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對張家勢力的徹底清洗。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張黨全部被抓,當即問斬。人頭與張易之、張昌宗的一起被高懸在天津橋南示眾。
政變成功的第二天,女皇“下詔”:命太子武顯監國,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兼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派欽差前往全國各地,安撫百姓,穩定民心。
第三天,武曌退位。
第四天,武顯登基稱帝,大赦天下,唯有張氏兄弟一黨不在此列。加封相王武旦為安國相王、太尉、同鳳閣鸞台三品;加封妹妹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之前被流放、剝奪皇族身份的李姓皇族也全部恢複了身份,分別加官晉爵。
第五天,尚在病中的武曌被送往上陽宮靜養,由李湛率兵警衛,既保證她的安全,也防止武曌東山再起。
第六天,武顯率百官前往上陽宮問安,向武曌敬獻了她在世時的最後一個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同年農曆二月四日,武顯再次詔告天下:恢複國號為唐;恢複自己及相關人等李姓;遷都長安,洛陽恢複為“東都”;所有禮節、政府機構名稱、官員名稱、製服式樣、皇家旗幟以及公文用語全部恢複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的製度。
至此,武曌連同她的大周王朝徹底成為了曆史。
她在史料中的再次出現是在九個月後——病故於上陽宮,享年八十二歲。遺詔中,她自稱為則天大聖皇後;同時宣布赦免王皇後、蕭淑妃、褚遂良、韓瑗以及柳奭等人的全部親屬。
武曌與丈夫李治合葬於乾陵,並因歸政於太子而被迎入太廟,受後世供奉。
依照禮法,皇帝的陵墓前都立有一塊碑文,用以記述墓主人一生的功德。乾陵裏也有兩塊石碑,一塊是述聖記碑,用以記載高宗李治的生平及功勳;另一塊當然是屬於武則天,隻可惜這卻是一塊無字碑。
為何碑上無字?
學界說法不一: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高徳大,難以用文字來形容,故隻立塊碑,不著一字;一是說武則天希望由後人來評說自己的功過,故一字不寫。
蝸牛傾向於後一種說法。
武則天的聰明才智、人生閱曆和政治經驗可以說古今少有。被迫退位後的那段歲月,她有足夠的時間回顧自己的一生,有感慨,有激動,有懊悔,有悲傷,當然也有甜蜜。女權主義者因她打破了男人對政治和性的壟斷,將她視作女中豪傑,人中鳳凰;男性大多認為她過於強悍,缺乏女人味,極端不希望在生活中遇到武則天式的女人;反對她的人更是極力攻擊她濫殺無辜、任用酷吏、頻繁製造冤假錯案,認為她是一個毒辣、陰險、缺乏親情的怪物。
那麼到底武則天是怎樣一個人呢?
應該說以上三種論調都是事實,因為這些全部都發生在了她一個人的身上。每一位用心閱讀武則天的人,相信都會有自己的評判。
所以,且讓那塊無字碑繼續矗立吧。留待後人評說?聰明!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