第十二章 多學習:別讓自己過時(3 / 3)

第三,閱讀需要技巧。

有了好書,獲得進步的關鍵就是要懂得有技巧的閱讀。在閱讀之前要明確自己尋求的是什麼,這比漫無目的、走馬觀花的閱讀要有效得多。

最後,閱讀需要堅持。

閱讀同樣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書讀得越多,所接受的知識也就越多。

把閱讀當做消遣是聰明的,把很多消遣的時間用來閱讀是高明的。唯有知識無法貶值,一旦存在,它將被你長期擁有。所以,需要消遣的時候,不妨泡一杯茶,拿一本書,細細品味一番,一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

劉墉曾經在他的隨筆《螢窗小語》中曾寫過這樣一件事:“當我十三歲那年,家遭祝融(火災),一夜之間燒成了平地,父親生前珍藏的書畫,我珍視的各種獎狀全沒了。當我在斷垣殘壁和餘燼廢墟間拿著小鏟子想找點殘存的東西卻毫無收獲時,幼小的心靈真是覺得前途茫然……而今我已不再那麼怕火了,我常想,即使大火今天焚毀我所有的書畫,隻要我逃出去,明天提起筆,不是又有新的作品了嗎?”

的確,那些先人的財產、積蓄等都不足恃,隻有自己的知識、學問和技術是別人拿不走的,所以“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而“萬貫家財”也早晚會有揮霍一空的時候,隻有技術才能讓我們獲取財富,留住財富。

隨著時代的發展,職場對員工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企業更需要綜合型的人才,即精通一技、掌握多技。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把自己本身所擁有的那“一技”練熟練精,還要適當增加自己的技能,能夠發展“多技”。

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有的人愁容滿麵,有的人卻喜笑顏開,徐睿就是後者中的一個。

徐睿研究生畢業不過短短的半年時間,他已經換了三家單位,單位越跳越好,而且工資也是水漲船高。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徐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夠備受青睞呢?其實就是因為他不是單獨的“一技在身”,而是比別人多一招。他現在任職的企業是一家德國公司,僅實習期的工資就達到了四千。這家外資企業看重徐睿的主要原因既非他“研究生”的頭銜,也不是他“計算機專業”的帽子,而是他那勝人一籌的英語水平和粗通的德語。在大家專業水平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徐睿的英語和德語讓他冒出了頭。這是因為徐睿從小就開始學英語打下的紮實基礎,英語的聽說讀寫對他來說已經如同母語一般簡單。並且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徐睿已經開始利用業餘時間攻讀德語。

30歲的你是否想過,如果你離開了現在的崗位,那麼還能幹什麼呢?因此,無論是基於自身發展還是工作需要,我們都應該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在工作中刻苦鑽研技術知識,掌握實踐技能,必要的時候去學習自己的第二個“手藝”,以新的技能來支持你的成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展現自身價值,為自己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我們總能聽到有人抱怨自己找不到好工作。其實,很多人求職擇業難主要是沒有一技之長。俗話說得好,技多不壓身。多一門技能,多一種選擇,多一條出路。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我們所說的是“技多不壓身”,它並不等於“證多不壓身”。

應屆畢業生小馬一畢業就發現自己辛苦考來的證書變成了“雞肋”。小馬考取的證書有:導遊證、房地產經紀培訓證、保險經紀人資格證以及高級秘書證。原本以為這些證書會增加就業“砝碼”,誰知用人單位都認為小馬證書駁雜,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又沒有實踐經驗,紛紛將他拒之門外。

美國物理學家斯坦門茨曾經說過“畫一條線值1美元,知道在哪兒畫值9999美元”。如果前人沒有給你留下萬貫家財,你可以依靠技能為後代創下萬貫家財;如果前人給你留下萬貫家財,你更應掌握技能守住這份財富。唯有知識,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

整合自己的知識,把它變成資本

有人說:知識是人生跨越的橋梁。話雖簡單,卻道破了知識的價值所在,的確,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長河中,知識始終是推動曆史向前的動力。知識不僅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更能改變人的一生。

對於30歲的人來說,知識是無法比擬的財富。如果能夠不斷整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善於把學與用、知與行有機結合起來,把學到的知識通過吸收、消化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去,那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得到大大改觀,知識就會變成最大的資本。

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憑借著知識解決了影響我國多個世紀的溫飽問題。

袁隆平在很小的時候就在心裏埋下了理想的種子。當時正值“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逐步侵占華北和中國內地。遭受到日本迫害的中國屍橫遍野,給袁隆平童年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民族創傷,也在他腦海裏產生了一串串的問號:為什麼中國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為什麼外國強盜在中國如此橫行霸道?他給自己立下誌願:他要依靠自己的知識,做一個能使中國富強,不受外國強盜欺侮的人!

他等到了這個時刻。在1960年那場罕見的天災爆發後,嚴重的糧食饑荒讓他認識到,隻有培育出畝產超過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才能徹底解決饑荒問題。他要利用農業科學技術和他自己掌握的知識來戰勝中國的饑餓。

他的創造生涯從此開始了。從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找到了七株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八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袁隆平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麵積種植成功,為次年大麵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麵積推廣階段。

在1988年的時候,全國雜交稻麵積194億畝,占水稻麵積的396%,而總產量占185%。10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麵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雜交水稻為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袁隆平也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先後獲得十一項國際大獎,為中國人掙足了麵子,讓中國成為世界的焦點。

現在這個時代,沒有知識的人是根本無法生存的。我們總是對成功者投以羨慕的目光,卻很少去注意他們成長的過程。而這些人能夠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成為眾人的榜樣,都是靠知識來充實的。一個人如果擁有一種社會需要的技能和特長,那麼不管他處在何種環境,都能夠擁有一席立足之地。

在過去的農業經濟時代,人們所依靠的最大財富就是土地;而到了工業時代,人們所依靠的最大財富則成了資源,誰擁有了資源,那麼誰就擁有財富;而在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最大的財富就是知識。打個比方:假設在農業時代你有價值100萬的土地,但當地價下跌時,你的財產就會減少,而一旦把土地賣掉,它就不再屬於你了;在工業時代,你的工廠、設備都可能因為經濟不景氣或經濟危機而大幅貶值;但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你的頭腦、你所擁有的知識財富決不會因為曾經賺過100萬之後就變得不值錢,恰恰相反,它的價值將會變得更高。所以說,整合自己的知識,把它變成資本,這就是我們一生的財富。誰擁有了知識,誰就等於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當丁磊以大陸首富的身份來譯寫知識創造財富的價值時,當胡仙以女兒身用知識的力量帶領“星島”報業雄冠香港時,我們還在沉默什麼?不要說沒有資本,知識就是我們最好的資本。因此,整合自己的知識,把它變成學以致用的資本,那麼必能在30歲之後有一個更為成功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