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他們的運氣何其好(1 / 3)

第六章他們的運氣何其好

運氣不會光顧所有的人。但一定會光顧那些努力奮鬥、鍥而不舍的人。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用他們奮鬥的足跡告訴我們:一分耕耘帶來一分收獲:一種奮鬥帶來一種結果。凡是奮鬥、拚搏、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人。一定會到達光明的彼岸。那時。運氣就會降臨你的頭上。讓你在事業、財富、愛情的幸福路上越走越寬廣。第六章他們的運氣何其好

運氣不會光顧所有的人。但一定會光顧那些努力奮鬥、鍥而不舍的人。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用他們奮鬥的足跡告訴我們:一分耕耘帶來一分收獲:一種奮鬥帶來一種結果。凡是奮鬥、拚搏、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人。一定會到達光明的彼岸。那時。運氣就會降臨你的頭上。讓你在事業、財富、愛情的幸福路上越走越寬廣。命中注定的百萬富翁——皮爾·卡丹有人說,在法蘭西文明中,有四個名稱的知名度最高、地位最突出:埃菲爾鐵塔、戴高樂總統、卡丹服裝和馬克西姆餐廳。這其中,皮爾·卡丹一人竟然占了兩項:服裝和餐廳。從這一點來看,皮爾·卡丹可以說是法蘭西文化的突出象征。皮爾·卡丹先生絕對是一個傳奇人物。他的傳奇首先在於他的奮鬥曆程:從赤手空拳幾乎是一無所有到世界頂級服裝設計大師;他的傳奇還在於讓高檔時裝走下高貴的T形台,讓服裝藝術直接服務於老百姓;他的傳奇在許多人看來更是他的商業成就,因為世界上幾乎沒有像皮爾·卡丹這樣的先例:集服裝設計大師與商業巨頭(卡丹商業帝國遍布世界各地)於一身。

其實,皮爾·卡丹的傳奇遠不止於此,但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不是他的傳奇成績,而是形成這些傳奇的原因。為什麼他能取得這麼多驚世成就?為什麼說他是命中注定的百萬富翁?

還是探尋一下他的成功之路吧l最佳起點應該從他14歲說起……

就是這—年,皮爾·卡丹走進了一家小裁縫店,當起了裁縫學徒,開始了他與服裝的不解之緣。在那裏,皮爾·卡丹真正開始實踐服裝設計。雖說辛苦的工作使他時時疲憊不堪,但對服裝的濃厚興趣使他忘記了一切煩惱,他認認真真地投入到裁縫工作中去,—點一滴地學習服裝知識。

皮爾·卡丹似乎天生就具備做服裝的才能,僅兩年工夫,他的手藝就已經超過了他的師傅。他常常設計出一些款式新穎的服裝,很受當地小姐們的青睞,不時有人上門請他專門設計女裝。皮爾·卡丹非常喜歡新奇高雅、款式多樣的舞台服裝。為了開闊自己的視野,他開始研究各種舞台服裝的樣式,白天在裁縫店工作,晚上到當地一個業餘劇團當演員以親身體驗。舞台服裝的新奇豔麗給皮爾·卡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他的未來設計風格產生了重大影響。

羽毛漸豐的皮爾·卡丹覺得自己所在的小城可提供施展的天地太狹小了,在這裏自己根本不可能展翅高飛,實現他的遠大誌向。於是他下決心到服裝世界中心和藝術心髒的巴黎去闖蕩。

但皮爾·卡丹選錯了時機。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拉開了序幕。巴黎戰雲密布,四處是逃難的人群,大街小巷都是荷槍實彈的德國士兵。巴黎變成了死城,根本不能進去,即便進去了也毫無意義,因為城裏的時裝商店全都關了門。在戰爭歲月裏,人不需要時裝。他決定暫時在維希落腳,再進一步修煉自己的技藝,待戰爭結束後再去巴黎。

他很快在維希市中心的一家時裝店當起了學徒工,靠著勤學苦練,他掌握了服裝設計、裁剪技術,3年之後便成了該店最好的裁縫。一轉眼五年過去了,皮爾·卡丹的服裝設計水平和製作技術有了很大提高,他已經成為當地最好的裁縫。

