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永遠都要有好心情/315
現實生活就像一堆散亂的音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五線譜。因此,在情感的變奏和命運的交響中,我們的生存狀態能否成為一支優美的樂曲,而不是節奏紊亂、不成曲調的雜聲噪音,就完全取決於我們是否有個好心情。
擺正自己的心情
好心情就像窗外的一幅美麗的風景,需要你時常去欣賞它。如果你覺得情緒異常煩躁,已經無法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去,就應該立即停止工作,望望窗外的綠樹青山,望望大街上穿梭往來的俊男靚女,你的情緒一定會慢慢好起來;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在某段時期內很難展露笑容,甚至覺得肌肉發僵,那麼你可以躲進衛生間,利用裏麵的鏡子反複練習自己的臉部肌肉,即使鏡子上的影像很恐怖;你可以利用工作的間隙在屋子中閑逛幾步,或是伸伸懶腰,使勁搓搓雙掌,再覆在你的臉上,而後輕揉眼睛;放下工作後深呼吸,先深吸一口氣,而後一點點地將胸中積存的氣體呼出去,頭腦中不要想任何事情;你也可以在你的頭腦中回憶自認為非常值得回憶的事情,如幼時捉弄人的事情,和你戀人的第一次約會,第一次擁抱甚至第一次接吻,你第一個孩子的降生,這些都將幫你放鬆調節緊張的情緒。
你可以回想一些最讓你怒火難耐、不服不憤而又最終得到圓滿解決的事情,這會很好地幫助你進行放鬆。你要懂得張馳得宜,懂得休閑對你有益,能使你身心放鬆,使你覺得精神更好,辦事更有效率。
人心有共同之處。一個人在提出自己的意見後,一旦遭到全盤否定,自尊心理往往使他采取以牙還牙式的反抗。這種心理反應會極大地傷害自己和他人。因此,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你應當盡可能避免上述心理活動的發生。
相反,一個人在提出自己的意見後,一旦受到某種程度的肯定和重視,自尊心理會引導心理活動形成一種興奮優勢,這種興奮優勢會給人帶來情感上的親善體驗和理智上的滿足體驗。這種體驗一旦發生,就會有利於糾紛的調處,使爭執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
根據上述理論,在拒絕對手時,要先說“是的”,表示同情和理解,創造一種較為融洽的談判氣氛,縮短雙方之間的心理距離後,再講“但是”。由於你對對手的某些看法大加讚賞,對手會自動停止自己的講話,含著笑、點著頭、關注地欣賞你對自己觀點的肯定和發揮。這時,在他眼裏,你是與自己站在一起的,對立不存在了,盡管你也在讚揚的意見後表達了不同意見,那也好商量了。
美國得克薩斯州拉斯市國家銀行生活保險公司總裁,即《權力宣傳如何使我在6小時內成功》一書的作者皮爾斯·布魯克博士曾列出幾種“是的,但是”的拒絕方法的參考句型。
“是的,我能理解為什麼事情會那樣,但是……”
“是的,你在那件事上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另一方麵……”
“總的來說,您的看法是對的,如果……”
“你沒錯,你能這樣說,假使我站在你的位置上,我也會這樣說,但……”
“你的看法我也有同感,問題在於……”
與此相應的是,倘若有人對你橫加指責,大肆中傷,你可以采取下列行動。
例如,和中傷你的人安排一次私下會麵。如果你擔心會麵有可能不愉快,或擔心此人會繼續傷害你,請人事部門、人才機構或你同單位的人來參加並作為證人。或者在去上司那裏說起暗箭傷人者的事情前,一定要深思熟慮,因為可能會適得其反,表明你不能獨自應付複雜局麵。當中傷變成威脅時,一定要上司知道。性騷擾或不斷的當眾羞辱應當報告給上司,報告時要避免諷刺和說教。另外你要堅持你想要采取的方式。比如,你可以說:“我希望下次在你和別人的談話前,能確切告訴我你的想法。”即使知道對方越權,內心有愧,也不要指責,不要說:“這人真卑鄙。”而是描述他或她所做的,並讓其他人來下結論。
有時候你可以強調中傷者的行為是怎樣傷害部門的。你的上司會更把你看成一個合作者,而不是一個搬弄是非的人。你還要注意不要讓中傷者知道他們的行為已經傷害了你,因為那樣會給他們一種渴望得到的滿足感,會使他們變本加厲。也不要下“我再也不會相信你了”這樣的結論。一般來說,和中傷者通過長時間討論後,往往足以使他停止這樣的行為。那是因為暗箭傷人者最不願被發現。更主要的是,在辦公室他們擔心被其他人排擠。
