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如何體諒他人的心情/247(2 / 3)

在日本藤澤市,有個女子名叫佐倫敦子。她十幾歲時,很渴望到美國去。對於美國生活,她所知道的大部分是從教科書中讀到的。

後來,敦子終於如願以償。到美國加州去讀大學。可是,她到達美國以後,發現那個國家和她想象中的美好世界完全不一樣。“人人都在竭力應付各種問題,似乎總是精神緊張,”她說,“我感到很孤寂。”

各學科之中,她覺得體育最難應付。“我們打排球”,她說,“其他同學都打得很好,就我不行。”

有天下午,教練指定由敦子負責把球傳給隊友扣殺過網。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沒什麼困難,但是敦子很驚慌。她怕自己會做不好,受人訕笑。

有個男同學察覺到她心裏害怕,便走到她麵前,輕聲說:“放心。你應付得了的。”

“這句鼓勵給我的感受,你是永遠都不會了解的。隻是區區幾個字:‘你應付得了的。’我真是開心得想哭。”

她在那一節課終於過了關。六年後,敦子27歲,回到日本去做售貨員。她說:“我始終沒有忘記那幾個字。每逢遇到困難,我就會想起它們。”

她肯定那男同學完全不知道他那點好意對她的意義之大。“他也許不記得這件事了,”她說。

敦子如今在日本常東奔西走。可是,她仍經常記起“你應付得了的”這句簡單的話,她一直對這個男同學心存感激,因為這句話對她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是的,有時候,連最簡單的話也會產生極深遠的影響。有這麼一句話:“一個女孩因為她沒有鞋子而哭泣,直到她看見了一個沒有腳的人。”世間很多事情,常常是我們沒有珍惜身邊所擁有,而當失去它時,才又悔恨。

感激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培養出來的,許多人從未真正感覺到它。由於我們隻注意我們需要什麼,很少注意這些東西是從哪來的。如果你要擁有美好的生活,就應培養感恩的心。

一次,古羅馬眾神決定舉行一次歡迎會,邀請全體美德神參加。真、善、美、誠以及各大小美德神都應邀出席,他們和睦相處,友好地談論著,玩得很痛快。

但是主神朱庇特注意到:有兩位客人互相回避,不肯接近。主神向信使神密庫瑞述說了這一情況,要他去看看有什麼問題。信使神立即將這兩位客人帶到一起,並給他們介紹起來。

“你們兩位以前從未見過麵嗎?”信使神說。

“沒有,從來沒有。”一位客人說,“我叫慷慨。”

“久仰,久仰!”另一位客人說,“我叫感恩。”

正如這個故事揭示的:生活中慷慨的行為總是難以得到真誠的感恩。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在仰賴著他人的奉獻,隻是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一點。

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人給過我任何東西!”這種人不論是窮人或富人,他的靈魂一定是貧乏的。

有些人對恩義感覺遲鈍,對怨恨卻十分敏感。這類不知感恩喜歡怨天尤人的人,必定會走厄運,而且感覺人生充滿不幸。這類人對別人的要求特別高,喜歡用自己的思考模式來規範他人,結果往往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

整天抱怨他人,卻不知好好檢討自己。這種人有時會因有人庇佑而威風一時。不過由於此類人多半專橫、自私,隻知從別人身上得到好處,卻不知回饋,而不受歡迎。短視近利的後果,往往是令幫助他的人感到失望,不再給予支持。這類人多半自以為是,從不考慮自己的責任,老是認為別人在算計他,對他不懷好意,想要陷害他。

消極的心態會使這類人離開對他有利的人,而和同類型的人在一起,會逐漸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對於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表達感激是一種習慣,很遺憾,中國人對這樣的方式在長久以來都是不太習慣的。我們很含蓄地擱在心底。用時間來醞釀醉人的醇酒,一旦開了瓶,人情與酒香將成為最佳的詠歎調!

凡事開頭難,尤其是習慣的創造,但是嚐試做一次、兩次……你會發現其實並不會太難,難的是你是否願意付諸於行動,讓人生不再遺憾。

一個堅強、有自尊心的人,當他們意識到上天的賜予有多豐厚時,他們會真正地謙卑起來。他們感激別人對他們的生活所做的貢獻。當一個人記起了信心、夢想和希望是促使他生活下去的原因時,他就會越偉大,卻越謙卑。任何人以自己的成功為榮時,都應該想起他從先人處接受的東西有多少。先人的偉大為他的生活設定了方向,他所能做的便是實現先人的理想。

生命要懂得感恩

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他一樣東西。人自從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裏。

傳說,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裏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裏的和尚都要麵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沒等住持提問,就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說的“魔”,就是新和尚心裏無盡的抱怨。這個新和尚隻考慮自己要什麼,卻從來沒有想過別人給過他什麼。像新和尚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他們這也看不慣,那也不如意,怨氣衝天,牢騷滿腹,總覺得別人欠他的,社會欠他的,從來感覺不到別人和社會對他的生活所做的一切一切。這種人心裏隻會產生抱怨,不會產生感恩。