但是,皮爾·卡丹並沒有被眼前的成功所迷惑。他一心想著的是回到巴黎,在那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大都市裏尋找自己的夢。這種想法根深蒂固,這種煩惱時時刻刻纏繞著他,所以,年輕的皮爾·卡丹心情異常沉重。一天,皮爾·卡丹悶悶不樂地來到當地一家小酒吧,獨自一人坐在一個角落裏舉杯消愁。這時,一位神態高雅又略帶一些神經質的老婦人向他走來。這老婦是位伯爵夫人,原籍巴黎,家境破落後徙居維希。伯爵夫人見眼前這位年輕人萎靡不振的樣子,便主動與他搭訕。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皮爾·卡丹便將自己的身世和夢想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伯爵夫人。

原來,伯爵夫人是衝著皮爾·卡丹那身時髦的衣著而來的。當她了解到皮爾,卡丹身上穿的衣服是他自己親手設計和製作的時候,便情不自禁地驚歎道:

“孩子,你一定會成為一位百萬富翁,這是命運注定的!”說完,就把她的好友、巴黎帕坎女式時裝店經理的姓名和住址告訴了皮爾·卡丹。

神秘的伯爵夫人的預言,就像一把火重新點燃了皮爾·卡丹那日漸冷卻的心,他又重新振作起來,鼓起了生命遠航的風帆。

1945年風雨交加的歲末,皮爾·卡丹毅然辭去維希時裝店的工作,終於邁進了巴黎的大門。

根據伯爵夫人留下的地址,皮爾·卡丹找到了帕坎女式時裝店。這家時裝店在巴黎很有名氣,專門為一些大劇院設計和縫製戲裝。

時裝店老板是伯爵夫人的好朋友,他親自接待了皮爾·卡丹,並對他進行了麵試。皮爾·卡丹精湛的技藝,尤其是皮爾·卡丹對舞台服裝別具一格的設計風格征服了那位老板,甚至讓他不敢相信這竟出自於一個外省的年輕人之手。於是,他當即收下了皮爾·卡丹。從此,皮爾·卡丹潛心於自己心愛的事業,刻苦鑽研。在帕坎時裝店,他得到了製作高級時裝的初步經驗。

此時,命運之神也再次向他招手,他幸運地得到一個為著名藝術家讓·科克托的一部先鋒派影片嫫女與野獸》設計劇裝的機會。皮爾·卡丹從來就是一個善於把握運氣的人——他為角色設計的刺繡絲絨裝一舉成功,他成為巴黎服裝界引人注目的新星。

《美女與野笪》使皮爾·卡丹成了名,而皮爾·卡丹也使《美女與野獸》增添了無限光彩。這種超人的好運氣,皮爾·卡丹又是怎樣把握住的呢?

“我從頭到尾地學,從畫圖、剪裁、縫合、試樣直到銷售”——他自己的這番話可以說是最好的注解。服裝設計是一門精深的藝術,它集繪畫、美學等多門藝術於一身。皮爾·卡丹從未受過正規教育,但他卻用自己勤奮自學達到和超過了服裝設計的藝術要求。至此,皮爾·卡丹得到頻繁好運也就不難理解了,但他的腳步遠遠不止於此,他的好運也在隨之不斷增強、延伸著……

後來,皮爾·卡丹又到當時法國最權威的時裝設計大師夏帕瑞麗的時裝店工作了一個時期。而當他聽說高檔服裝專家迪奧的設計室有職位空缺時,他立即前去應聘。於是,他很幸運地成了迪奧的助手——這對皮爾·卡丹以後的服裝事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迪奧可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時裝設計大師,他於1947年提出的“新造型”:曲線優美的自然肩形,強調了豐滿的胸、纖細的腰肢、圓凸的臀部,突出和強調了女性的柔美,讓女性重新煥發出魅力——巴黎人為之欣喜若狂,也引來整個世界對迪奧關注的目光。