擺正了自己的心情,我們便會在一個愉悅輕鬆的環境中生活、工作,我們會感覺到每天都陽光燦爛,從而能完全地放鬆身心。
正視坎坷的人生
許多年前,有一個名叫海菲的人。他懇求老板改變他地位低下的生活,因為,他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而姑娘的父親卻富有而勢利。
不想他的懇求獲得了老板——大名鼎鼎的皮貨商人柏薩羅的恩準。為了驗證他的潛力,柏薩羅派他到一個名叫伯利恒的小鎮去賣一件袍子。然而,他卻失敗了,因為出於一時的憐憫,他把袍子送給了客棧附近一個需要取暖的新生兒。
海菲滿是羞愧地回到皮貨商那裏,但有一顆明星卻一直在他頭頂上方閃爍。柏薩羅將這種現象解釋為上帝的啟示,於是,他給了男孩10道羊皮卷,那裏麵記載著震撼古今的商業大秘密,有實現男孩所有抱負所必須的智慧。
海菲懷揣著這10道羊皮卷,帶著老板給他的一筆本金,走向遠方,正式開始了他獨立謀生的推銷生涯。
若幹年後,這個男孩成了一名富有的商人,並娶回了自己心愛的姑娘。他的成就在繼續擴大,不久,一個浩大的商業王國在古阿拉伯半島崛起……
熟悉以上這段文字的人都明白,這是一部奇書的故事梗概,它的名字叫《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作者奧格·曼狄諾,1924年出生於美國東部的一個平民家庭。28歲以前,他完成了學業,有了工作,並娶了妻子。但是後來,由於自己的愚昧無知和盲目衝動,他犯了一係列不可饒恕的錯誤,最終失去了自己一切寶貴的東西——家庭、房子和工作,幾乎赤貧如洗。於是,他開始到處流浪,尋找自己、尋找賴以度日的種種答案。
兩年後,他認識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師,解答了他提出的許多困擾人生的問題。臨走的時候,牧師送給他一部聖經;此外,還有一份書單,上麵列著11本書的書名。它們是《最偉大的力量》《鑽石寶地》《思考的人》《向你挑戰》《本傑明·富蘭克林自傳》《獲取成功的精神因素》《思考致富》《從失敗到成功的銷售經驗》《神奇的情感力量》《愛的能力》《信仰的力量》。
從這一天開始,奧格·曼狄諾就依照牧師開列的書單,把11本書一一找來細細地閱讀。漸漸地,籠罩在心頭那一片濃重的陰雲褪去了,似有一抹陽光照射進來,他激動萬分,終於看到了希望。
人是自然界最偉大的奇跡,一旦曼狄諾意識到自己的潛力,便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活熱情和勇氣。他遵循書中智者的教誨,像一位整裝待發的水手手中有了航海圖,瞄準了目標,越過洶湧的大海,抵達夢中的彼岸。
在以後的日子裏,曼狄諾當過賣報人、公司推銷員、業務經理……在這條他所選擇的道路上,充滿了機遇,也滿含著辛酸,但他已不可戰勝,因為,他掌握了人生的準則。當遇到困難甚至失敗時,他都用書中的語言激勵自己:堅持不懈,直至成功!終於,在35歲生日那一天,他創辦了自己的企業——《成功無止境》雜誌社,從此步入了富足、健康、快樂的樂園。
奧格·曼狄諾的成功為他帶來了巨大的榮譽,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商界英雄。
曼狄諾沒有就此止步,開始著書立說。1968年,他寫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一書。該書一經問世,即以22種語言在世界各個國家出版,不僅僅是推銷員,包括社會各個階層人士,都被這部作品充滿魅力的風格深深吸引,人們爭相閱讀,截至1998年,該書在全球總銷量達到1800萬冊。
凡讀過此書、並對作者有所了解的人,都不難看出,海菲其實就是曼狄諾本人的化身,而牧師贈給他的11本書,則是那十張充滿神秘色彩的羊皮卷。曼狄諾的人生經曆使人感慨,如果他沒有早年的坎坷,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就,不平凡的經曆是成功的一筆財富,而如果他沒有徹悟人生,不是對生活充滿熱情,並勇敢麵對,也不會克服重重困難,成就了他輝煌的人生。
讓樂觀主宰你自己
我們周圍有許多人物,常常散發消極悲觀的想法,如果我們在心理上絲毫不設防,那麼要保持積極進取的心境便難如登天了。
