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會說話,才能輕鬆贏得職場(2 / 3)

到了最後,也許你應該這樣說:“老王,我真為你妻子的遭遇感到難過,可是你也應該換個角度想,這樣不是正好可以通過她趁這個機會開始幹一份全新的事業,你也可以趁此機會幫助她發現她自己的特長,人隻有被逼無奈時才能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你不如今天晚上就坐下來與你妻子好好聊聊,看她下一步喜歡幹點什麼?不知我是否能幫上什麼忙。”

這樣,通過一番巧妙的言談,不僅使同事心頭一鬆,豁然開朗,衝淡了被自己拒絕的尷尬和不快,同時也為自己以最好的方式解了圍,這位同事不僅不會埋怨你,相反還會更加信任、讚美你。

最後,還要值得提醒的一點是,使用和勢語言的時候,最忌過多的使用“我”字。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從來不說“我想”,而說“你看呢”。要知道,一個獨霸談話,張口閉口都是“我”的人是多麼令人討厭。

2.攻勢語言:日常工作中,盡管同事之間總的願望和動機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把工作搞得盡善盡美,但大至思想、觀念、為人行事之道,小至對某人某事的看法與評判,在一些地方總會有所不同的,而這些程度不同的差異都會發展成為同事間的爭執與論辯。而將其極有可能引起不愉快的爭執,轉變成一種愉快、平和的思想交換,顯然離不開巧妙的攻勢語言。

萬一你不得不與同事進行言辭交鋒,需要注意運用這樣一些攻勢語言的方法和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1)要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話,感情攻勢在同事間的交流中是決定性的。居高臨下的不屑眼神,尖刻申斥的口氣,嘲諷甚至侮辱的詞句,這些貌似洶洶,其實正反映了說話人的毫無修養。這時即便你再有理,卻也爭不回哪怕一點點心悅誠服。反而還會引起在場的其它同事的反感。於是乎,“勝者猶敗,敗者猶勝。”

(2)既然大家都是同事,同事之間應該進行平和的思想溝通和交流,要抑揚有節,不要急於求成。對方滔滔不絕或多有衝撞冒犯之時,盡管任其發泄,自己在旁心平氣和,處之泰然,盡量以柔和禮貌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所謂不打不相識,同事與同事間通常正是在這種貌似攻勢的激烈爭執中達到了心靈的溝通和思想觀念的交流,反倒越吵越了解,越爭越感覺痛快,與以前的和平共處階段相比起來還要互相尊重和信任。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機智靈活地運用攻勢語言與同事在爭執中進行交流,在辯論中得以溝通,實在不失為辦公室中一種樹立威信、結交知己的好辦法。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創造與保持友善信任的說話氛圍都會有易於交流思想,對事物的看法就易於達成一致,行為也容易協調。例如:通過先抑後揚,先肯定優點,再談出現問題的說話順序,就有助於減少對方的抵觸與反感。使其感受到你的善意,氣氛和諧,這樣對方就會很容易、冷靜地接受自己的建議。

3.守勢語言:廣而言之,每個人工作謀生的集體其實就是一個大家庭,作為家庭成員的同事之間也難免會產生一些磕磕碰碰、誤會、牢騷,也自然免不了時常遭到一些同事的挑剔與非議。而當你聽到同事的那些令你委屈不已、憤憤不平,甚至還有怒從心來的言論時,回敬之最明智的辦法就是用好守勢語言。由於在這個時候誰是誰非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所以要有耐心,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傷了同事的和氣。大家同在一個屋簷下共事,抬頭不見低頭見,一旦撕破臉皮,以後要再行交談、溝通,雖非不可能,但也要頗費周折,因為過去的傷痕很難難愈合。

取借語言之衣,實取人情之利,何樂而不為?會說話的人不僅能在談笑間使檣櫓灰飛煙滅,達到自己當初的良好願望,而且能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以柔克剛。

會說話的人都少不了這樣一種既簡單又十分困難的風度——幽默。任何一個成功運用守勢語言達到與同事和解、回敬同事指責、批評的成功範例或多或少都少不了幽默的功勞。

一位廠長在年初的職工代表大會上遭到了一位女職工的不斷質問,由於她認為自己在上年所報銷的醫藥費實在是太少了。

那位女職工厲聲地問道:去年一年中,廠裏在這方麵到底為職工花了多少錢?