1947年,皮爾·卡丹擔任迪奧公司大衣和西服部的負責人,參與了轟動巴黎的“服裝新造型”誕生活動。他在那次活動中受益匪淺,從中學到了“高尚”、“大方”、“優雅”的服裝理念和製作技巧。

不甘心長期寄人籬下,內心的創造欲驅使皮爾·卡丹於1949年離開了迪奧,去構築屬於自己的王國。1950年,是皮爾·卡丹為自己的時裝事業大展身手的開始。這一年,他用全部積蓄在裏什龐斯街買下了。帕斯科”縫紉工廠,並租了一個鋪麵,獨立開辦自己的公司。

3年之後,就在那間陋屋裏,皮爾·卡丹第一次舉辦了個人時裝展覽。他設計的成套時裝式樣,千姿百態,色彩鮮明,充滿了浪漫情調,頗合巴黎人的口味。再加上皮爾·卡丹獨出心裁編排的配有音樂伴奏的時裝模特表演,使他的時裝作品更具誘惑力。這批時裝一上市,立即被搶購一空。報紙的搶眼版麵盡是皮爾·卡丹的名字。就這樣他在一夜間成了舉世聞名的服裝設計巨匠。

法國高級時裝界是一個限製極嚴,而顧客極有限的特殊行業。時至今日,可稱為“高級時裝公司”的,也隻有23家。但皮爾·卡丹的眼光卻並沒有被這些限製所束縛,他很早就意識到:“隻有麵向眾多的消費者才有出路。因為隻有擴大消費麵,才有可能使它產生普遍和廣泛的影響,並經受更大的考驗。”

戰後的法國,經濟迅速複蘇,大批婦女走出家庭,融入社會生活,整個歐洲的消費大增。皮爾·卡丹敏銳地捕捉住這一機遇,毅然提出了“成衣大眾化”的口號,並將設計的重點偏向一般消費者,使更多的人穿上時裝。

在這一時期,皮爾·卡丹很快推出了一係列風格高雅、質料適當、物美價廉的成衣,獲得了消費者的極大歡迎。皮爾·卡丹時裝店天天門庭若市,他的運氣繼續著,但他卻早已不止是百萬富翁了……

過人的設計創新能力在皮爾·卡丹充滿運氣的成功路上應該占據首位,這一點有事實為證——在過去的有生之年中,皮爾·卡丹先後3次獲得法國時裝業界最高榮譽大獎金頂針獎。而他的設計之長,並沒有局限於時裝一個方麵,家具、燈具、裝飾品、日常用品,甚至還有通訊電子、汽車和飛機造型等諸多領域,都留下了皮爾·卡丹的足跡。

1924年,隨家人遷回法國,定居於東南部的格勒諾布爾,後遷往聖萊第昂。

1936年,14歲時輟學,在一家小裁縫店裏當學徒。

1939年,17歲時,第一次前往巴黎,圓夢未果,落腳於維希。

1945年,23歲時,再次向巴黎進發,進入帕坎時裝店,不平凡的生涯就此開始。

1947年,投奔迪奧公司,擔任大衣和西服部的負責人。

1950年。用全部積蓄在裏什龐斯街買下了“帕斯科”縫紉工廠,並租了一個鋪麵,獨立開辦自己的公司,很快成了舉世聞名的服裝設計巨匠。

1953年,第一次推出自己的女裝設計。提出了“成衣大眾化”的口號,號稱“卡丹服裝能夠穿在溫莎公爵夫人身上,而同時公爵夫人的門房也有能力購買”。

1954年,開設“夏娃”女裝店。

1957年,開設“亞當”男裝店。

1959年,舉辦了有男裝係列的時裝展示會,毅然推出充滿陽剛之美的男性時裝。

1961年,首次設計並批量生產流行服裝,一舉獲得成功。

1964年,參考宇航員的裝束,創造了鎧甲式的針織“宇宙裝”,給時裝界帶來了一個賞心悅目的新麵貌。

1974年12月,登上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麵,雜誌稱他是“本世紀歐洲最成功的設計師”。

