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這就是缺乏審時度勢、客觀分析的惡果。不知氣候,不問土壤,種子隨意撒下去,哪有不吃虧的呢?施、孟兩家兄弟,所好相同,所得結果迥異。原因何在?完全是空間視角的緣故。同樣一種理論,一種方法,在甲地行得通,在乙地行不通,這是不奇怪的。
因為甲乙兩地地況不同。齊國強盛,無人敢欺,它急需的是國內治理,是內在實力,因而仁義道德的治國之術正合齊侯口味。楚國誌在拓展疆土,臣服列國,稱雄天下,欲與秦一爭高低,軍力的擴張正是楚王夢寐以求的。
施氏二子懷揣學識才能,各自選準了對象,選準了空間,投其所好,因而都有好結果。孟氏二子就不夠聰明了,到一心想要以武力統一天下的秦國兜售仁義道德,讓他們放下武器講仁義,豈不是自討苦吃,自尋沒趣?同樣,到在夾縫中苟且偷安、勉強得以安身的衛國推銷強兵之策,把衛國推向水火,當然也得不到歡迎。可見,關注思維對象所處的空間,充分考慮思維對象所在的環境,突破習慣窠臼。
換一種角度看問題
角度不同,對問題的看法各異。尤其是麵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隻要我們用另外一種角度去看,便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在民間流傳的故事當中,有這麼一則笑話:一位老太太的兩個女兒都出嫁了。大女兒家做雨傘,小女兒家做布鞋。天晴時,老太太發愁:大女兒的傘賣不出去,日子怎麼過?下雨時,老太太也發愁:小女兒的布鞋沒人要,一家子怎麼活?這天空不是晴就是雨,老太太就天天愁,月月愁,年年愁。
有個善於創造性思維的人規勸老人:你應該掉過頭來想,天晴時想,小女兒可好了,這天氣布鞋好賣;下雨時想,大女兒可好了,這天氣雨傘熱銷。果然,這以後,老太太天天樂,月月樂,年年樂,日子過得很舒心。
可見,創造性思維的方向與路線多麼有趣!同樣的現象,不一樣的思維,竟造成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
老太太將“晴”與“傘”兩個點聯係起來,得到的結論是“傘”不好賣,大女兒受苦,自己因此而發愁;同樣,她又將“雨”與“鞋”聯係起來,得到的結論是“鞋”不好賣,小女兒受苦,自己因此而發愁。
善於改變習慣思維的人勸老太太將“晴”與“鞋”聯係起來,得到的結論是小女兒的鞋好賣,日子好過,自己快樂;同樣,將“雨”與“傘”聯係起來,得到的結論是大女兒的傘好賣,日子好過,自己快樂。
二者都是線式思維,思維半徑擴大了,內容豐富了。但方向不同,結論也就完全不同。可見,習慣的角度很值得研究。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係的,人們掌握的知識也是多門類多學科的。因此,麵對一個思維對象,不能更不必僅僅局限於傳統習慣,不能更不必死守一個點。單兵作戰,畢竟力量太孤單了。假如拓展開去,到思維對象之外找個幫手,將二者合並思考,合力作戰,不就更有力了嗎?
走與眾不同的路
不論是在人生當中,還是在事業當中,要想獲得較大的成功,就要走與眾不同的道路。
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仍然是比爾·蓋茨,許多年來他一直都是高居首位。為什麼比爾·蓋茨會如此富有?
有些人說因為他是個天才,有些人說是因為他善用策略,還有些人說是因為他對市場行銷很在行,也有人說是因為他懂得如何聘用最好的人才為他工作。這都沒錯,但是有一點不可忽視,比爾蓋茨之所以會是世界之首富,乃是因為他很有遠見,敢於走與眾不同的道路。
24年前,當比爾·蓋茨創立“微軟”時,它隻是個很小的公司。當時居世界第一位的是IBM公司,但它堅持認為未來仍然將會是以商務機器為主,但是比爾·蓋茨知道計算機硬件是由軟件所控製的。因此,他沒有做硬件,而是專心做起了當時還不為人所關注的軟件。結果,“WIN95”、“WIN98”、“WIN2000”等軟件一麵世,就讓那些做硬件的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你要裝軟件嗎?拿錢來!