這位廠長說出了一個幾十萬元的數字。

“我想我快要暈倒了。”女職工說。

這位廠長依然麵不改色心不跳地解下了自己的手表和領帶,放在桌上說:“在你暈倒之前,請接受我的這筆投資吧!”

於是在場的大多數職工都會心地笑起來。

這位廠長的幽默表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信息,即企業也特別地重視職工的需要,他本人也確實關心。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可以犧牲自己,但是廠裏的資金有限也是事實。

那位女職工當然根本不會暈倒,她隻是在做樣子。廠長的這個小小的幽默不僅沒有讓她感到更加氣憤和不平,相反倒是使其頓然沉思,進而猛醒,把對廠裏和領導的抱怨和不滿都化做了理解和同情,後來成了廠裏的骨幹。一句幽默的戲劇性語句和一個幽默的戲劇性行為,其效果遠遠超過了一份長篇大論的反駁和糾正。幽默可以說是生活中比較自然的品味,它不僅產生笑料,更是一種修養,一門知識,一門功力特別深的素養。難以想象,一個不懂幽默的人會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

在同事間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舌頭一定要多繞幾個彎,切忌妄自尊大,出語傷人。美國一位著名的女士瑪麗凱有句話:要把人當人看。因此最終她成功了。因此,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記住大師海德格爾的名言:“語言是人類的棲居之地,做個會說話的人。”

一個人在工作中是否有人緣,是否善於和同事們打交道,是否能夠按照自己的願望盡快地完成工作任務,達到所需目的,在較大的程度上主要取決於這樣一個過程的順利完成,即相互間思想、感情、意見的交流過程,心靈與心靈,精神與物質的溝通過程。

你也許不斷地會有這樣的困惑,自己工作非常地賣力,工作能力也不比別人差,兢兢業業地熬了許多年,但總是不被領導注意和賞識,在同事之間要找到一兩個可以放心說心裏話的人都十分困難。於是在工作中經常性地倍感孤立與不順,久而久之就難免開始怨天尤人,灰心喪氣起來,大有懷才不遇,命運不濟的慨歎。

事實上,也許並非是領導看不起你,同事信不過你,毛病沒準兒就出在你與他們親疏遠近的關係上。當然,相信不是你不想做得上下同心、左右逢源,隻是過於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同事與同事之間的溝通技巧和重要性,所以自然是常感力不從心、事倍功半了。

隻要是身在職場中,不管是在外麵跑的還是在辦公室裏,隻要是與同事之間進行交往都離不開語言,但是你是否很會說話呢?俗話說“一句話說得讓人跳,一句話說得讓人笑”,同樣的目的,但表達方式不同,造成的後果通常也大不一樣。說話應該講場合、有分寸,最關鍵的是要得體。不卑不亢的說話態度,優雅的肢體語言,活潑俏皮的幽默,這些都屬於語言的藝術。當然,擁有一份自信顯得更加的重要,懂得語言的藝術,恰恰能夠幫助你更加自信。嫻熟地使用這些語言藝術,你的職場生涯也會非常成功!

掌握好與同事間說話的分寸

與此同時,還必須掌握好與同事溝通時說話的分寸。在辦公室裏,同事每天見麵的時間最長,談話可能涉及到工作以外的各種事情,“講錯話”一般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事與同事的談話,怎樣才能掌握好說話的分寸呢?成了人際溝通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1.辦公室裏最好不要辯論。有些工作人員比較喜歡爭論,必須勝過別人才肯罷休。假如你實在愛好並擅長辯論,那麼建議你最好把此項才華留在辦公室外去發揮。不然即使你口頭上勝過對方,但其實是你損害了他的尊嚴,對方可能從此記恨在心,說不定有一天他就會用某種方式還以顏色。

2.辦公室不是互訴心事的場所。有許多愛說話、性子直的人,喜歡向同事傾訴苦水。盡管這樣的交談富有人情味,能使你們之間變得友善。但研究調查指出,隻有不到1%的人能夠嚴守秘密。所以當你的個人危機和失戀、婚外情等發生時,你最好不要到處訴苦,不要把同事的“友善”和“友誼”混為一談,以免成為辦公室的注目焦點。

