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同事相處,把握原則讓你擁有好人緣
身在職場,如何與同事相處是每個上班族都關心的問題。因為這不僅關係到人際關係網的建立,更會影響你今後工作能力的發揮,自身價值的實現。不過,掌握與同事的相處原則,則能夠使你在職場中擁有好人緣。我怎麼沒有好人緣心理故事
方語是一個公司的業務員,人長得很漂亮,業務也做得很熟練,是老板比較重用的人員之一。但就是這麼一個優秀的業務員,在公司卻是人緣最差的。前幾天生病住院,居然沒有一個同事去看她,而且沒有一個人願意接手她的工作,她感到很失落,也很氣憤,就是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人緣會這麼差。很久她才悟到,原因在於不管做什麼事情,她都不把人放在眼裏,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說話不給別人留麵子,自以為是,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大家都不願意搭理她。專家解析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也需要在工作、生活中擁有朋友和友情。友情是生活中的催化劑,能催化出生活中美好的一麵,而且,朋友多了路好走,當你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時,他們也能夠助你一臂之力。但是很多人在職場中就是交不上朋友,沒有好人緣。這可能和一個人的個性有關,也可能和其成長環境有關。
有些人可能生長在相對優越的環境之中,從小受父母寵愛。因此,他們在做事情時不懂得關心別人,也不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總是按照自己的意誌辦事。友情和愛都是相互的,當一方隻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時,友誼就會斷裂。
再者,生長在優越環境之中的人,總有優越感,天然自負,他們總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自己總是對的,別人都要按照我的意願辦事,喜歡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而朋友不可能時刻都在遷就你,尤其是在工作中,你的一意孤行可能會給大家帶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負擔。時間久了,別人就會厭倦你,遠離你。
還有一些白領總覺得別人對自己好,為自己著想,為自己辦事,都是應該的。人際交往中,他們把自己看得太重。這和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係,很多父母都希望把自己全部的愛給予子女,因此,在家庭中把孩子當作生活的中心,處處寵著她,讓著她。結果孩子長大後,也會希望別人處處寵著自己,讓著自己,順從自己;而且,他們總是以自己的眼光去評判和看待事物,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別人。
上述案例中,方語的同事都認為,大家之所以不喜歡與方語來往,是“大家都不喜歡方語自以為是的樣子,她太以自我為中心了,她希望得到別人更多的寵愛,但是還不付出,她覺得這種愛是應該得到的”。的確,與同事交往時,方語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她不懂得照顧同事,也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因此,同事自然會選擇離開她。
愛人者,人恒愛之。在職場中隻顧自己的人是不會得到友誼的,因為友誼也需要付出,需要雙方相互經營。最重要的是,人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沒有人願意與一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交朋友。
那麼,怎麼做才能擁有好人緣呢?
1.了解自己的缺點
很多人知道自己的人緣不好,但總覺得那不是自己的錯,一味地把責任都推給他人。但如果周圍的人都不理你,你就該反省自己了,這可能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身的毛病。要學會找出自身的問題,這樣才能慢慢有好人緣。 2.學會愛別人 為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讓別人都喜歡與你交往,首先就要去愛別人,去幫助別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助人者,人恒助之”。久而久之,你就會從外界的反映中,發現一個受到別人歡迎和熱愛的自我。二、容不得同事比自己好心理故事
小梅是一個容不得別人比她強的人,在公司裏,如果有人在哪一方麵表現得比自己出眾,她就會說一些酸溜溜的風涼話,讓大家心裏不舒服,所以辦公室裏的同事都很不喜歡她。有一次一個同事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裙子,大家都在那兒誇她的裙子漂亮,小梅卻說道: “我們是來上班的,又不是來選美的,穿那麼漂亮的衣服幹什麼。”還有,如果領導表揚其他同事而沒有表揚她,她就會說: “表揚幾句,說你幾句好話頂什麼用,有本事讓領導多給你發一點工資,我根本就不稀罕讓別人表揚我。”如果有同事加班,她就會說: “看他假積極的,好像他多喜歡工作一樣,還不是為了升職。”她總是這樣,在別人表現出眾時,說一些酸溜溜的話,慢慢地同事都疏遠她了。專家解析
