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活在別處
由於處在開放的時代,80後接觸到的事物更多,經曆要比60後、70後更豐富,他們自信張揚,勇敢果斷,有屬於自己的個性生活。他們可以一連幾天宅在家裏,也可以在網上找一群不認識的朋友推杯換盞、結伴出遊,他們一直在創造著不同於以往的生活方式。但與此同時,因為各種壓力,80後也被迫接受著自己並不期望的生活,比如“蟻族”,比如“蝸居”,並在這樣的生活中艱難前行。
宅現象
如今的社會都流行“宅”,“宅男宅女”層出不窮,逐漸成為了社會的普遍現象。
“宅男宅女”是指“癡迷於某事物,依賴電腦與網絡,足不出戶,厭惡上班或上學”的新新人類,多為80後人群。甚至有80後大聲宣稱:請不要叫我宅男,請叫我閉家鎖,不要叫我宅女,請稱我為“居裏夫人”!
宅男就是日語外來詞“禦宅男”的簡稱。禦宅男的最初含義是特別沉迷於美少女類的成人動漫或者遊戲的男子,後來逐漸被引申為“對某特定事物的愛好極端偏執且不與人接觸而窩在家裏的人”。宅男這個詞進入中國後,泛指每天憋在屋子裏不出去進行社會交往,沉迷於玩電腦遊戲、網絡聊天、看動漫、泡論壇、看連續劇的一群人。下班後回家沉迷於某一件事物,社會交往不多的人,也會被人們稱為“宅男”。
宅女大多指從小就好靜,不喜歡人多的女孩。她們一般是獨生子女,家人不放心在外麵跑,所以經常被關在家裏。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宅女對親戚朋友的感情也不是特別的強烈,交際圈子比較小,因此更樂意呆在家裏。
現在很多女孩作為自由職業者,從事編輯、撰稿人等工作,也往往宅在家裏,甚至吃飯都是叫外賣,因此普遍被稱為“宅女”。
宅男宅女的基本“宅”模式為:
(1)一間房,大小20平方米以上,有水有電。
(2)一根能連接上互聯網的網線。
(3)一台無故障的電腦。
(4)一個廁所。
(5)一張床。
(6)一堆喜歡吃的食物或零食或煙酒。
以上條件如果一直滿足下去,宅男宅女基本上會不離開房子半步。
其實風華正茂的80後其實最不缺社交生活,他們一般都有無數的朋友和知己,本可以擁有無數精彩或刺激的群體活動,但事實上很多80後都更樂意在家窩坐一天,守著電腦、漫畫、電視,甚至隻是無聊地發呆。在我們周圍,有大量的宅男宅女正氣定神閑地過著這種“宅”生活。
用80後宅男宅女的話說,旅遊逛街太累,唱歌泡吧太吵,戀愛聊天傷神又費錢,通宵狂歡對身體和皮膚有害。因此,過簡單的生活,回歸平實,窩在家裏,似乎是一個再好不過的狀態。宅男宅女雖然天天在家,但也會通過網絡看新聞,讀報,會關心國家大事和周圍發生的小事,關注國內外的新聞。他們過分沉迷於動漫、網遊、影碟等,卻樂此不疲。他們是自由思想的產物,是網絡科技的衍生品,高舉著“自由”與“新人類”的大旗,卻終日深居簡出。“宅男宅女”們享受孤單,卻並不孤獨,他們並不是矛盾體,隻是選擇了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網友“自由艦”自稱是環保型宅男,他稱自己足不出戶,因此不必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標買單,也不必對全球氣候變暖負責。他最擅長的是利用互聯網在自己的房間裏旅行: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穀歌,把自己訂閱的全世界的報紙、博客都讀一遍;想看電影看視頻,就上“土豆”網、“優酷”網,連買盜版碟的錢都不用花;“自由艦”的人際交往全依靠QQ和MSN,固定電話費也都省了。“自由艦”說,他把客廳想像成歐洲;陽台上的巴西木代表了熱帶雨林;浴室的水龍頭一開,就想像自己置身於瀑布底下戲水;冰箱裏隻有速凍餃子,沒關係,可以舉起刀叉把餃子想像成帶血的上等牛排,生活一樣過得有滋有味。
小偉3年前從重點大學計算機係畢業的時候,父母四處拉關係找路子給他介紹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他做了不到三個月就辭職了。父母追問起來,小偉說鈔票太少,事情太多,不想在公司繼續受氣,之後便名正言順地窩在家裏上網打遊戲。遊戲之餘,小偉在網上開了家店,專營計算機硬件產品,收入還不錯。小偉對目前的狀態很滿意,認為現在宅在家裏來去自由,對他“鑽研”網遊的時間沒有任何影響。
網友笑笑是個80後的年輕女白領,她每天下班後會先去超市買菜,再去音像店挑碟,然後直奔家門,斷絕和外界的一切聯係。放長假的時候,笑笑甚至可以7天不出門,每天睡到自然醒,聊到眼發黑。對此,笑笑說,自己從不認為當宅女無聊,有了電腦和網絡,有了電視和音響,根本已經沒有出門的必要了。