1981年,以150萬美元買下巴黎即將破產的馬克西姆餐廳。運氣特別垂青的女人——楊瀾

楊瀾,當今中國最出色的女性之一,也是一個被運氣特別垂青的女人。首先,她身上集中了所有女人都希望獲得的一些特質:美麗、聰慧、優雅、知性;再者,許多人一生都無法實現的人生夢想早已在她身上成為事實:考上了好大學,找到了好工作,嫁了個好丈夫,生了好兒女,開創了好事業;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的截止年齡是33歲——個人生的精彩剛剛拉開序幕的時間。

楊瀾是怎樣的一個女人?為什麼她會如此光彩奪目?又為何這麼受命運的垂青呢?還是讓我們一起從頭來認識認識她吧。楊瀾並不是那種天生聰慧過人的女孩,上中學時,她並沒有顯出特別的聰明,這點體現在她並不像其他一些學生那樣善解難題。但也有不少地方讓她頗為自詡:考試時,在基本分上她從來是一分不丟;像地理曆史那種需要死記硬背的科目,隨便問哪道題,她馬上就能說出是在哪一頁上;凡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她無一不是仔仔細細地完成。

上大學之後的楊瀾骨子裏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她也曾因為聽力課上聽不懂而特別沮喪,那時好多同學聽力能得A,而楊瀾一般卻隻能得A-、B+什麼的,這讓她非常苦悶,曾有一段時間她每天晚上都會在日記裏寫上:明天開始我要有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定要充滿信心地把自己的聽力提高上去。但是第二天一上聽力課,還是聽不懂。為此,她的媽媽曾一度擔心楊瀾會因為挫折感太強而得自閉症。半年多之後,楊瀾的聽力慢慢上來了,她才恢複了信心。她說:“我很羨慕周圍生活中一些棱角更分明,更有創見和個性的人。”“我經常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有才華和極端聰明的人。”那麼她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走到眾人麵前的呢?中央電視台(征大綜藝》欄目麵向全國招聘主持人是決定楊瀾命運的一個契機。

楊瀾應試《正大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時候,還是北京外國語學院四年級的一名普通學生。當楊瀾接受麵試的時候,主持麵試的老師說,她希望找一個新“麵孔”,最好是純情一點的。楊瀾雖然也有一點緊張,但並沒有誠惶誠恐地“配合”老師,刻意讓自己更“純情”一點。她在簡單介紹自己之後,直言不諱地對主考老師談了自己對主持人的看法:“電視台為什麼一找主持人,就要純情型的?我們缺少的是幹練的職業女性形象。”主考老師後來對楊瀾說,我當時並沒有覺得你的容貌特別出眾,但這句話說明你是有思想的。楊瀾就這樣通過了初試。

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複試,楊瀾和另—位連她自己也不得不承認“的確非常漂亮”的女孩子成為最後的競爭者。當她得知麵試導演雖對她的綜合表現評價很高,但也有些嫌她不夠漂亮時,楊瀾全部的倔強、好生被激發出來了,她想:“今天不選我,我也要證明我的素質。”

在最後麵試中,楊瀾這樣說道:“我認為主持人的首要標準不是容貌,而是看她是否有強烈和觀眾溝通的願望……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氣質……其實女性也可以很有頭腦,如果能夠有這個機會的話,我希望做一個聰明的主持人。”

“父母給我起名‘瀾’,就是希望我一個女孩子也能有海一樣開闊的胸襟,自強、自立,我相信自己能做到這一點……“

楊瀾侃侃而談,一口氣講了半個小時,沒用一點兒文字參考。她講完後,屋子裏安靜異常,人們都被吸引住了,誰也不再關注她是否是一個最漂亮的主持人,楊瀾就這樣走進了《正大綜藝》。

當時的楊瀾並未意識到那一次機遇會對她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巨大影響。但事實卻正是《正大綜藝》把她送上了一個更高的人生平台,讓她獲得了全國性的知名度和注意力。

