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如何體諒他人的心情/247
懂得怎樣用有效的態度去體諒他人,這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對待弱者要有慈悲之心,對他人要有理解之心,對社會要有公德之心。我們對待親近的人應該有真正的愛,尊重他們的個性,而不要求他們一切服從自己的意誌。我們不應該戴著愛的麵具,要求周圍的人去為我們做無條件的犧牲。
塑造博愛的個性
一個愛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去愛別人。有一篇新聞報道是悼念一位學校老師的:她在千鈞一發之際把七位兒童推向安全地帶,自己卻在車輪下獻出了生命。許多人都記得她是多麼疼愛兒童,她為他們獻出生命,是她一生奉獻在幼教工作上的永恒紀念碑。有一位兒童的話中最傳神地描述了她的愛心,這位小孩子說:“她隻會問我們上課上得怎麼樣了?她永遠是這麼慈祥,從不發脾氣、也從不罵人。”
有一次,某教育專家問幾對學生家長:有多少人願意為自己的孩子犧牲生命?每一個人都舉起了手,他接著問:有多少人願意承諾,每天向自己的孩子和配偶做出“愛的聲明”來表達心中的愛——不管是用正麵的評語或伴讀,或有意義的遊戲,或者以輕撫、聲音和眼神來跟他們進行接觸?結果沒有一個人舉手。“你在開晚會嗎?”一位先生抗議道:“你知道,我還有養家糊口的擔子要挑哩!”“至少你是坦白的。”教育專家回答說,“但是你的觀點,正是一般窠臼化丈夫或父親角色的傳統觀念。許多人隻會在嘴上說我們愛自己的孩子和配偶,到了願意為他們犧牲生命的程度。”而那位小學教師在兒童記憶中的形象,才是栩栩如生的:在她舍身之前,每天都以實際的行動在表達她的愛心。
在我們的生命曆程中,少不了會經曆從孩子長大到離開家的過程,這時候做媽媽的總會感覺到生命中似乎少了什麼東西,這就是稱為“空巢並發症”的一種失落感。而事實上,當爸爸的可能更慘,因為媽媽們至少每天都在表達她們的愛,而爸爸們永遠隻顧忙著賺錢養家,因而錯失了發展親子關係的良機。
“我早該料到他們會有長大的一天!”一位父親哀歎著說:“當我發現他們對朋友和衣著的興趣開始超過對我的興趣時,我就嗅到這種氣味了,可是我沒有想辦法去接近他們,反而退縮到我的工作和電視中。我想我可能是傻了,因為我實在不了解他們,甚至拒絕去和他們溝通,就連培養一種跟孩子們相同的嗜好也不肯,我隻一心期望著我太太能夠掌握他們,現在他們都走了,而我再也沒辦法找回他們了。”然後,他聳聳肩,發出了一串意味深長的問話:“我到底在說些什麼?找回他們嗎?他們從沒跟我在一起過,我也從沒跟他們在一起過,我們彼此之間如同陌路人。”
男人竟然比女人對“空巢並發症”有更多的感觸,這並不新鮮。許多男士在回憶失去的親子之情時,甚至痛哭流涕。身為父母是需要奉獻的,包括每天表達的慈愛以及為孩子樹立的榜樣。
如果我們隻期望孩子們以我們的方式來回報自己,很可能會限製他們對愛的表達。同樣,當我們要求我們所愛的人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讓他們怎樣依照畫葫蘆去學的時候,我們就無形中限製了他們塑造個性的方式,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不信賴他們對自己性格取向的決定。有的夫妻想要彼此改變對方;有的老板猛盯著部屬;有些父母親則過度保護他們的孩子,這都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如何去相信自己並且相信他人。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就會去限製或監視我們本應該負責的對象,這並不叫真愛。
真愛是要接納並且鼓勵別人。我們之中有許多人把自己當作最棒的情人,隻因為我們愛別人的方式,正是我們自己渴望得到的愛的方式。無條件的愛應該永遠以對方需求為標準,而不是以付出的一方。有一位婦女向別人訴苦:她終於體會到,她一生中都隻依照自己的方式去愛,而忽視了別人的需求,舉例來說,當她在家裏準備晚宴的時候,她最在意的是她的家看起來亮不亮堂、菜肴精不精美,而不是她的客人。有一晚,她幾乎因此臨時取消聚餐。所幸的是,在當晚以前,她同意了一位朋友的建議,決定從鄰近的餐館補些東西來將就,而把款待客人擺在優先位置,結果該晚的聚餐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從此,她開始覺悟到以前自己隻是一味地想要擺門麵,而不是真正地去愛別人。
她有一年沒有送聖誕禮物給自己最好的朋友,原因是她想不出送什麼適當的禮物。其實若不是她想要顯得風光,大可以邀朋友吃一頓便餐,或者約她們到快餐店聚聚了。隻要有誠意,朋友們多半會被感動。不幸的是,她一心所想的隻是自己的風光和體麵,而從未意識到:執迷在自我之中,將會讓她永遠沒有辦法向別人表達出真正的“我愛你!”
