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別讓習慣牽著鼻子走/49
習慣是人的思維定式,它常常左右著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習慣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它既可以為你帶來光明也能把你引向黑暗。為了警惕潛意識的誤導,我們要敢於向權威挑戰,不向無能為力低頭,別讓習慣牽著走。
勿讓習慣牽著走
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習慣。好習慣、好經驗當然是一筆財富,應該很好地珍惜。但不好的習慣卻常常會變成前進中的障礙,比如,養成工作有計劃、每天寫日記、時時講衛生等習慣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身陷崩塌的礦井,孤立無援又死守衛生習慣,寧可幹渴而死,也不肯用唯一可用的腳下的皮鞋舀水喝,苟延性命以待救,那習慣就是致命的了。善於總結自己的心得,學習他人的經驗,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事事套用經驗,也會弄巧成拙。
《空戰在朝鮮》一書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某空軍大隊召開誓師大會,隊長衝著隊員大聲問:“有決心沒有?”回答之聲氣如洪鍾:“有!”接著又問:“有孬種沒有?”回答之聲更加洪亮:“有!”好大一會,人們才醒悟過來,繼而哄堂大笑。用不著多解釋,這就是最形象的習慣性思維定式。
再看著名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一頭驢子馱著兩大包鹽趕路,壓得喘不過氣來。過河時,驢子不小心倒在水裏,掙紮許久才站起來。這回,它高興了,因為背上的重量輕了。過了幾天,驢子馱著兩大包棉花,走到河邊,想起上回馱鹽的事。它想,幹脆到水裏泡一泡,再減輕一下負擔。不過,這一次它非但未能輕鬆一下,連站也站不起來了,把命也給搭上了。
這個悲劇的原因就在於經驗和習慣。它告訴我們,經驗要因時因事因地製宜,不能生搬硬套。對於創造性思維而言,經驗就更不能輕易派上用場了。當經驗與習慣一旦形成,積澱在腦海裏,便會左右你的思維,最終讓習慣牽著你的鼻子走。
警惕潛意識的誤導
一個人的潛在意識通常是難以改變的,它經常會配合你本身的習慣或所曾犯過的錯誤,而把這些不愉快的經曆返還給你。換言之,當你在潛意識中製造消極的觀念後,潛意識便會將製造過的差錯想法,不按時地任意歸還於你,因此在你的習慣過程中,極可能將你誤導。
為避免遭受原有潛意識的誤導,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以積極性的立場灌注於潛意識中,並努力培養積極的想法,如此你無異是在向你的潛意識灌輸真理,而不久之後,你的潛意識也將開始把這些真理歸還於你。
例如,每當人們本身意識到消極想法存在時,便會對自己的說話方式作一番分析,而且結果往往令人感到十分驚異。因為許多人都存有類似如下的想法:“我擔心也許會來不及”,“輪胎是不是磨損了”,“我想,我辦不了那件事”,“這個工作我大概無法勝任,因為我會忙不過來”等。此外,遇到事情有不好的發展結果時,他們就會說道:“哦!果然不出我所料。”又如,在抬頭望見天空布滿烏雲時,心情會變得憂慮起來,並說:“我原本就知道會下雨!”
這些都屬於“消極心態”,固然大處的想法比小處的想法富有遠見和影響力,但我們千萬不可忽略“積少成多”的道理。當你的言談中充滿“消極心態”時,它會不知不覺地滲入你的思想深處,並積存它的影響力量,而這種力量往往會滋長到令人驚異的地步,甚至會在不久之後使你陷入“無能症”的習慣之中。
所以,你要下定決心,要從自己的言談間根除這種“消極心態”。因為對於這種消極的心態,最好的消除辦法是,不論對任何事都要表示積極肯定的主張,如事情將有順利的結果、能夠勝任工作、不會招致失敗、必會準時到達等。由於這種把積極想法說出來的作法具有相當於在內心中呼應的積極力量,因此它能使你感到一切都將順利地進行。
曾經有一幅引擎油的廣告,上麵寫著:“潔淨的引擎經常是力量的供應源泉。”這個廣告的作者就一定有一個積極心態,這對他的事業必定產生積極影響。換言之,潔淨的心會是力量的供應來源。因此,請洗淨你的思想,賦予你本身一顆潔淨的心吧!