試想,如果比爾·蓋茨當時沒有微軟件,而是和別人一樣賣機器,他現在肯定成不了世界首富,而是不知道在哪裏賣機器呢。
翻開曆史,走與眾不同的道路而成功的不乏其人:孫中山沒有走改良派的道路,推翻了清政府;毛澤東拿起了槍杆子,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事情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在這裏,我們不妨講一下台灣IT業崛起的例子吧:
中國台灣IT產業起步時沒有自己的品牌與核心技術,又沒有本土市場可以依托,但是台灣人卻依然把IT做得紅紅火火,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台灣人在搞大製造方麵,比美國人和日本人都“專精”——“每一分每一厘錢都要去省”。
在美國,開發一個大製造產品,有40%利潤才做。如果利潤在15%~20%以下,就放棄了。日本製造比美國有競爭力,大概是在20%~10%利潤之間。而台灣在5%~8%之間就可以做得很好。正是因為台灣人與眾不同的經營理念,所以他們才一次又一次地接到了國際上大的訂單,終於成為世界上最大的IT生產基地。
走與眾不同的道路,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學會發揮我們的特長。要知道,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產業不可能具備全方位的優勢,你可能這方麵不如別人,那方麵不如別人,但是你必須有一樣是出色的,否則,你將無法在產業的鏈環中立足。台灣IT產業的崛起也印證了這個道理。
做別人不願做的事
成功的秘密就是成功者習慣了去做那些失敗者不喜歡或不願做的事。想一想失敗者不喜歡做哪些事,成功者也不願做這樣的事,但他們還是去做了。
例如,失敗者不願意接受訓練,不願吃苦,不願信守諾言;成功者也不喜歡受訓,不願吃苦(運動員就不喜歡,也不願意每天早早地起床訓練),但不管怎樣,他們還是那樣做了,因為他們養成了去做失敗者不喜歡做的那些事的習慣。
一切習慣在剛剛形成的時候都是很不起眼的,但最終往往會變得難以打破。態度屬於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問題是要用新的良好習慣去破除和取代舊的不良習慣。
防止壞習慣的形成比克服那些已形成的壞習慣容易。要形成好習慣就要戰勝誘惑。快樂和不快樂都是一種習慣。
優秀品質的形成是有意識地付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的結果,它需要經過大量的實踐直到變成一種習慣。
由於我們都有一些不良的習慣,所以我們常常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那麼,就自己去一個不被打擾的地方,用15分鍾時間列一張你的不良習慣的一覽表。
自己去一個不被打擾的地方,用15分鍾時間列一張你希望自己擁有的所有好習慣的一覽表。
我們都知道,下決心很容易,忘掉也很容易。而形成一種習慣的東西則不然。如果不是經過一番努力,要戒除它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當你讀完本書之後,你將學習到很多有益於你生活和事業的技巧。然而,如何使這些技巧變成你終生的習慣呢?如何避免重蹈以往那種不善於管製時間的舊習呢?那麼,你就得學會做別人不願做的事。
當習慣不再習慣
說到習慣,我們常常會想,是不是有一些過去的習慣就在你的眼前欺騙或者傷害了你呢?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摒棄以往那些不好的習慣,這說起來好像很輕鬆,而付諸實踐卻是很難的。
曾有一個廣告人告訴我他有嗜煙的習慣,這一習慣最終害苦了他——他的身體被毀了,所以他決定要摒棄這個習慣——戒煙,下麵就是他克服這個壞習慣的方法。