因此,你要不時地檢查自己的言行和他人的建議,分辨出其中消極與積極的內容,對許多廣為流行的消極話語,也要保持高度警覺,總之,你要戒絕下列各種言詞或心態。
1.“小心一點。”在此我們指出一個道理:凡事但求“小心一點”的人,絕對不可能有什麼成就。小心謹慎並非處理問題的正麵方式,反之,我們要敢作敢為,積極地駕馭問題。
2.“別緊張嘛!”當然,我們遇到困難時該沉著應戰,而不應緊張兮兮或歇斯底裏。但一般人常掛嘴邊的“別緊張”,往往都是要我們故作輕鬆,這會鬆懈我們的鬥誌,使我們出現守株待兔的心態。切勿期待別人能完全替你解決問題,好像解決之道是從天而降似的。“別緊張嘛”的這種心態,不能幫你處理困難以獲得真正的輕鬆,反而抑製了你的才智,扼殺了你主動創發的能力。
3.“絕不可能的!”這句話真不知道扼殺了多少積極觀念!不要把它掛在嘴邊,也不要讓別人對你灌輸這種消費的態度。實際上,隻要我們願意付出時間、精神與耐力,則任何事情都“可能”有解決之道。
4.“馬馬虎虎。”你一定有這種經驗:你好意問你的朋友最近過得怎樣,但他們大都是說:“馬馬虎虎啦!”這是一句消極的話,雖然無傷大雅,卻能在情緒上引起自覺平庸之感,久而久之,更減損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工作的幹勁。
你要切記:雖然你不能控製環境,使它事事盡如你意,但你卻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你要跟自己說,我過得很好。這不是要你像阿Q般自欺欺人,而是要你調適心態,以便開創出一番局麵。要知道,整個抱著“還可以”心態的人,是很難有什麼“很好”的成就的。
5.“這就是終局。”沒有事情算是絕對的終點;任何事情都是過渡性的。這意思是說,每個結束都是新的開始。不要為過程所困擾,因為過程不是終點,更不是絕對的終點。這即古人所雲:“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總而言之,你要把心靈的頻率調好,以聆聽辨別出積極消極話語間的差異,進而把後者逐出心靈之外。因為任何難題之解答,總是生於積極進取心態中的。
積極一點吧!使你煩惱的難題是可以解決的。就算不能徹底解決,起碼你也能加以處理,使之不致惡化。你可以有效地處理(即使不是解決)問題,甚至是從其中汲取人生智慧。不過,你必先能積極地掌握你的生命與思想。換言之,你必先能自我主宰,不受製於諸多外在的力量。
向困難說聲“我能行”
遭遇困難,要敢說一聲“我能行”。
小王害羞,膽小,不自信,每逢老師或同學讓他做什麼事時,他總是不好意思地說:“不行不行,我不行。”
後來小王下定決心:明天一定要以一副新的麵貌出現在大家麵前。但到了第二天,卻總是恢複了老模樣。小王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要改變自己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很大的勇氣。在當時,小王恰恰缺乏這一勇氣,所以小王那種不自信的樣子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上大學後,小王來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中,於是小王要建立自信的勇氣與日俱增。小王每天都麵帶微笑,精神飽滿,幹勁衝天。小王在心裏暗暗為自己加油,暗示自己“我能行”!後來,小王班裏成立了籃球隊,因為小王個頭高,盡管不會打,也入選了,從此小王就向同學學習關於籃球的知識和技術,每天都抱著籃球到操場練一會兒。幾個月下來,小王由籃球的“門外漢”成了一名籃球隊的主力。
美國有個NBA聯賽,有個夏洛特黃蜂隊,黃蜂隊有一位身高僅1.60米的運動員,他就是博格斯,NBA最矮的球星。博格斯這麼矮,怎麼能在巨人如林的籃球場上競技,並且躋身大名鼎鼎的NBA球星之列呢?這是因為博格斯的自信。
博格斯從小就喜愛籃球,可因長得矮小,夥伴們瞧不起他。有一天,他很傷心地問媽媽:“媽媽,我還能長高嗎?”媽媽鼓勵他:“孩子,你能長高,長得很高很高,會成為人人都知道的大球星。”從此,長高的夢像天上的雲在他心裏飄動著,每時每刻都在閃爍希望的火花。
“業餘球星”的生活即將結束了,博格斯麵臨著更嚴峻的考驗——1.60米的身高能打好職業賽嗎?