為了克服消極的習慣,你不妨采用“不相信失敗”的哲學之道。通常人們處理障礙的結果往往決定於其本身所持的心態,因為人們的障礙大多數是基於心理上的問題。
也許你對此有所懷疑,但是任何人對於習慣的態度卻絕對是心理方麵的事。試想,當一件事從考慮到決定的過程中,是否即是心理的活動?你對於不良習慣的想法如何,是否會決定你對它所采取的行動或態度?事實上,如果你麵對不良習慣之初便在心中斷言絕對無法克服它,你便會在自認為“反正做不到”的心理下真正無法克服了。相反地,如果你擁有克服不良習慣的信心,情況必會不同。
因此,請你牢牢記住:克服不良習慣絕對沒有你想象中的那般困難,而是可以設法克服的。
無論在培養這種積極想法之初,你的信心多麼微小,隻要持續保持這種想法,你必能獲得成功。
敢於向權威挑戰
科學理論是相對的,它們具有先進性,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有些人雖然知識不足,但初生牛犢不怕虎,思想活躍,敢於奮力拚搏,反而增加了成功的希望。權威人士常因為頭腦中有了定型的見解和習慣,甚至是自己苦心研究得到的有效成果,因而緊緊抱住不放,遇到同類事項總是以習慣為標準去衡量,而不願去思考別人的意見,哪怕是更好更有效的辦法。故而曾經先進過的東西有時反而會成為創新的障礙。
18世紀末,一些科技人員開始探討人類上天的可能,著手研製飛機。可是,反對的力量十分強大,他們都是當時世界上的科技名流。最有代表性的有:法國著名天文學家勒讓德,這位最早用三角方法測量地球與月亮之間距離的科學大師認為,企圖製造一種比空氣重的東西到空中飛行是永遠不可能的。這一觀點得到德國大發明家西門子的支持。西門子認為,飛機根本上不了天。能量守恒定律的發明者之一、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也大潑冷水,認為要將沉重的機械送上天純屬空談;美國天文學家紐康經過對各種科學數據的反複計算,也得出權威的結論:飛機根本無法離開地麵。由於眾多科學大師與學術權威的堅決反對,金融界、工業界對飛機的研製也持不合作態度,飛機研製陷入重重困難之中。
後來,沒有上過大學的美國人萊特兄弟卻首次將飛機送上了天,當時是1903年。萊特兄弟學曆不高,有關知識都是自學得到的。他們如初生牛犢,不懼虎狼,不在乎權威的反對。他們細心觀察鳥類的體態結構及翅膀的動作,從中接受啟發,再運用科學原理反複試製、修改,終於取得突破性成功。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談到科學家的膽魄時曾說:“當你老了,你會變得越來越膽小……因為一旦有了新想法,馬上會想到一大堆永無休止的爭論。而當你年輕力壯的時候,卻可以到處尋找新的觀念,大膽地麵對挑戰。”為什麼有些大人物成名之後輝煌難再?其重要原因之一恐怕就在這裏。反對研製飛機的那些科學大師們就是這樣。因此,我們應該學習萊特兄弟,不向習慣低頭,敢於挑戰權威。
專家的話未必都正確
在常人的習慣中,專家就是權威,專家說的話都是正確的,可是,一個人要想在人生和事業上取得突破,還得勇於懷疑。
“當別人向你建議不能做這個,或者不能做那個時,你不要管他們。”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夢想會實現,你就會取得成功。”
這是一個“從零到1500萬美元的女人”說的話,她就是瑪麗亞·艾倫娜·伊瓦涅斯。她的成功經曆告訴我們,別人的話未必都正確,即使是所謂的專家也不例外。
在哥倫比亞,當瑪麗亞·艾倫娜·伊瓦涅斯隻是個十幾歲的孩子的時候,她的父親就讓她參加了一個電腦學習班。雖然在拉丁美洲電腦的標價是10萬美元,非常昂貴,但是電腦還是越來越普及了。瑪麗亞·艾倫娜馬上就投入到這種革命性的技術中來。1973年,她到美國上大學,學習電腦科學。
畢業後,瑪麗亞·艾倫娜產生了一個念頭。在當時,美國個人電腦的價格在8000美元左右,而拉丁美洲的個人電腦價格卻要昂貴得多。她想,為什麼不在拉美銷售個人電腦,來開發這個非常有前景的市場呢?1980年,她將自己的想法和許多主要的電腦公司交流過,並請求給她一個機會,在自己的國家銷售他們的電腦。
“他們告訴我不要提這事,”瑪麗亞·艾倫娜回憶說。“電腦銷售執行經理們說,拉丁美洲正處於經濟危機之中,許多國家都十分貧窮,那兒的人們沒有錢來買電腦。因此他們認為拉丁美洲的市場太小了,根本不值得他們去開發。”