1990年,一個清純自然的長發女孩出現在《正大綜藝》中,她那清脆悅耳的聲音和純真的學生氣息讓很多人至今記憶深刻;同時,也讓她備受矚目,迅速走紅——她像是坐著高速電梯,一下子升到了很多人奮鬥一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實際的工作也讓楊瀾感覺到,這次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做傳媒就是她喜歡的事情。靠著自身的實力與魅力,楊瀾很快獲得了“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等一些獎項。

四年央視主持人的職業生涯,不僅開闊了楊瀾的眼界,更確立了她未來的發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傳媒人。但漸漸地,楊瀾對這種重複性工作開始有點兒厭煩了。也許是一切來得太容易了,也許是覺得自己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最重要的是,她開始覺得有點虛:“一開始央視讓我一下子進入一個殿堂,但是我往下一看,空空如也,下邊的基礎都不是我自己建起來的,是一個龐大的機構賦予你支持,我覺得特別不踏實,所以我得自己從下邊壘磚頭慢慢起來,這樣才會踏實。”

當楊瀾心中這種不踏實的感覺逐漸上升時,一個新的運氣走近了她。

1993年底,正大集團的總裁謝國民到了北京。他在與楊瀾一起吃飯時對她說道:“我覺得應該到國外去學習,你是—個很有潛力的主持人。”

當時的楊瀾並沒有把這句話當真,她開玩笑地說:“謝先生讓我去留學的話,《正大綜藝》豈不是沒有主持人了?”

沒想到謝國民先生卻很認真地回答說:“我覺得一個節目沒有一個人重要。’

這給楊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於是她很鄭重地說:“謝先生您需要我怎麼回報您呢?是不是回來為您工作?”謝國民說:“不,你並不是我讚助去留學的第一個年輕人。我希望你能有好的前途,這就是你對我的回報。”

於是楊瀾就這樣在她的事業如日中天時,放棄了眾人眼中那份豔羨不已的好前途,踏上了前途未卜、默默無聞的海外求學路。不少人為此而震驚,楊瀾卻很坦然。她說:“主持人這個行當有某種吃‘青春飯’的特征,我不想走這樣的一條道路。我相信,如果一個人不充實自己的話,前程將是短暫的。”

楊瀾就這樣把握住了人生中的第二個大運氣,一個在很大程度上改寫了她人生命運的大運氣。26歲的她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國際傳媒專業,但異國他鄉的生活,卻比想象中的還要艱苦。

一次,楊瀾用計算機寫論文寫到半夜兩點鍾,好不容易打完了,還沒有來得及存盤,計算機就死機了。楊瀾當時就哭了,覺得第二天肯定交不上了。宿舍周圍很安靜,除了自己的哭聲,隻有宿舍管道裏的老鼠在爬來爬去。但最後,她還是擦幹眼淚,把論文完成了。對那段生活,楊瀾說:“有些人遇到的苦難可能比別人多一點兒,但我遇到的困難並不比別人少,因為沒有—件事是輕而易舉的,需要經曆的磨難委屈,一樣了”。

雖然如此,但這段生活給楊瀾帶來的收獲要遠比磨難多。她的視野開闊了許多,更親身接觸到許多成功傳媒人和先進的傳媒理念。

業餘時間,她與上海東方電視台聯合製作了《楊瀾視線》——一個關於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專題節目,這是楊瀾第一次以獨立的眼光看待並介紹周圍世界。她同時擔當策劃、製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不但實現了自己從最底層“壘磚頭”的想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讓她贏得好幾個“第一”:內地的記者中,她第一個進入美國鳳凰屋戒毒所深入采訪,第一個親身采訪資深外交家、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博士。40集的《楊瀾視線》發行到國內52個省市電視台,楊瀾借此實現了從一個娛樂節目主持人向複合型傳媒人才的過渡。

這一時期還有一件對她的人生影響極大的事件:她認識了現在的先生吳征,並在1995年組成了家庭。作為事業和生活上的夥伴,吳征在為她拓展人際關係網絡和事業空間方麵,可說居功至偉。他總是鼓勵楊瀾嚐試新的東西:寧可在嚐試中失敗,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有了先生吳征的幫助,楊瀾後來的道路也越走越寬、越走越順暢。

