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80後心理
80後在2010年集體奔三,將麵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但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80後們在心理上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害怕收請柬、恐歸、抑鬱等等。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重壓下,80後其實並不快樂。
請柬恐懼症
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親眼看著熟識的人幸福地走進婚姻的殿堂,本來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但隨著80後結婚高峰的到來和結婚、滿月酒等禮金的水漲船高,很多80後麵對同學朋友發來的婚禮請柬時,除了送出發自肺腑的祝福外,還有一臉的無奈和“恐懼”。
禮金不是購物,不是銀行貸款,不能“打白條”, 不能拖欠,不能貸款,每一個請柬的背後都是一個必須準時償還的人情債。因此每次看到同學的請柬,80後就必須開始盤算禮金的安排,提前規劃好禮金預算。
80後的軟件工程師阿峰近來頻繁在同學和朋友的婚禮間“趕場”。僅僅年後一個月的時間,阿峰就已經收到了5份請柬,光禮金就需要800元,離得遠的還要坐火車到外地同學的婚禮現場“捧場”,路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額外開銷。對此,阿峰說:“收到請柬,我當然很高興,這說明我的人緣好。但我剛畢業時間不長,收入也不高,禮金的開銷已經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很艱難。”阿峰的朋友很多,朋友同學結婚總要表示一下,雖然每次花一二百並不多,但這已經是盡力而為了。特別是最近一年來同學結婚紮堆兒,禮金全部算起來也數目可觀。因為不斷收到朋友的結婚請柬,阿峰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甚至有點心神不寧,一接到未婚同學的電話就會下意識地思考對方是不是要結婚了。
文文是典型的孔雀女,家境優越,基本上什麼都不用愁,但麵對頻頻到來的結婚請柬,她也產生了嚴重的恐懼心理。因為結婚的朋友越來越多,文文專門記了去年支出的各筆婚禮禮金:5月1日,大學同學結婚,200元;10月1日,高中同學結婚,500元;12月12日,好姐妹結婚,500元。文文正在讀研,手頭上的錢並不充裕,但為了顧及麵子,一般情況下支付禮金的多少還是參照上班族的標準。每當有同學結婚時,如果已經上班的同學掏了500元禮金,自己也會硬著頭皮和上班族們保持一致。
其實還是學生的文文每月的生活費也就是1200元左右。平時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費,剩不下多少,如果每個月再有兩份500元的禮金肯定承受不了。有幾次到朋友婚禮舉辦時自己正好資金緊張,文文隻好伸手向家裏“求援”,或者找朋友借,既尷尬又苦惱。
據調查,80後年輕上班族常常在工作一兩年以後出現結婚“紮堆兒”的現象。因為工作時間不長,積蓄較少,加上年輕人社交圈子大,應酬相對較多,又愛麵子,使得婚禮“份子錢”的價碼不斷上漲,80後的“份子錢”負擔越來越重。
其實婚禮的功能之一即是告知親朋好友分享喜悅,親友們也能通過婚禮的儀式向新人表達祝福。婚禮應當節儉,婚禮當事人也不應該有收取高額禮金的想法。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婚禮追求“大排場”、“高檔次”,講究用好車,吃好菜,而禮金也在這種互相攀比的風氣下水漲船高,這樣的婚禮實際上已經變味了。
對於紛至遝來的請柬,很多80後出於“份子錢”的壓力,接到關係一般的朋友結婚的消息可能就不去參加了。因為如果去參加婚禮,“份子錢”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無法承受,隻能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推脫,盡量不去參加。
對於同學朋友結婚,一些80後也曾嚐試著不送禮金,買一些紀念品來表達朋友的一片心意,但買禮物的時候心裏還是會根據關係的親疏遠近有一個大概的價錢標準,總是感覺如果自己拿少了就有些不夠意思。因為禮金雖然不代表感情,但感情的深淺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禮金來衡量的,也是物質化的。也有網友戲謔地說:“去參加婚禮的時候,給朋友開張白條,說下次你結婚的時候,讓她憑這張白條來參加你的婚禮吧!並且白條上還寫著:可填寫任何數字。”當然這隻是玩笑話,請柬還是會收的,份子錢也還是會出的。