但瑪麗亞·艾倫娜卻不這麼認為。當別人隻看到各種局限性時,她卻看到了各種市場機會,“我想,即使這個市場隻有1000萬美元的承受能力,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我能從中掙到錢。而且由於它很小,所以就不會有什麼人為它去競爭。”
當時她隻有23歲,是個女人,沒有任何銷售和市場經驗,這些是被她見過的經理們稱為對她的三個不利因素。但是她卻清楚地知道兩件事:一是在美國電腦比較便宜,其二就是拉丁美洲需要便宜的個人電腦。為達到目的,瑪麗亞·艾倫娜不得不答應所有訂貨必須預先付款。就這樣,Altos電腦公司在沒有承擔任何風險的情況下,給了她9個月的境外代理商資格。
她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與旅行社聯係。瑪麗亞·艾倫娜的要求非常簡單:“為我在邁阿密飛往阿根廷的班機上定個座位,在每個我不必支付額外停靠費用的主要城市停靠。”這就是瑪麗亞·艾倫娜設計的市場推廣計劃。她又說:“無知有時是值得慶幸的,或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會碰到些什麼。”
由於沒有任何的銷售推廣經驗,瑪麗亞·艾倫娜所有行動的向導就是堅信自己的目標和信念。她在哥倫比亞下了飛機,住進了一家賓館,拿起了當地的電話號碼本,開始給當地的電腦零售商們打電話。“當時我想,廣告做得越大的公司,它們的規模和業務量一定也非常大。所以我打電話時首選那些做廣告最大的公司。”第二天瑪麗亞·艾倫娜被約會塞得滿滿的,她飛奔著趕往一個個約會。
在20世紀80年代,女工程師非常少,而且拉丁美洲的許多商人還很不習慣與女人做交易——尤其與一個看上去隻有18歲、嬌小而年輕的金發女郎。但她用自己年輕人特有的熱情和自己的教育背景以及對電腦的豐富知識,將可能產生的不利因素轉化成了優勢。瑪麗亞·艾倫娜這樣描述了她後來的客戶當時對她的反應:“他們對一個女人談論他們不知道的、當時最新的技術和事物非常著迷。他們的反應令人非常滿意,因為我有很棒的產品,而且我提供的價格很有優勢,將使他們可以和一些大的經銷商競爭了。”
在三個星期的行程中,瑪麗亞·艾倫娜旋風般地穿行於厄瓜多爾、智利、秘魯和阿根廷。在每個國家,她都用同樣的辦法來推銷她手上的產品。“我原本計劃銷售1萬美元的產品要1年後才能返回美國,出乎意料的是,我僅僅用三個星期的時間就接到了價值10萬美元的訂單和預先付款的現金支票。”這對於在大學計算機實驗室教課每小時掙6美元的人來說,這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漸漸地,瑪麗亞·艾倫娜的銷售額超過了百萬美元,甚至是數百萬美元。在其後的5年裏,瑪麗亞·艾倫娜的銷售額達到了令人震驚的1500萬美元。1987年,在《公司》雜誌登載的500家發展最快的公司的排行榜上,瑪麗亞·艾倫娜的“國際微係統公司”排在了第55位。1988年,瑪麗亞·艾倫娜賣掉了公司,繼續開展這方麵的業務,三年後銷售額達到7000萬美元。
後來,瑪麗亞·艾倫娜又組建了一個新公司開始向非洲銷售電腦,市場專家們又一次告訴她說非洲太窮了,根本就不適合個人電腦銷售,尤其是在那樣一個男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裏,一個外國女性在非洲銷售電腦就更不可能了。那時的瑪麗亞·艾倫娜早已經習慣這些消極的反應了,她認為這些專家們的目光非常短淺。她相信自己對未來趨勢的預見。1991年,她僅僅帶了一份產品目錄和一張地圖就乘飛機到了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開始了她的銷售活動。她住進賓館後,就又拿起電話號碼本開始聯係當地的經銷商。兩個星期後,她帶著價值15萬美元的訂單飛了回來。
瑪麗亞·艾倫娜先是從自己的汽車房,然後又從一間小貨倉裏開始海運她的產品。雖然規模非常小,但是越來越多的訂單卻紛紛而至。在4個月的時間裏,她用海運方式銷售了價值70萬美元的產品。第二年瑪麗亞·艾倫娜公司的銷售額增加到了240萬美元,第三年翻了一番,第四年又翻了一番。由於在20世紀90年代前幾年中,瑪麗亞·艾倫娜的“國際高科技銷售公司”的平均銷售額為1300萬美元,所以它又登上了《公司》雜誌當年的500家發展最快的公司的排行榜。而瑪麗亞·艾倫娜本人也成了本雜誌曆史上唯一一個白手起家,並使兩個不同的公司分別登上著名排行榜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瑪麗亞·艾倫娜成功的原因:有好的產品可以進行銷售,是瑪麗亞·艾倫娜成功的關鍵。但更重要的是,她的成功是建立在她對自己的信心和矢誌不移的實踐之上,而沒有輕易相信專家的話,被傳統的習慣所左右。
