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挫折教育——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1 / 3)

第十七章挫折教育——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遇到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勇敢地麵對挫折。父母要培養孩子正視挫折,使孩子走出挫折的陰影。適當給孩子創設挫折家教案例

一位日本畫家曾提出過“一人旅行”的教育方式。

一次,這位畫家5歲的兒子想去五千米外的外婆家。畫家知道後並沒有因為兒子小而加以阻攔,而是對兒子叮囑了一些在人行道靠右邊行走、遇到紅燈停止、遇到綠燈前行之類的話,就讓兒子獨自一人上路了。

兒子給畫家告別後就上路了。畫家當然不放心兒子獨自一人上路.就暗中尾隨著兒子。令畫家感到欣慰的是,兒子平安地到達了外婆家。

大量的社會調查表明:當代兒童的身心日趨脆弱,常常出現怯懦、任性、自私、孤僻、懶惰等心理問題。這是由於家庭中老人嬌慣,父母寵愛造成的。專家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家庭給予他們的太多,約束他們的太少,使他們從小在一個過於順利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一個從小總是生活在順境中的孩子,是很難具備堅強的意誌和較強的生存能力的。 對那些從小家庭環境優越、受挫較少的孩子,父母不妨有意製造一些適當的挫折,使孩子從小就承受一定的挫折。有意給孩子製造一些令他不滿意、不舒服、不愉快甚至難受的外界刺激,對常被嬌慣寵愛的孩子來說是必需的和有益的。這將會對孩子長大後適應複雜的社會,經受各種挫折和困難起到良好的作用,至少能使他們具有與其年齡相稱的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的意誌品質大都較為脆弱,做父母的應放手讓孩子自己活動,積極鼓勵孩子,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而對於天性活潑、好表現的孩子,父母也要多指點、多約束,給他創造逆境,多設障礙,以磨煉孩子勇於克服困難的品質。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家長可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創造一些有益的打擊或挫折。

父母要讓孩子感受一下饑餓的滋味,因為有些孩子的營養補品多,零食不離口,經常挑食拒食,飯到嘴邊沒胃口。父母不妨有意識地讓孩子挨挨餓,孩子餓了就能食欲旺盛。同樣,孩子在心理上也需要經受饑餓的考驗。每個孩子都有欲望,父母如果無限製地滿足他的一切欲望,孩子的興奮感會處於飽和狀態,就會失去追求的熱情。因此,父母就要製造欲望的空腹狀態,讓他心理上有“饑餓感”。例如,有些父母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這反而會使孩子東挑西撿,興趣不專一。相反,當孩子缺少玩具時,他會專心地玩,玩得更津津有味。

在父母溫暖懷抱中長大的孩子,生活一帆風順,長大後稍遇困難就束手無策,表現出膽小、依賴成性、意誌薄弱。因此,父母要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一些障礙,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難的意誌。例如,孩子學走路會摔跤,要讓他克服困難,在多次摔跤後,慢慢學會走路;要孩子獨自一人關燈入睡,就需要他克服膽小、懼怕的心理;喜歡睡懶覺的孩子,早上不肯起床,父母不妨安排好作息時間,讓他早起跑步鍛煉。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父母要讓孩子感到人生的道路並不是暢通無阻的,碰到困難和障礙是常有的事。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小,做不了什麼事,就包辦代替。孩子從小不勞動,不知什麼是苦累,以後就會逐漸變得懶散、依賴、怕苦。孩子活動少,缺乏鍛煉,不僅對身體發育不利,而且還會影響智力發育,導致不良性格的形成。即使孩子還小,也要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自己穿脫鞋襪,洗手洗臉,整理玩具,幫助父母拿東西、澆花等。 孩子都喜歡聽好話,聽到批評就不高興。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學會分清是非,知道對錯;要讓孩子明白做了不對或不好的事情要聽從父母的勸告,否則要受到批評。例如,有一個孩子亂翻爸爸的抽屜,把裏麵的東西扔了一地。媽媽看見批評了他,他就大哭。媽媽又給他慢慢講道理要他接受批評,去將東西拾起來,對爸爸說對不起。幾次批評後,孩子再也不亂翻爸爸的抽屜了。教育專家對父母的忠告

父母有意給孩子創設一些適當的挫折和打擊,也就是一種挫折教育。這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還能強化孩子的生存意誌、培養生存能力。217父母不能過分嬌慣孩子家教案例

楊洋剛入小學讀書。楊洋的媽媽為了讓楊洋能夠用功讀書,就對她說:“孩子,隻要你好好學習,要什麼都給你。家裏的事情你也不用做。”

楊洋聽了媽媽這樣說,就沒有做過任何家務活,想要什麼東西了,張口向媽媽要就能得到。還不隻這樣,每天上學前,楊洋的媽媽給楊洋準備好學習用品、收拾書包;放學後,楊洋的媽媽為楊洋檢查作業,替楊洋查字典和解決難題。

但是在楊洋的媽媽的百般嗬護下,楊洋不僅連係鞋帶都不會,而且學習也跟不上。 孩子學習不自覺,總要家長督促,對各種學習活動失去興趣,一提到做作業、練琴、畫畫就頭痛。上述情況的出現,如果不是父母施加給了孩子太大的壓力,那麼就是孩子意誌力薄弱的表現。在生活和學習上,孩子往往缺少主見,或者固執己見、獨斷專橫,或者冒冒失失,控製不了自己的衝動,缺乏恒心和毅力,等等。