3.不要成為“耳語”的傳播者。耳語,就是在別人背後說的話,隻要人多的地方,就會有閑言碎語。有時,你可能不小心成為“放話”的人;有時,你也可以是別人“攻擊”的對象。這些耳語,比如領導喜歡誰,誰最吃得開,誰又有緋聞等等,就像噪音一樣,影響人的工作情緒。聰明的你,要懂得,該說的就勇敢地說,不該說的話絕對不要亂說一通。

4.當眾炫耀隻會招來嫉恨。有些人喜歡與人共享快樂,但涉及到你工作上的信息,譬如,即將爭取到一位重要的客戶,老板暗地裏給你發了獎金等,最好不要拿出來向別人炫耀。

現代社會,人員的流動性越來越大,隨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日益趨於階段性。一個人一生中隻在有限的一兩個單位、集體中工作的狀態早已被打破,而身邊的同事也定然是走掉了一批舊的,又結識了一批新的。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樣在流動中進退、沉浮的人們要想在同一個集體中、某一個階段內相對穩定地做事,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從而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因而,通過各種方法與其它同事進行巧妙的交流、溝通、增進感情,消除彼此之間的生疏與隔膜,能有助於你的事業發展,可以使自己在眾多同事麵前脫穎而出。

俗話說:“最會說話的不是嘴,而是眼睛。”因為它是心靈的窗口,許多微妙的感情,都可以從眼睛裏得到明確的答案。這話顯然不是沒有道理。

有些人眼睛並不大,但卻十分動人,是由於它富有表情。

表情就是人的感情形象。它像謎團一樣微妙、複雜、極有魅力。由於表情不像語言那樣有固定的概念內涵,它是有動感的,瞬息可變的,通常十分含蓄,富有暗示性,因而給人一種揣思回味的美。一張沒有表情的臉就是一種缺陷。恰恰相反,一個生動的表情也許馬上會使一副平庸的麵孔頓時變得光彩照人。

小平與小丹是同事,在幾天前由於工作上的一點小事互不相讓,鬥起嘴來,最終搞得雙方都不愉快。彼此視若異己,互不往來。某日不巧相遇在一家大商場的樓梯上,兩邊人來人往,各自奔忙,可不知為什麼,那一瞬間兩人都感到似乎旁人正在注視著自己,而且已經儼然清楚了她們之間的恩恩怨怨。所以為了表現自己的風度,也為了在大庭廣眾之下免得尷尬現眼,兩人都不約而同地衝對方燦然一笑,而後再點點頭彼此擦肩而過,誰也沒有開口說一句話,但雙方都已意識到,兩人以前的是是非非都在這一笑間煙消雲散了,次日將是個陽光燦爛的大晴天!

確實,人的臉會說話,喜怒哀樂都會從臉上表現出來。難怪古人說:“情在臉上現,怒從臉上生。”

研究表明,即使人體處於靜止狀態,身體本身仍可用不同的方式說話。有人指出,人體大約可以做出1000種平穩的說話姿勢。站、坐、蹲或倚的姿勢擺布便屬這種方式;另一種方式則是以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來表示的。

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種無聲的體態語與空間語,對於文明人來講,特別是在同事間的相處交流中顯得相當重要。

一個人坐著的時候總比站著的時候多。不管是男是女,坐著的時候不宜將雙腿叉開,這是不文明、不禮貌的體態;不要隨便架二郎腿,更不要架二郎腿的時候抖動自己的腳尖;去同事家做客或去其它單位辦事,落座的時候,不要將身體深深地陷在沙發裏而仰麵朝天與人談話,免得引起別人的反感。

站著的時候千萬不要叉開腿,也不要放鬆四肢。人們所說的:“站如鬆,行如風”,說的就是在站著的時候,重心一定要穩定,是一個人性格堅定的體現。

另外,尤其需要值得指出的是,還是通常在非語言交流的各種語態中,人們格外看重眼、手和腿,但是卻忽略了腳,由於人們通常認為,腳隻是走路的工具,而不是說話的工具。其實腳也會說話,也同樣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與同事說話的時候,不要把腳抬得過高,並不斷地搖晃。不然這樣就容易地給人以輕浮,缺乏教養的印象。如果不斷地用腳輕輕拍打地麵,則有可能讓對方認為你對他的話感到滿不在乎和漫不經心,甚至有一點蔑視的意味。