蒂尼·博格斯橫下一條心,要靠1.60米的身高闖天下。“別人說我矮,反而成了我的動力,我偏要證明矮個子也能做大事情。”在威克·福萊斯特大學和華盛頓子彈隊的賽場上,人們看到蒂尼·博格斯簡直就是個“地滾虎”,從下方來的球百分之九十都被他收走,他越是個兒矮越是飛速地低運球過人……
後來,蒂尼·博格斯進入了夏洛特黃蜂隊(當時名列NBA第三),在他的一份技術分析表上寫著:投籃命中率50%,罰球命中率90%……
一份雜誌專門為他撰文,說他個人技術好,發揮了矮個子重心低的特長,成為一名使對手害怕的斷球能手。“夏洛特的成功在於博格斯的矮”,不知是誰喊出了這樣的口號,許多人都讚同這一說法,許多廣告商也推出了“矮球星”的照片,上麵是博格斯純樸的微笑。
如今的博格斯已與夏洛特隊接連簽過7個賽季的合同,最後一個賽季一簽就是5年,總薪水750萬美金。他曾多次被評為該隊的最佳球員。
博格斯至今還記得當年他媽媽鼓勵他的話,雖然他沒有長得很高很高,但可以告慰媽媽的是,他已經成為人人都知道的大明星了。
前不久,這位矮星說,他要寫一本傳記,主要是想告訴人們:“要相信自己,隻有相信自己,才能成功。”
博格斯的經曆給了小王很大啟發,堅定了小王一定要成功的誌向,增加了他相信自己的勇氣,他想,隻要自己一直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每個人都祈求成功,但是最終隻有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人,才能有幸到達成功的彼岸。沒有自信,毛澤東不可能寫出:“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邁詩句;沒有自信,羅斯福不可能以殘疾之軀,帶領美國人民走出“大蕭條”的陰影;沒有自信,許海峰不可能在奧運會上一槍打出中國人的榮耀……
其實,自信是一種可貴的心理品質,它一方麵需要培養,一方麵也要依賴知識、體能、技能的儲備。
但在具體做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注重暗示的作用。“暗示”是一個心理學名詞,主要指人的主觀感受、主觀意識對人行為的一種引導、控製作用。很多人都有這種體會:當一個人生病時,親人、朋友總要關切地告訴他,要打起精神,振作起來,或者是好好休息,安心靜養;諺語中也有“心病要用心藥治”的說法,這些都是“暗示”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我在每次考試前或比賽前,總要在心中默念:“我能考好”或“我能行”之類的話,這樣可使自己從心理上放鬆,久而久之也逐漸地培養了自信的品質。
二是從行為方式上給人以自信的印象。行為方式是人思想品質的外在體現,如果行動上躲躲藏藏,或者不知所措,很難令人把你同自信聯係起來。每當我和人談話時,我都要看著對方的眼睛(當然不能死死地盯著),不去躲避對方的目光;說話時要盡量清晰而有條理地表達,不讓聲音憋在嗓子裏。有時我對要表述的內容心中沒底,就預演一番,這樣心裏就有把握了。
知識、技能的儲備是自信的基礎,具備了足夠的知識和實際能力,自信就會發自內心,不必強裝。否則,越是顯得自信,就越是不自信。麵對困難,我們應大聲地對自己說:“我能行!”
心存美好的期盼
某天清晨,在一節老式火車的臥車中,有大約五個男士正擠在洗手間裏刮胡子。經過了一夜的疲困,隔日清晨通常會有不少人在這個狹窄的地方作一番漱洗。此時的人們多半神情漠然,而彼此也不交談。
就在此刻,突然有一個麵帶微笑的男人走了進來,他愉快地向大家道早安,但是卻沒有人理會他的招呼。之後,當他準備開始刮胡子時,竟然自若地哼起歌來,神情顯得十分愉快。他的這番舉止令某人感到極度不悅。於是這人冷冷地、帶著諷刺的口吻對這個男人問道:“喂!你好像很得意的樣子,怎麼回事呢?”