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常常是導致孩子意誌力薄弱的根本原因。例如,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減少了孩子麵對和克服困難的機會;父母采取專製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做事畏縮、猶豫、缺少主見;父母對孩子管教太多,限製了孩子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使孩子的行動缺乏主動性。

孩子嬌氣、懶惰、依賴性強、吃不了苦並非天生的,都是父母慣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吃苦受累,從小就傾向於為孩子創造一個順利的成長環境。然而,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十分順利的環境中並不是一件好事。過於順利的環境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相反,適度經受挫折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據有關方麵對各國小學生每目的勞動時間進行的不完全統計:美國為72分鍾,韓國為42分鍾,法國為36分鍾,中國則為12分鍾。其實,即使是剛會走路的孩子,也有幫媽媽做事的願望,2歲時會幫著遞送物品,3歲時便產生了參與成人生活的願望,4~5歲時就能自己收拾玩具、衣服和洗刷自己的碗筷,這說明孩子的嬌懶不是天生的。從人的本能來講,孩子是願意做事的。隻是父母過分照顧,事事都要包辦代替,才使孩子養成了不勞而獲、嬌懶成性的惡習。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把孩子視為寶貝、心肝,擔心孩子跌倒摔傷而不讓孩子盡情地玩耍。孩子沒有機會鍛煉身體,訓練行為能力。父母怕孩子做家務太多而累壞,怕影響孩子學習,這都是不明智的看法。這種做法隻能使孩子成為一個什麼都千不了,什麼苦都吃不了的無用之人。

當今的孩子,物質享受大都不缺,文化生活上也比先前豐富了許多,所缺的恐怕要數吃苦精神。現在的父母可以體會到,年輕時吃點苦,能增長見識,受益無窮。倒是一個人一生不曾嚐過吃苦的滋味,才是一件悲哀的事。中國數百位帝王中,除了那些艱苦創業的開國皇帝外,有所作為的能有幾個?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主要不是智力因素,而是無憂無慮的帝王生活方式。

再看當今的一些孩子,不是同樣享受著“帝王”般的待遇嗎?把他們戲稱為“小皇帝”,倒是極為確切。做父母的甘心為子女當“保姆”甚至是“孝子”(孝順兒子),這種環境能培養出孩子的吃苦精神嗎?孩子總有長大的那一天,總有離開父母之時。孩子總是在父母編織的網中生存,在父母的羽翼下長大,等到該自己編網了,就會無從下手,茫然無措。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苦人家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苦難中,環境逼著他們自強不息,這就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人們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嚼得苦菜,百事可做。”因此,就目前生活條件而言,吃苦不再是一種為生活所迫的被動行為,而是做人應有的一種優良品質。不要說我們的國家現在還不是很富裕,即使將來國富民強了,我們也沒有理由在子女麵前大擺闊氣。吃苦仍應作為一種精神,用來激勵後來人。

因此,當今的父母對子女表現出的“窮闊”是不可取的。麵對子女日益高漲的物欲,父母必要時可表現出幾分小氣,有勇氣對孩子說:“孩子,這東西太貴了,咱們買不起!”讓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震動,知道這個世界上總有不能滿足的欲望。父母還可以為子女創造一個能夠培養吃苦精神的環境,有意把富日子當苦日子過。當今的父母有一些是從貧困中爬過來的,倘用“時代不同了”為借口,不再用“吃苦”精神來激勵後人,若幹年後,孩子的吃苦精神和意誌品質將麵臨嚴重的挑戰,長此下去,一代人嬌慣成風,不思進取,那就可悲而危險了。

孩子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去做,父母千萬別替孩子去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家庭教育準則。父母替孩子做孩子能做的事,是對孩子積極性的最大打擊,因為這樣會使孩子失去實踐的機會,也就等於對孩子說:“我不相信你有做這些事的能力。”如此一來,孩子會感到危機、不安全。安全感是建立在能用自己的能力去對付要處理的問題的基礎上的。如果孩子不自信,哪來的安全感呢?

孩子在感到不安和無助的時候,會本能地到父母那裏尋求慰藉。孩子知道父母的愛會給自己以溫暖與支持。因此,為了確保可以一直獲得這種舒適的感覺,有些孩子一直把情感的支點靠在父母身上,而孩子在交出了自己情感領地的獨立權的同時,也就不得不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情感支配。一些在此方麵有心理障礙的人,情感上一直高度地依賴他人,因為他們沒有自我安全感,不能為自己創造心理上的滿足。為了支持自我,他們都高度地依靠別人。他們按照父母或老師的方式思考和行動,他們的自我安全感實際上是他人的反映。

有個孩子的父親早逝,他的母親倍加疼愛他。當孩子4歲時,母親還是整天喂他吃飯,給他穿衣梳洗。當孩子長得再大一些的時候,他仍然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捆衣服上的紐扣,也不會穿鞋子。和他同齡的孩子做這些小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卻顯得手忙腳亂,而且很可憐。有人告訴他的母親,讓他學著自己去做這些事情,因為像他這麼大的孩子應該學會穿鞋戴帽了。但他的母親卻說:“我愛我的孩子,他現在是我的一切,我願為他做出更多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