而對於難以抵擋的同事派發的結婚請帖,很多人都反映強烈。很多人都收到過同公司不熟悉的、甚至沒有說過話的同事派發的請帖。對此,80後年輕人菲菲就表示,自己所在公司今年結婚的小姑娘多達十幾位,其中80%都不熟,但人家的請帖還是照發不誤,你也沒有辦法。其實很多80後都覺得給交情不深的同事隨份子真有點不劃算,就算在同一個城市,跳槽換公司之後一般也就不聯係了。另外公司人員流動性大,很多80後是從外地到大城市打拚的,打算過幾年就回老家,從來沒想過要在打拚的城市結婚。換句話說,自己的紅包發出去,就等於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而關於如何應對這些同事派發的請柬,有的80後表示可以“裝作沒收到”,或者“不熟不用去,就推說有事”,也有人表示,如果因為沒去就無法共事的話,那這種同事不值得交往。但同時也有很多人表示按照中國一直以來的習俗,“請帖給了你,你不去,似乎也要帶禮金,不然顯得不合適”。
請柬給越來越多的80後戴上了精神枷鎖,似乎誰也找不出合理的方式去改變,80後隻能懷著對請柬的恐懼心理疲於應付。
中華民族素來提倡“禮尚往來”,但同時也提出“君子之交淡如水”。相關人士提醒80後,禮尚往來不應關注禮金的多少,更應該看重禮金所傳達出的情感和祝福,不要存在過重的精神負擔。
對於80後舉辦婚禮,有專家認為,80後以獨生子女為主,思維相對活躍,創新意識很強,如果一味在婚禮“份子錢”上攀比,不僅落入了俗套,也會給自己及家庭背上沉重的禮金債。80後可以選擇創新式的婚禮,如旅行結婚,舉辦集體婚禮,或者舉行小範圍的結婚儀式,再通過手機、網絡等通訊工具將結婚的消息發布出去,讓朋友們一起分享結婚的喜悅。這樣既減少了年輕人在“份子錢”上相互攀比,也避免了同學、同事之間的美好友誼變味,還能使婚禮更有意義。
恐歸
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是中國人回家盡孝團圓、衣錦還鄉的代名詞,過年回家是中國人的傳統,寄托的是對故土和親人的深厚情感。因此每當春節到來的時候,很多人都盤算著回家過年,但到了最近幾年,一些80後卻在過年的時候犯了難,他們對回家有一種擔憂或者害怕,似乎絲毫沒有對回家的向往和期待。這批人被稱為“恐歸族”,其實“恐歸族”並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因為種種春節煩心事的折磨,做出的一種本能反應。
80後恐歸族之所以春節不敢回家過年,大體有以下幾種原因:
往返途徑困難
每年的春運高峰期,人們都麵臨著車票不好買的難題,不管是汽車票、火車票還是飛機票,往往費盡周折才能求得一張回家的“通行證”,還有很多人因為路途遙遠、車票不好買等問題無法實現回家的願望。
現在的80後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更加真切的體會到春運這場人類史上規模宏大的遷移運動給人們回家帶來的諸多不便。他們背井離鄉,離家遙遠,盡管現在的交通工具很多了,也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另外,回家的路費近的幾百塊,路遠的幾千塊,一年的結餘基本上全花在回家的路上了,對80後來說也很鬱悶。因此,與其在漫漫回家路上浪費那本來就沒幾天的年假,浪費很多的銀子,還不如忍痛斬斷回家的思念,待到其他時候再回到家去。
“年關”成了“錢關”
如今過節的消費越來越高,把很多80後壓得喘不過氣來。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對於在異地工作的人來說,除了購買回家的車票、機票外,還得仔細掂量一下回家一趟的花銷情況。中國一直以來就有衣錦還鄉的觀念,能給父母買點東西,能讓父母花自己掙下的錢,讓在外奔波一年的年輕人感到很欣慰,而同時給親戚朋友買禮物和過年發紅包也是在所難免的。給父母買東西要花一筆錢,給親戚朋友買點煙酒、給晚輩包紅包都要不少銀子,再加上老鄉聚會等零零散散的各種花費,算起來是很大一筆支出。而很多80後都是月光族,平時除去租房子、吃飯、買衣服等各種開銷,所剩無幾,這常常讓80後在春節期間不堪重負,覺得回家過年很有壓力。可是害怕回家也要回家,隻能年後回來自己省省了。
攀比之風讓人煩
“你家孩子在哪工作,工資多少?”“孩子有對象了嗎?哪的?什麼時候結婚?”麵對長輩們的“噓寒問暖”,很多80後都表示相當無語,因此在原本該走親戚拜年的春節,一些80後寧願選擇“畢加索(閉家鎖)”,也不願出門聽長輩之間的互相“攀比”。
對於拜年,正在潛心準備讀研的王偉表示很排斥。“去一戶人家拜年,首先就會問工作、婚姻。張家的兒子去年考上公務員了,李家的閨女嫁了個老板,王家的弟弟是公司的高層……拜年簡直就是一場從頭到尾的批鬥會,讓你對比出自己是多麼的差勁。”王偉表示,如今的拜年已經成了“過關”,親戚之間“拿孩子說事兒”讓他很頭疼,因此隻有在家裏窩著了。回想起小時候挨家拜年拿紅包的美好回憶,王偉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