當我們以他人所需要的幫助去幫助他人的時候,我們才真正付出了我們的愛。這裏的關鍵就是,我們必須了解並接納他人的真正需求將是多麼重要的事。請記住,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性格,它是與生俱來的,而每一個人都在堅持不懈地去辨認、了解、接受我們自己,所以,對於我們的朋友、孩子和伴侶所能獻上最珍貴的禮物,或許莫過於對他們的自我獨特表達,給予真心的接納稱讚。我們也可以用耐心的對待來真正協助他們——當他們正在從事艱辛的個性塑造的工程時。
任何有關接納的說法,必然會立即牽涉到自我評價。一個人能夠對自己做到多大程度的接納和欣賞,會直接影響到他能夠對別人做到多大程度的接納和欣賞。對他人不健康的批判,往往出於一個人自身的匱乏,這一點也許可以從青少年身上得到最佳的體現。青春期的孩子是出了名的對同輩不留口德的,我們之間誰不記得,在那些日子裏,我們都曾經口不擇言地傷害過別人。
如果我們去問大部分高中學生,他們最重視的是什麼?最常被說出的兩個答案就是“相貌”和“身材”。因為沒有什麼比滿臉粉刺和迅速變化身體的青春期更令人難堪。而他們最關心的,大部分卻是他們在當時無法控製的事情。
我們最愛批評的,其實偏偏正是我們最渴望的東西,比如,如果我最渴望得到感情上的慰藉,那麼我會去期望能夠給予這種慰藉的人,而不是內在自足得不需要多餘感情的支援。我們經常會出於自己的匱乏去批評人。
能夠愛別人的人,一定能夠先愛自己。能夠愛自己,表示我們接納並珍惜我們真正的自己,而且意味著我們會不斷地自我完善。當有人誤會了或不信任我們的愛心時,讓我們能夠繼續付出愛心,是我們對自己的愛,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的動機是純潔的。盡管愛的付出對象可以選擇,然而對方並不見得願意接受這一份愛。當我們太渴求得到時,盡管我們也會表現得很可愛,但動機卻是自私的,因為我們其實希望能掌握對方的行為,盡管表麵上看起來我們好像在做無條件的付出,暗地裏卻有別人必須接受的規範,才能使我們繼續去“愛”他們。
一個趾高氣揚的人和一個奴顏婢膝的人,其實都具有相同的苦衷——他們是充滿不安全感的。他們的行為,有時候會披著愛的外衣,例如照顧別人(趾高氣揚),或拍馬屁者說希望自己能有對方一樣的聰明或者美貌或者財富。趾高氣揚和奴顏婢膝都是因為具有不安全感,兩者同樣都不是真正的謙恭,唯有自尊才能夠產生一種謙恭的情操,讓我們無條件地付出愛心。
虛懷若穀的態度,來自我們對於自己和他人精確的認識,也就是說,我們具有毋須他人來認定的自視。這也代表我們能夠接納他人的回饋,並從中得到對於自己精確的認識和處理人際關係的線索。
能夠經常不斷地從孩子、同事、部屬和朋友的回饋中,找出我們的動機,這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過程。隻有滿懷不安全感的人,才會畏懼聽到像“我扮演的父母、同事或朋友的角色成不成功”的答案。自信的人,能夠感激得到真相和任何更正誤解的機會。
我們都珍惜能夠接納我們身上所有缺陷的朋友,因為他們能夠毫無保留地信任我們。我們也珍惜教會我們謀生技巧和愛的藝術的父母、老師、朋友和孩子們。我們更懷念那些給我們提供無數機會,讓我們能夠建立起堅強的性格基礎,從兒童時代躍向成年時代的人們。
在以上經曆中,我們會感到既不自甘平庸卻又心平氣和。我們時常在尋找著進一步的生命挑戰,來加強愛得深刻的能力。我們擁有一份智慧,但也不安於自己對生命的無知。最令我們感動的,是那些點醒我們要去愛或被愛的善良的人們。
用真誠打動別人
大多數人都喜歡聽好話,希望受到別人的讚賞,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會為人處事的人,此時必然避其鋒芒,即使覺得他幹得不好,也不會直言相對。生性油滑、善於見風使舵的人,則會阿諛奉承,拍拍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時也許實話實說,這就會讓人覺得太過莽直,鋒芒畢露了。有鋒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場合顯示一下自己的鋒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過,不僅會刺傷別人,也會損傷自己。
怎樣做到既表達出我們的真實感受,又不傷害別人呢?