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這種酸葡萄心理在職場交往中是非常普遍的,它是好人緣的最大“絆腳石”。它不但會危害同事之間的關係,而且還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心情,總之對人對己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克服這種酸葡萄心理。當同事表現比自己出色時,要真誠地為他高興,不要說一些酸溜溜的話,否則不僅不能為自己贏得尊重,反而會讓別人輕視自己。
小梅的這種酸葡萄心理其實就是一種忌妒心理,就是受不了別人比自己好。在工作中,你可能會忌妒別人,別人也可能忌妒你,這種酸葡萄心理對同事之間的交往是非常不利的。
這些有著酸葡萄心理的人根本就不明白,真誠地讚美別人,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幫助和幸福。如果同事之間能夠和睦相處,真誠以待,那麼我們就會有一個和諧美好的工作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裏工作,我們會忘記工作的疲倦和枯燥,會一直保持一種愉快的心情。
要消除酸葡萄心理,不僅要理解別人的心理,即使自己很優秀,也不要過分在別人麵前招搖,以免刺激別人,同時也要理解自己的心理,堅決避免自己去忌妒別人。隻要我們為人正直,用真誠的心去對待同事,就一定能夠得到同事的喜歡。
總之,一定要消除酸葡萄心理,不管別人對你產生了酸葡萄心理,還是你對別人產生了酸葡萄心理,都要認真地查找原因,努力克服,和同事和睦相處,做個受人歡迎的好同事,取得一個好人緣。我們知道酸葡萄心理是獲得好人緣的最大“絆腳石”,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防止這種心理呢?
1.要虛心地向同事學習
如果你對哪位同事有酸葡萄心理,那麼他身上一定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你可以虛心地向他求教,學習他的經驗,這樣你不但可以少走許多彎路,而且還可以獲得他的好感,他會認為你向他求教是尊重他。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酸葡萄心理而不買同事的賬,否則最後吃虧的隻能是自己。 2.不要羨慕別人 如果別人的工作環境比你舒適,你不要去羨慕別人,更不能產生酸葡萄心理,隻會讓你心情沮喪。你要永遠保持樂觀的心態,充滿活力,隻有這樣才能感染其他同事,營造一個愉快的工作氛圍,在大家眼裏你就是一個非常可愛和容易讓人親近的人,獲得好人緣就容易。三、為什麼有人總喜歡奉承別人心理故事
彤彤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奉承別人,上至公司領導,下至同事,隻要和彤彤認識的人,能說上話的人,彤彤在談話中總是要奉承他們幾句,當然大多時候說的都是些違心的話。彤彤為此也深感痛苦,但就是不知道怎麼才能擺脫這種習慣。彤彤說:“去奉承別人,因為自己想與人搞好關係,希望別人都能接納我。而且,我認為奉承別人,能得到別人的好感。再者,我覺得別人會快樂,我自己也快樂。”專家解析
人都是害怕孤單的,很多人為了得到別人的鼓勵,總會想方設法融人到這個集體中。尤其是在工作中,很多員工最害怕的就是遭到別人的孤立,一個人獨自做各種事情。那麼,如何才能拉近與別人之間的距離呢?在他們的意識裏,覺著奉承別人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在這種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很多人就會在不自覺中采取奉承別人的辦法,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也希望別人不要給自己製造麻煩。
人具有社會性,喜歡群居,群居的生活會讓人覺得有種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就會使得人們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同,這樣就會不自覺地奉承別人,以達到取悅別人的目的,在職場中的表現就是不自覺地奉承領導或者同事。再者,人都害怕孤獨,害怕被隔離,總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有很多的朋友,為了能擁有更多的朋友,就會去討同事的歡心,希望同事認同自己,使自己在群體中有一席之地,而奉承別人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因為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會不斷地去奉承別人。
由於還害怕遠離所在的工作團體,就會時刻關注這個團體,會想辦法和同事都達成一致。同時,奉承別人總是讓人感到快樂,當感覺到別人是因為自己而快樂時,內心難免就會獲得一種滿足,覺得自己已經被這個群體接納了,嚐到了這種甜頭之後,就會不斷地去重複,從而養成奉承別人的習慣。
再者,有些職場中人的自卑心理很強,對自己感到很不自信,而奉承別人可以迂回地找回丟失的自我。因為他們在奉承別人的時候,看到別人高興愉悅的心情,就會覺得找到了自己本身的價值,進而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同時,奉承別人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當你選擇奉承別人的時候,你就希望他高興,其目的就在於渴望得到他的保護或者至少希望他在某些時候不要難為你。因此,自覺不自覺間,就會奉承自己的同事或者領導。