兩個行走在沙漠的旅人,已行走多日,在他們口渴難忍的時候,碰見一個吆駱駝的老人,老人給了他們每人半瓷碗水。兩個人麵對同樣的半碗水,一個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體的饑渴,抱怨之下竟將半碗水潑掉了;另一個也知道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體的饑渴,但他卻擁有一種發自心底的感恩,並且懷著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這半碗水。結果,前者因為拒絕這半碗水死在沙漠之中,後者因為喝了這半碗水,終於走出了沙漠。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災難,也能熬過去。感恩者遇上禍,禍也能變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會變成禍。

另外,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貧困山區的一個女孩。她有幸考上重點大學,不幸的是父親在她進校不久,遇上了車禍身亡,家中無力供她上學,在她準備退學回家時,社會送來了關懷,老師和同學也慷慨捐款捐物。她舍不得使用大家的贈物,將它們藏在箱子裏。每天打開箱子看看這些贈物,就想到自己周圍有那麼多的關懷、愛心,心中就不由產生出一種感激之情。這種感激之情又驅使她去戰勝困難,頑強拚搏。這個在物質上貧困的女孩,卻變成一個精神的富有者。她心懷感恩,終於讀完了大學,還以優異的成績留學美國。她說:“大家給我的一切,是我的精神財富,永遠留在我的心裏。我要努力學好本領,回報祖國,回報父老鄉親。”人有了不忘感恩之情,就像這位女孩,生命會時時得到滋潤,並時時閃爍純淨的光芒。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他一樣東西。無論是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配偶的關愛,他人的服務,大自然的慷慨賜予……人自從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裏。一個人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社會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溫暖,感恩花草魚蟲,感恩苦難逆境,就連自己的敵人,也不忘感恩。因為真正促使自己成功,使自己變得機智勇敢、豁達大度的,不是優裕和順境,而是那些常常可以置自己於死地的打擊、挫折和對立麵。挪威著名的劇作家亨利·易卜生把自己對立麵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的畫像放在桌子上,一邊寫作,一邊看著畫像,以此激勵自己。易卜生說:“他是我的死對頭,但我不去傷害他,把他放在桌子上,讓他看著我寫作。”據說,易卜生在對立麵目光的關注下,完成了《培爾·金特》《社會支柱》《玩偶之家》等世界戲劇文化中的經典之作。

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之間才會變得和諧、親切,而這種感恩之心也會使我們變得愉快和健康。

刻薄是一柄雙刃劍

如果你對別人刻薄,那麼別人必將以牙還牙。所以,一個心胸狹窄、沒有度量的人,他的刻薄在傷害了別人的同時,也將傷害到自己。舉例來說,當你受到別人的刻薄對待或歧視時,一定會覺得悶悶不樂。這時候,你應該調整自己的身心,恢複活力。關於這一點,不妨參考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小李被人稱為“失戀魔”,原來他經常墜入愛河,可惜每次都飽嚐失戀的苦味,當朋友們問他何以在每次失戀之後,仍能恢複精神與活力時,他卻回答說:“其實沒什麼,我被人遺棄,當然有些心酸,不過,我也同樣覺得對方很可惡,如此而已。”

老實說,人類的內心中存有一種自然的防禦機能,那就是遭遇精神危機時,懂得保護自己的安全,“失戀魔”的情況正是一種投射反應。換句話說,自己內心的情感,在意識上認為對方的想法相同,這是心理上的逆用效果。從這個角度說,如果我們將對方的傷害久銘在心,那麼反而會加重自己的不快,反之,則可以使內心的創傷很快恢複。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要消除對方的抵抗感,不妨塑造共同的敵人。有一段時間我們會發現平常感情惡劣得無以複加的姑嫂們,突然變得意氣相投起來,而且經常為某事商討得很熱烈。原來,她們的反目都是由於隔壁太太撥弄是非。當她們麵對鄰居這位長舌婦這一共同的敵人時,她們開始進入休戰狀態,而且毅然拆除內心的障礙,互相讓步。

其實,不僅限於姑嫂間的問題,人類自古以來,常常由於共同敵人的出現,使得一向步調不一致的夥伴攜手合作,甚至不相往來的雙方也能變為同誌,這種曆史事實,比比皆是。在小孩子的天地裏,經常打架的兄弟,如果突然出現另一個頑童,這對兄弟此時會采取聯合抵抗的態度,這也許屬於同一種例證。