首先,要學會“順情說好話”。俗話說:“順情說好話,耿直討人嫌。”其實,現實生活中經常見到“說謊”的人,在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接到話不投機朋友的電話,偏偏他講了五分鍾還沒有放下話筒的意思,於是隻好來一招:“對不起,我馬上就要開會了!”明示對方結束話題……盡管是言不由衷,但於人於己都無害,別人也容易接受。
其次,要學會使用幽默的語言。幽默曆來是最妙的語言藝術。一次,著名的德國作曲家翰內斯·勃拉姆斯參加一個晚會,不曾想,晚會上他遭到一群厚臉皮的女人的包圍,他邊禮貌地應付,邊想解脫的辦法,忽然他心生一計,點燃了一支粗大的雪茄。很快,有幾個女人忍不住咳嗽起來,勃拉姆斯照樣泰然地抽他的雪茄。
終於有人忍不住了,對勃拉姆斯說:“先生,你不該在女人麵前抽煙!”
“不,我想,有天使的地方不該沒有祥雲!”勃拉姆斯微笑著回答。
勃拉姆斯用幽默的語言,使自己從無奈的糾纏中解脫了出來。
再次,要真誠。真誠並不等於不假思索地將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說出來,因為你的感覺是否正確尚是一個需要判斷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事物的看法都屬見仁見智,本無所謂對錯。比如個人的衣食住行、穿衣戴帽、興趣愛好等等。許多自詡為“有話直說”、“想到什麼說什麼”、“直筒子脾氣”的人,其實是簡單地用自己的觀念和習慣去衡量別人的態度與行為,一遇到不對自己胃口的事立刻就去指責別人,實際上這並不是對他人善意的真誠,隻是自我不悅情緒的隨意宣泄。
中國有句古話叫“不看你說的什麼,隻看你怎麼說的”。同樣一個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說法有不同的效果。與人交流時,不要以為內心真誠便可以不拘言語,我們還要學會委婉、藝術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句話到底應該怎麼說,其實很簡單,你隻要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想想就明白了。
人際交往中的真誠不等於雙方直接簡單、毫無保留地相互袒露,它要求我們本著善意和理性,把那些真正有益於對方的東西係上美麗的紅絲帶送給對方。
最後,一定要把握原則。切不可從私利出發,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否則隻能遭到別人的唾棄。
我們要把握住一點,真誠的核心和靈魂就是與人為善。如果對別人來說,“謊話”更適宜並容易接受,又不會傷害任何人的利益,我們不妨放棄對“完全誠實”的固執;但在任何時候,都絕不能為了個人利益而放棄誠實。那些經常為私利表現不誠實的人是不會獲得成功的。一個人對其他人表現出完全的不誠實時,在錢財方麵是有可能獲得成功的。但是,他絕對不可能永遠自欺欺人。
在生活中要做一個真誠的人不容易,因為它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功利,需要實實在在地付出、奉獻。真誠待人,克己為人的人,也許偶爾會被欺騙,但他們會真正時時受人歡迎。麵對一個處處為他人著想,絕不為個人利益放棄誠實的人,人人都會真誠地接納他,願意和他交往。所以,我們要學會體諒他人的心情,並且要做一個真誠的人。
不要播種仇恨的種子
人生就像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它既種植希望和成功,也會播種仇恨。但你要記住,最好不要在人生中播散這種仇恨的種子。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不管我們的理由如何,懷恨總是不值得的。潛留在我們內心裏的侮辱,永難平複的創傷,都能損壞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可愛的事物。我們被鎖在自己的苦惱之淵裏,甚至無法為別人的幸運而愉快。怨恨就像毒害我們血液、細胞的毒素一樣,影響、侵蝕著我們的生命。
有位朋友曾接到一封愛發牢騷的親戚寫來的信,他說:“我永遠記得,我新婚的嫂嫂和哥哥在我的生日那天一同外出旅行,而沒有對我說一句祝賀生日的話。”這句話言語之中就埋著仇恨的種子,而他通常也是毒害你身體的毒藥的種子。