總而言之,得體地應用自己的目光、表情、手勢、姿態等體態語言與同事進行非語言的交流,必然能增強自己對他人的感染力,使自己在與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更能讓動作添彩。在同事麵前作個會說話的人可以使自己在和同事交往時一順百順。

三與下屬溝通的語言技巧

任何一位領導在與自己的下屬進行溝通時,掌握好溝通的語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要掌握好語言溝通必須先從尊重下屬開始。

如果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那麼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和權利,領導在與下屬溝通時要先從尊重對方開始。

與下屬溝通時要把握好尺度。

第一個尺度是空間的距離,就是與員工之間保持多遠的距離最合適,不要讓對方產生空間被侵入的感覺。較近的距離可能會有利於雙方產生好感,也可能會導致雙方的不自在。

第二個尺度是時機的掌握,要掌握適當的時機進行溝通,不要選在對方忙碌或心煩的時候溝通,如果時機不對,溝通的效果也會不好。

第三個尺度是手勢以及身體語言,在溝通的時候要會微笑,發自內心的微笑是成功溝通的法寶。表情和身體語言所產生的溝通效果比隻用語言進行溝通所達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傳達思想和交流信息的過程,是心靈之間的一種碰撞,是人類生存必備條件之一。也許溝通中的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句問候,都可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有位朋友說,他在外漂泊許多年,每次在麵臨應聘新的職業時,都需要填寫自己的履曆表,在特長一欄裏那位朋友並沒有填寫什麼琴棋書畫之類的東西,而是填寫了“溝通”。對於這一點,幾乎所有的老板在麵試時都要對他進行一番考證,然後便是試用期,然後就是正式聘任、重用。所以,對於漂泊中的人來說,溝通真的不可缺少。應該感謝漂泊的生活,是漂泊的生活讓一部分人學會了溝通,或者說是逼迫人們學會了溝通。身在職場中的人幾乎每時每刻都麵臨著溝通的問題,與客戶溝通、與上司溝通、與同僚溝通、與下屬溝通、與家人溝通、與朋友溝通、與陌生人溝通等等,可以說,沒有溝通就會使身在職場的人寸步難行。溝通要講誠意,隻有雙方坦誠相待,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

溝通人人都會,但作為領導人在與上屬進行溝通時一定要把握好溝通的語言技巧。不要因“溝通很簡單”而隨心所欲的與下屬進行溝通,不顧下屬的心理感受。

說話是簡單,但是溝通需要較高的說話技巧。特別是在與下屬進行溝通時要求上司更應該巧妙地運用語言技巧,而不是無所顧忌地說話。怎樣才能達到與下屬溝通的最好效果呢?還是先講一個例子更易於理解:前不久,一位同事從一家寵物店買回一條小狗,晚上他給他姐姐打電話,告訴她買了一條白色的“博美”,姐姐非常高興,不停地詢問那小狗什麼顏色,多大了,漂亮嗎?晚上,他老婆回到家裏看到這條小狗的時候,馬上就問他,這小狗有沒有打預防針,會不會咬人,等等。

同樣是對於同一條狗的理解就不同,不同的人做出的反映也不同。而姐姐從小就喜歡狗,因此一聽到狗,在她的腦海中肯定會浮現出小狗可愛的影像。而老婆的反應卻是關心狗是否會給家人帶來什麼麻煩,在腦海中浮現出的是一副“肮髒凶惡的狗”的形像。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對於它的理解差別是比較大的。在與下屬說話與溝通過程中也是如此。當你說出一句話來,你自己認為可能已經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了,但是不同的聽眾會有不同的反映,理解可能是千差萬別的,甚至可能理解為相反的意思,這將大大影響溝通的效率與效果。因此,在進行溝通的時候,需要體會對方的感受,做到用“心”去溝通。溝通是一種心態或者說是一種處世之道,在與下屬進行溝通時一定要把握好溝通的語言技巧。

盡管溝通是通過口頭或書麵的方式進行的,但並不簡單地等同於語言能力或是寫作能力,正如朋友所說,要用“心”去和對方溝通。在溝通中,關鍵是要學會傾聽,學會做一個好聽眾,用心傾聽,學習了解別人而不是判斷別人。在交流意見中,可以了解對方的意思、而對方也能了解自己的意思,把彼此意見的差距逐漸縮小。