如果將此項原理反過來運用,因為在意識上塑造了共同的敵人,彼此自然可以結為同誌。我們可利用此法來跟一個很難相處的人相處得很圓滿。

同樣地,如想接近一個無故被疏遠的朋友,或對自己懷有抵抗感的人,不妨找出共同的敵人,培養同仇敵愾的情緒,這樣可與對方培養前所未有的親近感。

到目前為止,一般人都曾設法抑製各式各樣的不安與煩惱、無奈,任何人都多少具有趨向他人誌向的性格,正因為如此,才會心有所思而產生各種煩惱。上述方法確實能幫助我們消除對別人所產生的壓迫感與自卑感,並設法發揮自己的能力。

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

最大的傷害莫過於無視對方的自尊。安東尼·羅賓指出,當朋友的友情或者某種合作的工作關係發展到難以維係的程度時,許多人會從心裏冒出這樣一個想法:管他呢,反正維持不下去了,即使自己做得過分一些也沒關係。記住,此時你正處在一個犯有巨大過錯的邊緣。如果你的這些過火行為給對方留下了永久的傷害,那麼即使合作或朋友關係徹底破裂,你仍然會遭受到可怕的後果。讓我們看看一個例子:

黎克·傑姆遜在剛剛任某公司的董事長職位時,便根據自己在大學課程中所學的知識,認為自己必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解雇若幹人員,以建立自己的權威。於是,他決定解雇莉莎。事實上,莉莎是該公司一位資深的高級主管,而且她並未犯下任何錯誤,唯一勉強可以稱得上的理由,可能是由於莉莎近期即將與一位富有的律師結婚,要求請幾天假。

由於麵對這種不公平的處分,莉莎的丈夫決定提起上訴。但莉莎抱定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竭力阻止她的丈夫提出上訴。她這種息事寧人態度,使得黎克越發相信自己的決定十分正確。然而,黎克這項不合理的做法卻引起了公司內其他職員的憤慨,大家均視他為“暴君”,再也不對他寄予信任。

即使在多年以後,大家一致發覺黎克能力極高,且亦未曾再度表現任何不合理的行為,委實稱得上是一位稱職的董事長,然而,黎克仍然無法獲得全體人員的衷心支持,因為大家心中都存有此種想法:“到目前為止,他對我確實一向都很公平。但是,盡管我工作上表現出色,卻不知什麼時候會像莉莎一樣,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而遭他開除。”

由此可知,即使你與對方的交往關係麵臨結束,你采取的溝通方式仍足以造成長期的影響。

換句話說,你應采用如同長期人際關係的一切處理方式——一種共同商討解決的方式。要記住,交際的關係可能結束,但由此造成的傷害卻永遠不會停止。

為人處事貴在忍耐

忍作為一種處世的學問,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絕對不可缺少的。所以,俗話說:心字頭上一把刀,一事當前忍為高。

對自己的朋友、上司,你不可能事事據理力爭,對於自己的長輩、老板的某些指示,某些命令,也許會因為你主觀理解上的偏差而得不到有利地實施,但你卻覺得自己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在這樣情況下,上司、長輩、老板、領導對你批評和指責是很正常的,不要急於辯解,認為自己無比委屈,其實錯誤就在你的身上。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尊老、尊上服從的習慣,許多人都是在忍讓和服從了多少年以後,由醜媳婦熬成公婆的。在這之前,他們不知道忍了多少回,從這方麵一想,你就容易忍耐了。

當然,對於許多下屬職員來說,遇事不加辨明,便著手去實施是一大工作弊病,你和領導之間缺乏必要的默契。對於領導,首先是服從,然後才能有改變。不是讓領導去適應你,而是你去適應領導。上司給予的指示和命令,必須清清楚楚地理解,然後才有可能有效地執行,對於上司,他們發一發脾氣也是很正常的,不要希望每個領導都是慈祥無比的。你需要忍受這種壓力,同時要以積極的行動去盡量避免這種壓力。

當你麵對指責欲望和權力欲望極強的老板、長輩和領導時,要學著把握下列一些“忍”學經驗。

1.學會洗耳恭聽,認真聽懂老板的每一句話,在老板發布命令的過程中不要自以為聰明地加入自己的主觀理解。

2.稱呼老板時,要把職稱一字不拉地稱呼全,而且要態度恭敬謙遜。不要顯得勉為其難或語含譏諷,即使他或她隻是一個副職,也要把“副”字去掉。

3.避免一些親昵行為,比如拍拍老板的肩膀、後背,這會使對方認為你意存狎褻,心存不敬,從而使你寸步難行。

4.即使你已經做得非常出色,也不要居功自傲,要時刻注意功勞的大部分都是老板的,是老板的英明決策造就出你的非凡成績。

5.如果你的同事正被老板訓斥,而你卻又恰巧在場內,那麼你的任務不是緊著替同事開脫而是去給老板端一杯熱茶或一杯咖啡,畢竟他(她)才有左右這場爭端的權利。

記住:忍是一門學問,是一種處世的藝術。

與同事相處要有寬容之心

與同事們相處時,我們要有一顆寬容之心,遇事不能斤斤計較,最好以微笑麵對同事。

笑容是最犀利的武器。當你托同事把文件做妥,說聲“麻煩你”,加一個笑容,他會被你的友善感染,特別努力;或者同事把做好的計劃書交給你,你別忘記謝謝他和微笑一下,這不但是禮貌,亦是感謝的表示。任何人都喜歡得到讚美。說一些別人愛聽的話,隻要不是謊話,便不算埋沒良心。切莫對同事大叫大嚷,這不但不禮貌、不友善,還表示你缺乏信心。