頭痛、消化不良、失眠和嚴重的疲倦等,是懷恨的人常有的生理症狀。某醫學院曾作過一次調查,報告中說:與心情較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經常進醫院。醫務人員所做的試驗顯示,患心髒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勞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勞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壓的原因,莫過於外表好像很安靜,內心裏卻被強烈的怨恨所煎熬。
怨恨甚至會造成意外事件。交通問題專家說:“發怒的時候永遠不要開車。”心裏總是惦記著丈夫如何不懂體貼的婦女,比起那些心裏毫無雜念的婦女,更容易在家裏發生意外。
另一方麵,愛與同情則有激發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學博士所說:“寬宏大量乃是一劑良藥。”
與怨恨情緒作戰的第一步,便是確定怨恨情緒的來源。如果我們能坦白地檢討,十次之中有九次,我們會發現其來源是很接近於自己這方麵的。忽略自己的缺陷與弱點,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時候,我們總會把自己的短處變成別人的錯處,而後加以無以名狀的怨恨。例如,在每一個離婚案件中,幾乎很明顯的,所謂無辜的一方往往並不如其所描述的那般無辜。
“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說,“我們自己的過錯好像比別人的過錯要輕微得多。我想,這是由於我們完全了解有關犯下錯誤的一切情形,於是對自己多少會心存原諒,而對別人的錯誤則不可能如此。”
怨恨的根由發現了之後,務須盡全力去對付它,第二樁要做且是最有效的事便是——忘記它。有理智的人並不僅以把宿怨掏幹為滿足,他們還經常用新的夢想和熱誠,填進他們生活中的窪地。據心理學家說,我們不能同時擁有兩種強烈的情感,既要愛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怨恨大部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記怨恨,最好的方法便是幫助別人。
在幫助別人之後,我們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善意總是多於惡意的。一所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一種真正以友誼待人的態度,百分之六十五至九十的高比率,是可以引起對方友誼的反應的。因此,人們常說:“愛產生愛,恨產生恨。”這句老話是不會錯的。
寬容會打開愛的大門
寬容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法寶。
曾讀過這樣一篇文章: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不遠處,前呼後擁地走來一位大臣的孩子,這位大臣在年輕時曾經把這位畫家的父親欺詐得心碎而死。這孩子在畫家的作品前流連忘返,並且選中了一幅,畫家卻匆匆地用一塊布把它遮蓋住,並聲稱這幅畫不賣。
從此以後,這孩子因為心病而變得憔悴,最後,他父親出麵了,表示願意付出一筆高價。可是,畫家寧願把這幅畫掛在自己畫室的牆上,也不願意出售。他陰沉著臉坐在畫前,自言自語地說:“這就是我的報複。”
每天早晨,畫家都要畫一幅他信奉的神像,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
可是現在,他覺得這些神像與他以前畫的神像日漸相異。這使他苦惱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驚恐地丟下手中的畫,跳了起來:他剛畫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麼的酷似。
他把畫撕碎,並且高喊:“我的報複已經回報到我的頭上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若心存報複,自己所受的傷害會比對方更大。報複會把一個好端端的人驅向瘋狂的邊緣,報複還能把無罪推向有罪。現在有很多的刑事案件就是因報複而引起的。