“是的,你說得沒錯。”男人如此回答著:“正如你所說的,我是很得意,我真的覺得很愉快。”然後,他又說道:“我是把使自己覺得幸福這件事當成一種習慣罷了。”
這就是那個男人說話內容的全部。隨後,在洗手間內所有的人都已經把“我是把使自己覺得幸福這件事,當成一種習慣罷了”這句深富意義的話牢牢地記在心中。
事實上,這句話確實具有深刻的哲理。不論是幸運或不幸的事,人們心中習慣性的想法往往占有決定性的影響地位。有一位名人說:“困苦人的日子都是愁苦的;心中歡暢者,則常享豐筵。”這段話的意義是告誡世人設法培養愉快之心,並把幸福當成一種習慣,那麼,生活就好像一連串的歡宴。
一般而言,習慣是生活的累積,是能夠刻意造成的,因此人人都掌握有創造幸福的力量。
養成幸福的習慣,主要是憑借思考的力量。首先,你必須擬訂一份有關幸福想法的清單,然後,每天不停地思考這些想法,其間若有不幸的想法進入你的心中,你得立即停止,並設法將之摒除掉,尤其必須以幸福的想法取而代之。此外,在每天早晨下床之前,不妨先在床上舒暢地想著,然後靜靜地把有關幸福的一切想法在腦海中重複思考一遍,同時在腦中描繪出一幅今天可能會遇到幸福的藍圖。如此一來,不論你麵臨什麼事,這種想法都將對你產生積極性的效用,幫助你麵對任何事,甚至能夠將困難與不幸轉為幸福。相反地,倘若你一再對自己說:“事情不會進行得順利的。”那麼,你便是在製造自己的不幸,而所有關於“不幸”的形成因素,不論大小都將圍繞著你。
以前,有一位不幸的人。他每天總是在吃早餐時對他太太說:“今天看來又是不愉快的一天。”雖然他的本意並非如此,充其量隻不過是一句遁詞而已,因為他的口中盡管如此念著,實際上在心中卻也期待著會有好運來臨。然而,一切情況卻都糟透了。其實,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實在值得驚訝,因為心中若預存不幸的想法,事情都將變成不利的情況。因此在一天的開始即心存美好的期盼,是件相當重要的事。隻有這樣,許多事物才將可能有美好的發展。
不要杞人憂天
你曾經有過杞人憂天的經曆嗎?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有一天早晨起得太晚,你不禁心想:“糟糕!起得太晚了,一定會碰上大塞車,上班鐵定會遲到。如果到得太晚,老板肯定會對我不高興;要是他氣炸了,說不定會要我走人。萬一我失業了,房屋貸款、還有一大堆等著支付的信用卡帳單該怎麼辦?要是不能及時找到工作的話,不但信用破產,房子也會被查封。房子如果沒了,我要往哪兒去?沒錢又沒地方可去,我一定得挨餓,搞不好還會橫死街頭呢!而這些都是起因於今天這麼晚起!”
也許你會覺得這一路推演下來未免太誇張了點,沒錯,是稍嫌誇張了點,不過,類似這樣的杯弓蛇影你絕不會沒有過。
為了明天會更好,每個人無不戰戰兢兢地過活,誰都害怕今天所有的一切明天會幻化成泡影,所以,這樣恐懼感就油然而生了。
適當的恐懼感可以成為促使我們奮發向上的功力;沒有了它,大多數的人就失去了激發自己向上的原動力,也就是沒了奮鬥動機。但是,過度恐懼卻也不是件好事,隻會讓我們成天憂心,久而久之成了習慣,甚至於內化成個人的性格,變成無事不憂、無事不慮,反而綁手綁腳,讓你什麼事也做不了。
如果凡事能夠退一步想,不要那麼汲汲鑽營,憂慮就會減輕不少。以前麵的例子來說,雖然遲到了,也可以安慰自己:“說不定趕上班的人今天都起早了,一路過去都會暢通無阻。萬一塞車了,老板可能也還沒到。就算被他逮到了,頂多也是說一頓,沒什麼事的!……”
反正對於未可知的事,所有猜想都是概率問題。以統計學來說,最壞和最好的情況出現的概率都是微乎其微的,同時它們的機會也大略相等。所以,你不必擔心,更何況,如果最壞的結果真被你料到了,你又能怎麼辦?能夠改變它嗎?所以說,與其一顆心七上八下的,倒不如及早規劃一下如何亡羊補牢,甚至是另謀解決之道。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麵對挑戰,不管你能不能克服,總有過去的時候;現在對你造成威脅的事件,以後未必還會存在。唯有內心裏那個自我永遠不會消失。因此,假如缺乏自信心,你這一生一世就無法擺脫它的控製。
我們應該相信自己,因為在這世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你該相信自己。那為什麼你會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呢?因為你所做的事,別人不一定做得來;而且,你之所以為你,必定是有一些相當特殊的地方——我們姑且稱之為特質吧!——而這些特質又是別人無法模仿的。
既然別人無法完全模仿你,也不一定做得來你能做得了的事,試想,他們怎麼可能給你更好的意見?他們又怎能取代你的位置,來替你做些什麼呢?所以,這時你不相信自己,又有誰可以相信?