即使你遇上難解的死結,情緒低落極了,更需要微笑,拋開煩惱,跟同事們談笑,借此把惡劣心情衝淡,使精神集中於工作。還要注意不要自掃門前雪,若同事需要你的幫忙,不應吝嗇,盡力而為吧,即使不會立刻獲得回報,但你的投資是不會白費的,起碼他會認為你是大好人。

如果你做錯了事,且影響到別人,快道歉!勇於認錯的人並不多,這樣做自然會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還有,處處設身處地去感受他人的心態,再給予支持,沒有人會不喜歡你的。如果有人招你煩,你也大可不必理會,假設出差時你的同事從中間擠牙膏,這讓你無法忍受,你經常在閑談中提起此事,他或她還不改變,你就隨他去吧。你還有許多其他辦法,不值得在此耗費精力。其他的辦法是什麼呢?一管牙膏,無論從中間擠得如何不像樣,我認為都是可以校正的。擰緊帽兒,從底部往上擠,把牙膏從管末擠到管上端;你也可以買一個金屬裝置連到牙膏管的一端,隨著牙膏的使用,用它來卷起用完部分,不斷減少你的同事從中間擠牙膏的可能,這樣就能夠消除麻煩。

有時候,在工作上造成了一次嚴重的衝擊,例如跟某同事大吵大鬧起來,對你的專業形象和信心會有無形的破壞,因為這顯示了你對控製人事問題有欠成熟。

該怎樣去補救呢?以下是一個比較普遍的例子。你與某同事在某事上持不同意見,又互不相讓,以致言語上有衝突,你自問是過分坦白累事。而你最失敗的一點是,曾列寫了過去三個月來,這位同事做過的所有錯事。如今,你感到後悔不已,希望扭轉壞情況,並願意向對方道歉,可是,同事似乎仍處於極度失望和苦惱當中,教你歉疚更深。

其實,最佳和最有效的策略是,向他簡單地道歉:“對不起,我實在有點過分,我保證不會有下一次。”

要是你重提舊事,企圖狡辯些什麼,隻會惹來另一次衝突,同時,顯得你缺乏誠意,人家日後再也不會相信你了。記著,你的目標是將關係緩和下來,與同事化敵為友。所以,最好靜待對方心情好轉或平和些時,正式提出道歉。

所謂冤家路窄,你的死對頭,或者曾經結怨者,被調派到你部門來,且和你的工作關係密切。事實既然擺在眼前,你就得慎重處理。

要你立即忘記怨恨,是沒有可能之事。但有幾項原則,是有必要遵守的。

首先,無論哪一次結怨,誰是誰非,也不要介入工作的討論範圍裏,從此隻字不提,以免雙方公私不分。要是對方先觸及瘡疤,請你平心靜氣,緊盯著他道:“我不會記著過去不愉快之事,尤其是在工作時間內,避免影響自己情緒。”

擺出大公無私之態。或許你過去與搭檔工作,一切講默契、講信賴,但對這位新同事,就必須事事講清楚,以免有所誤解,導致不愉快事件的發生,或心病加重。例如交代一件任務,必須清楚指出任務的目標、完成日期和報告書的規劃等等,切莫想當然。記住:寬容是你與同事關係融洽的粘合劑。

以別人的利益為先

安東尼·羅賓談起華人首富李嘉誠時說:“他有很多的哲學我非常喜歡。有一次,有人問李澤楷,他父親教了他一些怎樣成功賺錢的秘訣。李澤楷說賺錢的方法他父親什麼也沒有教,隻教了他做人處世的道理。李嘉誠這樣跟李澤楷說,假如他和別人合作,他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他讓別人多賺兩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和李嘉誠合作會賺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願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雖然他隻拿六分,但現在多了一百個人,他現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八分的話,一百個會變成五個,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

在台灣省有一個建築公司的老板,他的資產從一萬變成一百億台幣。他是怎麼創業成功的?他在別家做總經理的時候,對老板說,假如老板要成功的話,先希望他成功。他給老板看一則報道,這則報道就是報道的李嘉誠,然後在上麵寫著:“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隻拿六分。”同一套李嘉誠哲學,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使他從一個小員工變為擁有25億人民幣的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