不要崇拜任何人
盲目的崇拜會導致盲目的跟從。一個人如果養成了這種盲目跟從的習慣,就會變得碌碌無為。
一名佛教徒遇到了難事,去寺廟裏求觀音。走進廟裏,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
“你是觀音嗎?”
“是。”那人答道。
“那你為何拜自己?”
“因為我也遇到了難事。”觀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這是一則有關佛的趣談,它讓人深思,讓人回味。
想來凡人之所以為凡人,可能就是因為遇事喜歡求人。而觀音之所以為觀音,大約就是因為遇事隻去求己吧。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人人都擁有遇事求己的那種習慣,也許人人都會成為自己的觀音!
拿破侖年輕的時候,一次到郊外打獵,突然聽見有人喊救命,他快步走到河邊一看,見一男子正在水中掙紮。
這河並不寬,拿破侖端起獵槍,對準落水者,大聲喊道:“你若再不自己遊上來,我就把你打死在水裏!”那人見求救已無用,反而更添一層危險,便隻好奮力自救,終於遊上岸來。
拿破侖拿槍逼迫落水者自救,是想告訴他,自己的生命本應該是自己負責的,惟有負責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
崇拜和向別人求助容易讓你盲從,失去自己的判斷,我們往往輕信所謂的專家而不信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時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心和計劃往往被專家一句話就給輕而易舉地否定掉了。生物界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一個隊伍行走。最前麵的一隻負責方向,後麵的隻管跟從。生物學家法布爾(JeanHenriFabre)曾利用列隊毛毛蟲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其他的毛毛蟲跟著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可以是隊伍的頭或尾。每個毛毛蟲都跟著它前麵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複始。直到幾天後,毛毛蟲們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下來。毛毛蟲的失誤在於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
人生猶如一個大戰場,你的麵前也隻有兩條路:要麼成功,要麼失敗。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做出大量的努力,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在一次著名企業家報告會上,有一位年輕人向做講演的企業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給我們年輕人指示一條成功直線,讓我們少走彎路呢?”
這位企業家幹脆利落地答道:“成功就像山頂一樣,哪裏有什麼直路可以走呢?”
事情就是這樣,熱衷於尋找捷徑的人,往往稍微碰到一點困難的時候,心中就打退堂鼓,結果轉來轉去,總在山腰裏打轉。
即便成功有捷徑,也是為很多有真正思想的人所不齒的,因為那樣得來的成功,往往不能代表自己的價值。
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兒子小仲馬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於是大仲馬便對小仲馬說:“你在寄稿時,寫上‘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