況且,每個來到這個世上的人,都是上帝賜給人類的恩寵,上帝造人時即已賦予每個人與眾不同的特質,所以每個人都會以獨特的方式來與他人互動,進而感動別人。要是你不相信的話,不妨想想:有誰的基因會和你完全相同?有誰的個性會和你絲毫不差?
基於這種種重要的理由,我們相信:你有權活在這世上,而你存在這世上的目的,是別人無法取代的。
不過有時候,別人(或者是整個大環境)會懷疑我們的價值,所謂三人成虎,久而久之,連我們都會對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懷疑。請你千萬千萬不要讓這類事情發生在你身上,否則你會一輩子都無法抬起頭來。
記住!你有權力去相信自己。
學會寬恕自己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們常要和外人接觸。經由密切的互動,大多數人都很親切,很有愛心,也蠻寬大為懷的。如果你犯了錯,而且真誠地要求他人寬恕時,絕大多數的人不僅會原諒你,也會把這事兒忘得一幹二淨,使你再次麵對他們時一點愧疚感也沒有。
可貴的是,我們這種親切的態度對所有人都一樣,沒有什麼人種、地域、民族的分別;但就隻對一個人例外。誰?沒錯,就是我們自己。
也許你會懷疑:“人類不都是自私的嗎?怎麼可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的,人總是很容易原諒自己,不過,這隻是表麵上的饒恕而已,如果不這麼自我安慰的話,如何去麵對他人?但在深層的思維裏,一定會反複地自責:“為什麼我會那麼笨?當時要是細心一點就好了。”或是“我真該死,這樣的錯怎能讓它發生?”
如果你還不相信,請你再想想自己有沒有犯過嚴重的錯誤,如果想得出來的話,那你一定還耿耿於懷,沒真的忘了它。表麵上你是原諒了自己,實際上你是將自責收進了潛意識中。
我們可以對他人這麼寬大,難道就沒有資格獲得自己這種仁慈的對待嗎?
沒錯,我們是犯了錯。但除了上帝之外,誰能無過?犯了錯隻表示我們是人,不代表就該承受如下地獄般的折磨。我們唯一能做的隻是正視這種錯誤的存在,由錯誤中學習,以確保未來不會發生同樣的憾事。接下來就應該獲得絕對的寬恕,再來就得把它忘了,繼續往前進。
人的一生中犯的錯誤可多了,要是對每一件都深深地自責,一輩子都背著一大袋的罪惡感過活,你還能奢望自己走多遠?