他知道如果他總是因為戒煙而覺得對不起自己,那他就沒救了。別人會說“隻要意誌堅強就可以嘛”!但對於戒煙來說,確實很難。戒煙讓他變得脾氣暴躁,工作效率降低,而他最終解決這個麻煩的方法是馬上再養成其他的習慣來代替抽煙。
現在,他說,當我們看到他站在窗口前深呼吸的時候,他就是在以此為替代抽煙;當我們看見他在漱口的時候,他就是在當自己正在抽煙;當我們看見他吃晚飯後直接去刷牙時,他就是在當自己正在抽煙。他用這些行為強迫自己形成了新的習慣,代替了自己以前抽煙的惡習。
其實,習慣的新陳代謝不僅在生活中會常常發生,就是經商開店也會因地情與人情的變化,而不得不改換經營的思路。
廣州某新區有一條馬路,路邊的幾家小飯館就數由北方阿姨經營的飯堂最紅火。這家飯堂用料純,分量足,味道美,衛生條件也不錯。雖然花色品種不多,總體檔次不高,但經濟實惠,頗受周圍居民及附近的建築工匠們歡迎,因此回頭客多,生意很旺。
兩年過後,老板賺了一把,於是花一大筆錢把店堂裝修一新,藍色玻璃牆替代了鐵皮拉閘門,高級霓虹燈換下了木板門牌,粗桌粗椅不見了,高級餐桌擺上了……
可是,事與願違。本指望生意能發揚光大,誰知適得其反,重新開張幾個月了,飯堂門可羅雀。原來,居民們、工友們一見新飯堂那麼漂亮,心想人家鳥槍換炮了,檔次和消費水準自然高了,服務對象也高了,再不是自己的去處了。顧客走了,飯堂還好得起來嗎?
到一個街區開辦飯堂,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本街區居民的基本情況,充分考慮他們的文化水平、經濟能力、生活檔次,才能準確定位,合理設定服務項目與服務等級。在一個以打工族為主要居民的街區,不適當地提高裝修水平,提高服務檔次,把老顧客給嚇跑了,自己也就斷了財路。這家飯堂前期經營成功,是因為他自覺或不自覺地適應了本街區居民的消費能力與生活需求,定位準確,切合地情,故而有效地占領了市場。後期經營失敗,則是因為它背離地域的客觀存在,頭腦發熱,試圖提高服務水平,但卻人為地拔高消費者的承受能力,違背地域實際,結果隻能自砸牌號,自毀前程。
天津“狗不理”包子久負盛名,在北方幾乎是家喻戶曉。它的分店開到深圳時,卻大受冷遇。商家盡管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多方開展促銷活動,始終隻能熱鬧一陣,難以吸引眾人持續鍾情於它。經營者麵對尷尬的局麵,深入街區調查,發現不是包子質量不好,也不是口味不對,而是深圳人對“狗不理”的名稱太感冒了,心理上接受不了。經營者思之再三,忍痛摘下“狗不理”的牌子,換上“喜相逢”的匾額。真是神了,立即柳暗花明,顧客盈門,生意大有起色。
很多時候就須如此,因為地域不同,觀念有異,對應辦法也應該有所改變。
“狗不理”的根據地在北方,樸實的北方人視之為寶貝,自己的孩子自己愛嘛!深圳人就不同了。深圳毗鄰香港,重視名頭,講究吉祥,忌諱很多。“狗不理”字麵意思不雅,深圳人接受不了。聰明的經營者雖然空間視角不靈,但一經發現問題,當即請教社會,深入街區調查,並立即調整思路,是很有理智的。
可見,消費者對商品有不同的審美習慣。符合他們習慣的便會產生購買欲,反之,則再美也棄之不用。歐美國家視黃色為太陽與光明,巴基斯坦則對黃色表示厭煩,希臘、羅馬認為黃色象征吉祥,敘利亞則以黃色象征死亡。我們看一些小例子:
山羊牌鬧鍾在許多國家受歡迎,在英國卻一個也賣不出去。原來,山羊在英國被喻為“不正經的男子”。上海出口一種防蚊蟲叮咬的藥膏,名為“必舒膏”。言下之意是用了這種藥膏,必然感到舒適。可產品到了香港,卻無人問津。原因是“必舒”諧音“必輸”。香港人好“發”,好贏,誰去買“必輸”呢?
世界就是這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就有不同的文化、觀念和心理。當習慣不再習慣時,我們就應及時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