身在職場中人都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任何溝通都是“雙方”之間的一種交流和聯絡,包括情感、態度、思想和觀念的交流。溝通的目的並不在於說服對方,而在於尋找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方法。因此,溝通的方式往往比溝通的內容更為重要,這就要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先引起對方的關注和取得對方的信任,一定要注意避免用命令式語氣,也盡量避免“我”,而要用“我們”來取代,讓下屬覺得彼此是一體的,為達成共識而努力。

與此同時,要尊重下屬的反抗情緒,避免發生爭辯,爭辯並不能帶給自己任何的勝利,隻是一種傷害的開始。掌握好溝通的語言技巧,在與下屬進行溝通時就會比較順利一些。

有一個賣酒的人家,所賣的酒不但斤兩夠,而且味道頗佳,待客又十分親切。可是不知什麼原因,生意始終不好,所釀製的酒常常賣不出去,傷透腦筋的老板便去請教村中的智者,看看是否有對策。

智者問道:“你家門口是否養了一隻猛犬?”

“是啊,養狗和酒賣不出去有什麼關係?”

智者便回答道:“當然有關係,假如大人沒時間去買酒,要自己的小孩帶錢前去替大人買酒,當走到你家門前時,看到門口那隻大狗,小孩的心裏就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就把小孩給嚇跑了,生意自然不會好了。”

由這則例子便知:不要忽視下屬的存在。一個看似比較平常的小節有時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就像不少吸毒者一樣,開始認為吸一口不要緊,然而就是這一口卻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不是有“千裏之堤,潰於蟻穴”這句話嗎?這給管理者一個啟示,對待下屬,一定要善意,尤其是功勞赫赫者,更不能忽視。善待員工就是要和他們進行多溝通,多給予獎勵,給他們良好的工作環境。作為上司,在與下屬進行溝通說話時不能表現得傲慢,更不能居高臨下。

一個企業需要上下一心、榮辱與共的精神,在激發公司員工上下團結一致時,必須要采取善待下屬的策略。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善待下屬,領導人在語言上一定要表現出來,讓下屬能夠明白自己是在為他們著想;多參與下屬所搞的活動,了解他們的苦衷,及時地與下屬進行語言溝通;給下屬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讓他們知道你處處都是在體貼他們;認同下屬的表現,要向下屬表示讚賞,不僅要在口頭肯定,還要適當加薪,讓他們知道你隨時在肯定他們的貢獻;容忍每位下屬的個性與風格,使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存在,不要把他們管理成隻會說話的機器;麵對危機,企業領導人應做到指揮自如,並以自己這種穩如泰山的姿態來穩定員工及其家屬的情緒。

由此,領導者與下屬進行溝通時,應該從多方麵為下屬著想,在進行語言溝通時要注意下屬的感受。所說的話不但是自己想說的,更應該是下屬喜歡聽的才容易使溝通達到高潮。這樣有利於與下屬進行語言溝通,但與此同時,領導者一定要掌握好與下屬溝通的語言技巧。

上司作為有效的領導者,溝通能力是領導者的一大關鍵,以下就是上司與下屬溝通時需要掌握的技巧:

將其有影響的員工列入到管理的目標中來;平時對下屬卓越的工作表現進行有意義的讚賞;在與下屬溝通時以輕鬆的說話方式;探訪下屬的工作地方,在下屬工作的地方與他們進行會麵溝通;以開放的心態谘詢及聆聽下屬的意見,嚐試了解下屬的立場。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那個小朋友道:“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說:“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否是一位自作聰明的小家夥。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不是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甚麼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通過上例可以知道:作為上司的你是否真正地聽懂下屬所說的意思了,是不是也習慣性地用自己的權威打斷下屬的語言?上司會經常性地犯這樣的錯誤:在下屬還沒有來得及講完自己的事情前,一般都會按照自己的經驗大加評論和指揮。反過來想一下,如果你不是領導,你還會這麼做嗎?打斷下屬的語言,一方麵不但容易做出片麵的決策,另一方麵還會使下屬缺乏被尊重的感覺。時間長了,下屬就會對向上司反饋真實信息不感興趣,也不會積極地向上司進行反饋信息,這樣一來,反饋信息係統就被切斷了,上司不就成了“孤家寡人”,在決策上成了“睜眼瞎”嗎?與下屬保持暢通的信息交流,將會使自己與下屬的溝通像魚在水裏遊一樣的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