很多80後的俊男美女們都成了“宅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壓力太大。網絡日益發達,人們的交際圈子卻越來越小,多數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根本沒有機會認識新朋友。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沉迷或寄情於網絡。年輕白領在白天或工作日忙碌,到了晚上或節假日則在家裏獨享一方“宅”天地,這是80後應對壓力的一種表現,也是自我調節的一種手段。至於自己的諸多夢想與現實,宅男宅女們很容易通過虛擬世界得到滿足,愛情可以模擬,房子可以在網上建,甚至可以開墾一片土地,種上自己喜歡的花草和蔬菜。
另外,經濟問題也是“宅男宅女”窩在家裏的重要原因。大多數80後的財富積累還有限,消費卻如流水般處處飄灑。出去隨便吃個飯就要幾十上百,唱歌看電影也要不少錢,旅遊更是消費可觀,想來想去,80後們覺得還是不出門最省錢。
雖然如今“宅”已經成了普遍的社會現象,為80後所青睞,但有專家表示,長期缺乏與人交往會導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對一個人的發展會產生很多消極的影響。因此,宅男宅女們還是要多出去走走,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在不斷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提升自信,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地位和價值。
拚客拚出個性生活
拚客是近年來出現的新興群體。這裏的“拚”不是拚命、拚殺,而是拚玩、拚吃、拚房等。拚客一般指的是通過互聯網,自發組織一個群體,共同去做某件事或實施某種行為的一群人。所謂拚客,其實就是聯合更多的人,形成更大的力量,花更少的錢,消耗更少的精力,做成想做的事情,獲得更多的快樂,享受更好的生活。
拚客倡導的是一種“時尚、節約、快樂、共贏”的新型生活方式,是一種潮流、一種理念、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拚客”已經在全國各地形成了“拚”的氛圍。
生活中可拚的種類非常多。拚客們也總是把能夠想到的都拿來拚一拚,他們的口號是“愛拚才會贏”,獲得了盈利,還贏得了分享的快樂。對於這種在年輕人當中日漸流行的“拚生活”現象,有專家認為,這是人們的消費觀念和行為走向成熟的表現,也是一種節儉和環保的生活方式,值得廣泛提倡。
與“黑客”“閃客”等詞的舶來品身份不同的是,拚客(Pinker)是地道的中國式英語。Pinke即拚客一詞拚音,為了讓它看起來更像一個英文單詞,於是加上了r,之後便成為現在的Pinker(拚客)。
拚客一般都實行AA製消費,既可以分攤成本,共享優惠,還能享受快樂,並從中結交誌趣相投的朋友。對此,也許有人會說,“拚客”的行為不就是所謂的AA製嗎?其實,“AA製”和拚客的行為並不能簡單地畫等號。傳統上的AA製大多是發生在同學、朋友、同事等認識的人之間,而拚客基本都是不認識的人一起分攤費用。另外,AA製是單純的費用分攤,拚客則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是在一種公平簡單的經濟關係下建立的友情。
拚客不僅是80後一種精明的理財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交友方式。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拚客們拚的方式和對象很多,大概可以分為拚車、拚房、拚卡、拚購、拚遊等等:
拚房
拚房其實就是找人合租。許多剛參加工作,收入較低的年輕人,都更樂意多找幾個性格相投的人,與“拚房”夥伴合租一套房子,這樣既能分攤房租,節省開支,還能在與拚友同住的時候獲取更多的合租樂趣,避免了自己租房子的寂寞與冷清。如今,“異性合租”也成了80後拚房的一道亮麗風景。
拚車
拚車就是在起始地和目的地相同或相近或順路的情況下,幾個人結成伴一起搭車上路,車費均攤或根據路程遠近按比例分配。拚車的類型也很多,比如上下班拚車、周末郊遊拚車、長假回家拚車、出差辦事拚車等等。大城市裏交通擁堵,擠公交太慢,坐地鐵太擠,打車又太不劃算。如果幾個人拚坐一輛出租車,車費均攤,既方便快捷又經濟實惠,又節約了能源,順應了如今的低碳生活。
每天上下班等公交車、擠公交車已經困頓不堪,還要在不斷的擁擠和難聞的氣味中度過一個多甚至兩個小時,鬱悶的何先生決定找人拚車。他剛在貼吧上發帖召集“拚客”後,電話就一直不斷,而剛好同公司一對夫婦也想找個拚客省點油錢,於是,何先生成為他們的“拚友”。現在,何先生有了充足的早餐時間,每天和“拚友”分工輪流開車,不當司機的時候,還可以在車上聽著輕音樂美美補上一覺,心情好了很多。
拚學
拚學指的是一起結伴考研、學英語、上培訓班等等。很多人自己學習的時候都會覺得很枯燥,費用也很高。加入幾個人一起學習的話,不但可以互相分享學習資料,交流學習心得,提升學習效率,共同進步,還能省下一部分單獨請家教的費用,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