1996年夏,她與吳征一起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數次獲得普利策獎的製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合作共同製作導演了《2000年那一班》兩小時的紀錄片,在哥倫比亞電視網晚7點黃金檔向全美播出,創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的先河,獲評論界好評。

1997年,楊瀾學成回國,第二年加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開創名人訪談類節目《楊瀾工作室》,並擔任製片人和主持人,開始了電視生涯的新—輪搏擊。在策劃界有這樣一個理論:成功的策劃不能隻滿足於一時成果和回報的出現,關鍵在於整個操作過程中要預留管線,留出日後更大發展的戰略空間。人生不是一個策劃案,但是人生卻是可以規劃的。在這一點上,楊瀾就是一個例子,因為她的人生規劃就如同一個成功的策劃案,每向前走一步都為下一步預留了管線,預留了發展空間。

首先,欄目冠以自己的名字,使欄目不再是隻屬於電視台的品牌資源,而與楊瀾自己緊密掛鉤。這一點從留學時期的《湯瀾視線》開始,再到《湯瀾工作室》,不但讓楊瀾的名字更響亮,也給節目帶來巨大的影響力;兩者之間形成了共生共榮的關係,其他欄目可以換主持人,《楊瀾工作室》不可以,否則,就不成其為《楊瀾工作室》了。

其次,楊瀾的定位不再隻限於主持人一方麵,她還是《楊瀾工作室》的當家人製片人,負責管理節目組中的所有開支預算。比如,要到外地做一個人物采訪,路費、住宿費等具體數量以及來源,她都得事先算出來,並想辦法從製作費裏擠出來。這些對楊瀾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鍛煉,不但讓她在節目預算上有了實戰經驗,也讓她知道如何在最低的經費條件下,把節目盡量完成到什麼程度。

最後,經常做人物訪談節目,楊瀾接觸到了大量的社會精英和名流,這些重量級的人物也構成了楊瀾人生管道的一部分。《楊瀾工作室》在兩年時間裏一共采訪了120多位名人,其中包括澳門特首何厚鏵、金融巨頭喬治·索羅斯、著名學者季羨林、著名作家李敖、查良鏞(金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等等,不少人在節目之後和楊瀾仍保持密切聯係。這種聯係除了給楊瀾帶來一些具體幫助之外,也讓她在精神上獲益匪淺。

同時,與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嘉賓交流,也極大地豐富了她的信息量。節目前的準備工作需要大量的被動閱讀,節目進行中一問一答之間需要調動自己的全部知識儲備並進行智慧的呼吸,使她有機會吸收了解了許多信息和知識。

1999年,楊瀾離開了鳳凰衛視,但此時的她與以往相比,其變化早已超過了量的程度,而跨越到了質的階段——她擁有了世界級的知名度,多年的傳媒工作經驗,重量級的名人關係資源,這些都是吸引運氣光臨的磁石,眼看運氣就要伴隨“東風”而來。

2000年3月,楊瀾突然收購了香港良記集團,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地借殼上市,雄心勃勃地要打造陽光文化的傳媒帝國。楊瀾如此大動作的資金支持在哪?這股強勁的東風從何而來?東風是從她的先生吳征——個深諳資本運作的高手那裏吹來的。當時,資本市場上的傳媒概念股風頭正勁。收購伊始,公司股份很快暴漲,達20倍之多。同年8月8日,陽光衛視開播,這是當時大中華區第一家華語曆史人文主題頻道。但不曾料到的是,陽光衛視卻成為楊瀾事業上最大的挫折。短短3年間,陽光衛視累計虧損超過兩億港元。2003年6月,楊瀾宣布將陽光衛視70%的股權賣給內地一家傳媒集團,完全退出了衛星電視的經營。