人生之帆,不論順風或逆風都要前進。寬恕自己,才能把犯錯與自責的逆風,化為成功的推力。
要學會尊重自己,其中一個方法便是接受自己——不僅接受自己的優點,也接受自己的缺點。我們絕大部分人對自己都持有雙重的看法,在他們的想象中,在兩個不同的房間裏掛著自己不同的肖像畫。一個房間的畫像全是用濃墨重彩畫成,全部表現其優秀品質,沒有任何陰影。另外一個房間裏掛的是帆布畫,畫像稀奇古怪,就像達利安人所做的塗鴉之作,畫麵陰暗沉重,令人窒息。
我們不能將這兩幅畫像隔離起來,片麵地看待自己,而是需要將其放到一起綜合考察,最後合二為一。我們在躊躇滿誌時,往往不敢正視自己內心的愧疚、仇恨和羞辱;在垂頭喪氣時,卻又不敢相信自己擁有的優點和取得的成就。
我們應該畫出自己的新畫像;更應該實事求是地接受自己、了解自己,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很多人常常會過分嚴格地要求自己,凡事都希望完美無缺,妄想自己能像上帝一般的完美無缺,這是不理智的想法。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綜合體,在我們身上都有暴君、批評家和勇士的某些性格特征。有時候我們希望支配他人、算計別人,快意於別人的苦痛,但這些惡劣品性是能夠也必須服從於人格中善的一麵的。
有些人因為自己有時候具有消極的破壞性感情,就以為自己是邪惡的,於是一蹶不振、自暴自棄,這很讓人惋惜。我們應該明白,少許的性格缺點並不能說明我們就是不受歡迎的人。恩莫德·巴爾克曾警告人類說,以少數幾個不受歡迎的人為例來看待一個種族,這種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極其危險的。在今天,對人的個性采取以偏概全的做法,同樣也是極其危險的,我們應該避免這種做法。我們對自己、對別人具有攻擊性,懷有仇恨,這些感情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我們不必因此就厭惡自己,覺得自己就像社會的棄兒一般。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在精神上獲得超脫和自由。
如果我們能坦然接受自己的這些缺點,我們就不必戴著麵具去生活。我們就會真正成為自己本身!道德上的過於自負及苛刻的自我要求,都是內心世界的最大敵人。我們要學會適當地寬容自己,要知道我們不可能像天使那樣純潔無瑕,能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
在現實生活中,人會有各種各樣的心境、衝動、品性、情感,我們應該為之高興才是。史蒂文森曾經說過:“世界是如此的豐富多彩,我們就像國王般幸福快樂。”這句話雖然帶著孩子般的天真爛漫,但如果采取前述的態度理解這句話,我們便可以充分領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但要想形成這種麵對生活的態度,是不大可能一蹴而就的。我們的進步是緩慢的、漸進的,有時甚至讓人灰心喪氣。紐約的一位精神病醫生遇到一個病人,這個病人酒精中毒,已經為此治療了兩年。有一次,病人來看醫生,要進行心理治療。病人告訴醫生說,前兩天,他被解雇了。當心理治療完畢後,病人說:“大夫,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一年前,我是承受不住的。我想自己本來可以做得更好,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但卻未能做到,為此我會去酗酒。說實話,昨天晚上我還這麼想呢。但我現在明白了,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該正視它,坦然地接受它。失敗就像成功一樣,是人生中難得的經曆,它是我們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醫生認為,病人對自己如此寬宏大度,是一個顯著的進步。正像醫生所預測的那樣,此後,在另外一個工作領域,這個前來求醫的患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果人們能坦然接受生活的全部,那麼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不可能使他為之所動。
如果我們對自己采取一種多元主義的態度,我們就會正確看待各種不良心境。沮喪、殘酷、執拗,這些都隻是暫時的現象,是人的多種情感之一。要求自己完美無缺,懷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極其脆弱,他們常常會因為對自己過分苛刻而感到絕望。作為多元主義者,我們有時候可以將自己想象得更好一些,有時候把自己想象得差一點也無妨,我們不再要求自己完美無缺。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引起失敗的因素,也有導致成功的因素。我們應有自知之明,把這兩方麵都看做是人性的固有成分,接受它們,進而努力發揮人性的優點。
教人學會正確的自愛,這是任何明智的宗教都應該關心的問題。隻要人類對自身的態度是錯誤的,他們就不可能正確地對待他人。如果人都不愛自己,那麼要求他們像愛自己一樣去愛鄰人,又從何談起呢?
擁抱自己的心情
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壞心情抱得更緊,關門不跟人說話,嘟著嘴生悶氣,鎖著眉頭胡思亂想,結果心情更壞、更難過。所以,人要學習放下心情,拒絕被它折磨才行。
我們想擁有好心情,就得從原有的壞心情中開脫,從煩惱的死胡同中走出來。請注意,肯放下心情的包袱,好好檢視清楚,看看哪些是事實,把它留下來,設法解決。哪些是垃圾,是給自己製造困擾的想法,要狠下心來,把它拋開,這就能應付自如,帶來好心情和清醒的頭腦。因此,人人都應該學放下、學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