不自信的人在工作中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總是需要他人來感知自己的存在。奉承也是取悅的一種方式,當他們看到別人因自己而高興,也就能感知到自己的價值,否則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其實,奉承的實質就是通過別人使自己的價值得到實現,來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偶爾的奉承並不為過,但奉承多了,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不妨通過其他方式來追求別人的認同。
1.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俗話說: “藝高人膽大。”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足夠強大了,就不會想著通過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了。因此,如果你有奉承別人的習慣,從現在開始,就要學著擯棄這種習慣,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2.轉移話題
當你意識到奉承別人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時,就應努力克服這種習慣。當你想著去奉承別人的時候,要學著適當轉移一下話題,盡量不要往奉承這方麵話題上去說,時刻注意自己的心理動機。時間久了,這種習慣就會慢慢地克服。四、為何我總是遭遇流言心理故事
小李是一名醫生,工作很認真,與同事們相處得也十分融洽。可是,近來單位裏傳著很多關於他的流言飛語,他成了同事們議論和嘲笑的對象。小李認為這些流言一定是跟那天酒醉後的自慰行為有關。那天小李值班,喝了點酒,後來到廁所方便,並在那裏自慰,其間正巧被一個同事撞見。第二天,小李就感到辦公室的人員看他的眼神不對勁,他覺得自己的行為一定是被傳開了。這使他深受打擊,覺得自己漸漸被孤立了,再也無法融入到同事們中間。專家解析
人們都是生活在輿論當中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他人評論的對象,甚至成為眾人製造流言飛語的模板。當人處在到處散播著關於自己的流言飛語的環境當中時,往往痛苦不堪,變得敏感多疑,把身邊所有的不順都與流言聯係起來,使自己陷入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
俗話說: “人言可畏。”流言就像利劍一樣,能刺傷人的心靈。但有時候,那些流言並非是他人製造出來的,而是自己給自己製造了直刺心靈的利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種人屬於“社交恐懼症”患者,他們內心想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因此總是給自己製造多種理由。或者因為一件小事,覺得別人對自己有了看法,或者因為他人的一個眼神或動作而變得敏感多疑,拒絕與對方繼續交往,漸漸使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上述案例中,小李總是覺得同事看他的眼神不對,這實際上就是在給自己製造流言,並且被自己製造的流言困擾了。因為,他從來都沒有親自去求證過,所有的一切都隻是自己在猜測,結果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害怕與人交往。
再者,當人們對一件事情進行猜測時,心中就會有所擔憂,就會不經意地去想它,猜測這件事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如果是美事,就會想入非非,甚至做上“白日夢”;而如果想到的是不好的後果,可能就會使自己的心懸起來,更加擔心將發生的事情。而且,他們會通過周圍的環境來不斷地求證,例如,當自己看別人的時候,就會覺得別人也一定是在看自己、在評論自己,而且會越看越像,最後就會確定答案,他們就是在議論自己。
很多人犯了一個小錯誤時,就會因為這個小錯誤把一些和它不相關的事情聯係到一起,結論往往是別人正在議論著自己。正如小李一樣,他總覺得自己不經意間犯下的小錯誤一定被人關注了,這件小事也就不斷引起他的懷疑,結果,最後沉浸在自己製造的謠言之中不能自拔。事實上,換個角度看問題,會發現事情可能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 1.換角度思考 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遇到事情首先從正麵分析,尋找它的積極意義,給自己正麵的心理暗示。比如,看到別人在那談論,不要總疑心是在評論自己,不妨加入他們,用幽默的言語調侃一番。既排解了心中的疑慮,又活躍了氣氛。 2.轉移心理視線 有時候人們容易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擴大化,事實上,他人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關注自己。所以,適時地把心理視線轉移到其他方麵,例如,看到別人議論,不妨把它想成是在討論國家最新政策或最新娛樂新聞。五、她為何總在背地裏說同事壞話心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