她重新給自己定位,從商界抽身而出,重回到自己所熟悉和擅長的傳媒事業。2004年,與湖南衛視合作推出的《天下女人》,讓人們再度欣賞到了楊瀾那睿智、知性的女性形象。

培根說:“運氣,一方麵與偶然性有關——例如長相漂亮、機緣湊巧等;但另一方麵,運氣又決定於自身……運氣的機會好像銀河,它們作為個體是不顯眼的。但作為整體卻光輝燦爛。同樣,一個人若具備許多細小的優良素質,最終都可能成為帶來幸運的機會。”身上所具備的諸多優良素質是楊瀾的運氣之源,這些不管是在最早的《正大綜藝》,還是中期的《楊瀾視線》、《楊瀾工作室》,抑或是現在的《天下女人》,楊瀾的每—份光環背後都是她全方位努力的成果。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充滿靈感的人,所以楊瀾非常重視采訪前的準備工作。1999年在上海采訪《財富》雜誌主編時,開始那位主編態度並不十分認真,但聊著聊著,他就不得不認真對待了,因為楊瀾當時的提問已經具體到:“在你就任主編之後這十幾年當中,世界財富前10名的排列有過什麼樣的變換?這些又集中反映出國際產業結構什麼樣的調整?而那些被換下去和換上來的大企業領導,又是怎麼麵對這種變換的?”在隨後30分鍾的采訪中,洋主編很吃驚地說:真沒想到你的“家庭作業”準備得這麼好。

接受過楊瀾采訪的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曾總結說他來中國有兩件事出乎意料,一件就是看到聯想第一百萬台計算機下了生產線,第二就是沒有想到中國有這麼出色的記者。在中國,沒有哪位女性主持人能像楊瀾這樣二十年如一日地成為幾代女人的偶像和標杆;與她同時期走紅的人中,也很少有人如她這般,年過不惑,卻幾乎成為知性、優雅的代名詞。從申奧到政治事件,從關愛兒童的公益廣告到商業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們總能在大大小小的事件中看到她的身影一笑容親切、形象幹練、氣質優雅……

楊瀾似乎是不變的,然而楊瀾卻又總是在變的,她白手起家,如今身價過億,頭上的名銜與光環不勝枚舉:她是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最年輕的校董,她還是陽光媒體集團主席,女性雜誌《瀾》的出版人,以及兩個孩子的母親……

楊瀾的運氣的確是非同一般的好,她的運氣以乎也還在延續著……

楊瀾,女,1968年生於北京。

1990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同年,從千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女主持人,為中國觀眾家喻戶曉。

1994年,榮獲中國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1994年至1996年,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專業就讀,獲碩士學位;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共同製作導演了紀錄片《2000年那一班》,在哥倫比亞電視網黃金檔向全美播出,創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之先河,並獲評論界好評。

1996年,被選入英國《大英百科全書世界名人錄》;與上海東方電視台聯合製作的《楊瀾視線》節目,成功發行於全國52個省市電視台。

1997年4月,應聯合國副秘書長之邀,作為東亞唯一代表,出席了聯合國世界媒體圓桌會議;11月,應邀出席聯合國,“97世界電視論壇”。

1997年7月,加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

1998年1月,推出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擔任製片和主持雙重任務,采訪了多名著名時事人物。

1999年2月,被《亞洲周刊》(Asiaweek)評為泛亞地區20位社會與文化領袖之一;10月,離開鳳凰衛視。

2000年1月,出資4000多萬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良記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擔任集團主席;同月,被北京2008年奧申委聘為申奧形象大使;3月,良記集團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有限公司,楊瀾仍任主席。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112次全會上代表中國奧申委作文化方麵的申辦陳述,並親眼見證了北京申奧成功。

2003年6月,退出陽光衛視經營。

2004年,與湖南衛視一起合作推出《天下女人》。運氣跟著天賦的腳步而來——朱德庸他有一條不願提及的求學路:他,幼兒園時常被老師要求不參加活動;他,小學期間更是一個學期都忙於找座位,上課時根本沒辦法聽講;他,十多年的求學路上在一個又一個學校間被當成皮球踢來踢去;他,有學習障礙,曾自閉又自卑;他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驕傲:他,機智幽默盡顯於一小小方格內,方寸之間,揮灑自如;他,“挖苦”“諷刺”眾生百態,卻被許多人封為人生知己、“愛情先知”、“城市先知”;他,讓人拍案叫絕,作品裏到處充斥著他幽默的個性;他,一個自稱很悶的人,稱幽默不過是自己的一個特長;他,讓無數個人的喜怒哀樂溶解在他的作品裏,總會讓人將不快一笑而過。

