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章 公子罃(1 / 2)

帝丘是一個大城,可卻從來沒有經曆過王朝國都這樣大規模的營建工程,而衛國定都於此也是迫於無奈的選擇。

相傳三皇五帝的時候,帝丘是黃帝孫子顓頊的封地,後來顓頊繼承了帝位之後居住於濮水之陽。按照習慣,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濮陽在濮水的北方,顧名思義,濮陽名字的得來就很簡單了。

五帝之一的顓頊死後,埋於濮陽,堆土為丘,於是就有了帝丘的法。還有很多叫法,比如商丘、澶州、東郡、楚丘等等。可最出名的還是帝丘。就算是衛國遷都帝丘之後,官方已經將帝丘抹去,改成濮陽,或者衛都。可不管是其他諸侯國,還是衛人自己,都稱呼衛國的都城為帝丘。這是源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念頭,源於這片土地最偉大的人,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大帝。

而且顓頊還是‘姬’姓始祖的祖先。衛國的開過君主是姬康叔,他老爹是文王,哥哥是武王,屬於根正苗紅的頂級貴族。在封衛國之後並沒有選擇對‘姬’姓有著深厚影響力的帝丘,而是選擇了朝歌,商朝的陪都。這還是源於帝丘是個地方的原因……

好吧,這話去過大城市的衛人都知道,就算沒有去過例如魏國的安邑、齊國的臨淄這等雄城的衛人,就算是在衛國故都朝歌的殘牆斷壁上駐守過的衛國士兵也能分辨出來。帝丘是個不入流的城市。按照周公旦整理的《周禮·考工記》裏麵記載的內容,王的都有九個城門,方圓9裏;諸侯國中公一級別,7裏;侯伯子等諸侯國的都城方圓就降到了5裏。

東周以後,諸侯已經不怎麼聽周王的話了,周王室也漸漸的失去了控製諸侯的能力。

可城市規模這東西,不是想要改就能改的,朝歌是商王辦公和生活的地方,宮室營建,城市包攬的區域,城中的規模,隻能周王城能夠媲美。當年衛國撿到了個現成的王城,連修改的想法都沒有,修繕一下就當成了都城。可帝丘不一樣,就算是有一個顓頊大帝的名頭在,可顓頊大帝也就是在帝丘挖了墓而已,再了,幾千年前的城市有什麼規模可言?

衛國孱弱的經濟根本無力營造出另一個朝歌來,隻能將城一改再改,成為了一個老城套著新城,新城套著王城的尷尬城市。

以至於,城門數量都是錯誤的。不城門,連城牆都不直,作為衛公的子孫,公孫鞅每一次出城門都有種一代不如一代的恓惶。

在城門收稅的衛兵看到是一輛高頭大馬的華麗馬車,一陣急飛狗跳的驅趕平民,不為貴人打賞幾個,而是怕讓貴人惱怒,記恨。

“城防如蟻穴,長此以往,衛人以何為庇佑,衛國以何為庇佑?”

中二病患了的公孫鞅,在出城門不久之後,就開始大放厥詞。這種話,在衛國朝堂內是紅線,是底線,還是無法彌合的傷疤。誰也不敢輕易將這條傷疤揭開,讓自己不痛快,讓別人也不痛快,讓國君也不痛快。

二十郎當歲的公孫鞅還不懂得明哲保身在官場的重要性,麵對一個讓人束手無策的爛攤子,他著急了。

可以,公孫鞅已經開始操起了國君的心思。

相反,邊子白卻心情大好的看著初夏的麥田,公作美,晴空萬裏,微風拂麵,麥浪沙沙,這時候的帝丘城外的景色是最讓人迷戀的,他隻是下意識的回答道:“魏國不是一直在保護衛國嗎?或許,這種保護能夠延續幾百年也不定呢?”

魏國?

邊子白得到的回答是一聲帶著蔑視的冷哼。衛國,魏國,別看讀音上一樣,根本分不出來。可魏國是什麼身份,叛逆,亂臣賊子,和齊國的田氏是一路貨色,眼裏都是阿堵物的周王,雖是被高利貸逼急的王。可畢竟還是王啊!他的威儀呢?他作為王的尊嚴呢?

三家分晉,不過也是近幾年的事。可周威列王總不能給點錢就認下趙、魏、韓三國擁有侯爵,承認其諸侯地位吧?

這三家的勢力都是在晉國,一旦承認了趙、魏、韓三國的諸侯地位,等於是告訴他們,你們瓜分晉國寡人認了。

這種惡例一旦敞開,強大的世家一旦發展到了能夠取代國君的實力,就可能化家為國,臣子再也沒有效忠之心。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齊國的田氏就廢除齊康公,進一步獲得齊國的統治權,最終在齊康公死後,田氏也完成了化家為國的操作。可以,沒有三家分晉,田氏恐怕還沒有敢犯下眾怒取代齊侯的膽量。

當然,田氏的家主田和給周安王年年進貢,周安王對田氏還是很感激的,在一群白眼狼圈子裏混,總算遇到個良心好一點的了,能不讓他歡喜嗎?

可以,這兩件事的發生給所有野心勃勃之輩都展開了一條捷徑,通往一國國主的捷徑。恐怕很多年後衛國的一個商人呂不韋也是存著這樣的心思資助了秦國公孫異人。

麵對這樣的一個衛國,公孫鞅根本就沒有什麼好臉色,甩著長袂,手中鞭子在空中抽出一道虛影大吼道:“魏國,虎狼之都,怎麼會有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