經心理學專家研究證實,報複心理非常有礙健康,高血壓、心髒病、胃潰瘍等疾病就是長期積怨和過度緊張造成的。有一位好萊塢的女演員,失戀後,怨恨和報複心使她的麵容變得僵硬而多皺,她去找一位最有名的美容師為她美容。這位美容師深知她的心理狀態,中肯地告訴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說全世界任何美容師也無法美化你的容貌。”
哲人說,寬容和忍讓的痛苦,能換來甜蜜的結果。這話千真萬確。古時候有個叫陳囂的人,與一個叫紀伯的人做鄰居。有一天夜裏,紀伯偷偷地把陳囂家的籬笆拔起來,往後挪了挪。這事被陳囂發現後,心想,你不就是想擴大點地盤嗎,我滿足你,他等紀伯走後,又把籬笆往後挪一丈。天亮後,紀伯發現自家的地又寬出了許多,知道是陳囂在讓他,他心中很慚愧,主動找上陳家,把多侵占的地統統還給了陳家。
《寓圃雜記》中記述了楊翥的兩件小事。楊的鄰人丟失了一隻雞,指罵被姓楊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楊翥,楊說:“又不隻我一家姓楊,隨他罵去。”又一鄰居,每遇下雨天,便將自家院中的積水排放進楊翥家中,使楊家深受髒汙潮濕之苦。家人告知楊翥,他卻勸解家人:“總是晴天幹燥的時日多,落雨的日子少。”
久而久之,鄰居們被楊翥的忍讓所感動。後來,一夥賊人密謀欲搶楊家的財寶,鄰人們得知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禍。
忍讓和寬容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任何忍讓和寬容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是痛苦的代價。人的一生誰都會常常碰到個人的利益受到他人有意或無意的侵害的情況。為了培養和鍛煉良好的心理素質,你要勇於接受忍讓和寬容的考驗,即使無法控製感情時,也要管住自己的大腦,忍一忍,就能抵禦急躁和魯莽,控製衝動的行為。如果能像陳囂、楊翥那樣再尋找出一條平衡自己心理的理由,說服自己,那就能把忍讓的痛苦化解,產生出寬容和大度來。
生活中有許多事當忍則忍,能讓則讓。忍讓和寬容不是懦怯膽小,而是關懷體諒。忍讓和寬容是給予,是奉獻,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法寶。一個人經曆一次忍讓,會獲得一次人生的亮麗,經曆一次寬容,會打開一道愛的大門。
對人要心存感激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聽到這樣的話:父母抱怨孩子們不聽話,孩子們抱怨父母不理解他們,男朋友抱怨女朋友不夠溫柔,女孩子抱怨男孩子不夠體貼。在工作中,也常出現領導埋怨下級工作不得力,而下級埋怨上級不夠理解,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總之,對生活永遠是一種抱怨,而不是一種感激。
有這麼一句話,“如果你常流淚,你就看不見星光。”很多人,對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知道珍惜。小王是一個留學生,他給家裏人寫信說:“你們知道嗎,當我到歐洲的時候,我多向往北京的太陽啊!”北京的太陽?歐洲沒有太陽嗎?他說:“我住在倫敦,那裏的天氣經常是陰沉沉的,有的時候接連幾天,甚至一個星期都見不到太陽,我的心情好鬱悶,好壓抑啊!這個時候,我就懷念我走在北京的大街上,陽光普照大地,一種說不出的舒暢。”對大自然中美好的東西,我們也常疏忽了感激,總是不滿。我們擁有父母的愛、朋友的關懷以及美好的事物,可是我們不知道去珍惜,還總是去抱怨,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心存感激。像許多年輕朋友,很不容易考上大學,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這實在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固然還有很多不能令人滿意的事情,但這在任何社會中,都同樣存在著,如果你內心存有一種感激的心情,你就會很珍惜這些東西,你也就會盡可能地去利用這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