他就是朱德庸,台灣著名漫畫家。一個4歲開始畫畫,25歲紅透寶島;有著如《雙響炮》、《澀女郎》、《醋溜族》等久紅不衰的作品;其作品所拍成的電視劇廣為人知;唯一一位可與日本漫畫相對抗的中國漫畫人。普通大眾眼中的朱德庸,功成名就,春風得意,可謂好運十足,但一開始的朱德庸不但稱不上有運氣,反倒可以說十分悲慘,太不走運了。

“悲慘”到什麼程度?滿月時,朱德庸在媽媽的懷抱裏第一次“露臉”,便引來鄰居的驚呼,“天啊,哪有這麼醜的小孩!”醜還在其次,不愛學習、孤僻、叛逆……諸多。劣跡”讓朱德庸成了眾人眼中的“隱形人”,誰也不願意搭理他。

學習,在朱德庸的人生路上一直是件不光彩的事。幼兒園時,園裏組織外出郊遊,老師一定要先到他家去,跟他媽媽說:明天可不可以不要讓的小孩去?小學時,大家每星期都要輪換座位,隻有朱德庸,從學期開始到學期結束,一直坐在靠窗的那個位子上。他坐在那兒,並不是在認真學習,而是一直看著窗外,根本不聽老師講課,也學不進去任何東西。上中學時,他不但沒有辦法接受學校一貫的教育方式,甚至於學校中沒有一件事情是他能夠接受的。在求學的十多年裏,他像個皮球一樣,被許多學校踢來踢去,連最差的學校都不願要他。

父母為朱德庸傷透了腦筋,也吃了很多苦頭。不但動不動就被老師叫到學校去,聽老師訓l話,時常還要帶著他到各個學校去看人家的臉色,求人家收留孩子。即便如此,父母也從無怨言,從不曾給朱德庸一絲壓力,反倒給了他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爸爸會經常裁好白紙,整整齊齊釘起來,給小朱德庸做畫本。就這樣,在父母所營造的這種寬鬆的家庭氛圍中,朱德庸得以健康成長,他在繪畫上的興趣也得以長足發展。

孤僻,這也是從小伴隨朱德庸的一個“好朋友”。小時候的他,對人完全不感興趣,不但有嚴重的自卑情緒,甚至還有較重的自閉症,根本沒有辦法融入人群中。一開始的他,所感興趣的東西隻有蟲子,跟蟲子交朋友,很長一段時間每天回到家就趴在地上看蟲子。但時間長了,發現蟲子很少有什麼變化,這才慢慢將興趣轉移到觀察人。

有一段時間,朱德庸開始熱衷於站在自家巷口,觀察來來往往的行人。他的觀察不同於一般人,隻著重於眼睛所看到的東西,他常常是對看到的東西做反方向思考。

一個道貌岸然的男人匆匆走來,朱德庸忍不住琢磨:“如果我跳上前去打他一巴掌,他會怎樣,是一下子愣在那裏呢,還是發了瘋一樣狂、怒?”一個窈窕女郎穿著高跟鞋搖曳前行,朱德庸的想象又“惡毒”起來:“如果她的鞋跟突然斷裂,一下子摔個狗吃屎,那張化好妝的精致臉蛋會出現怎樣的一副表情?他還故意躲到鄰居家門外,一次又一次地按著門鈴,然後看著開門時的那張臉與自己的想象是否一樣……那段時間,朱德庸無意間成了巷子裏有名的小神經病——大家總能看見一個小孩在那裏自顧自地笑個沒完。光這樣觀察並未能滿足朱德庸,他開始做一些實驗”:去反複按人家的門鈴。而他自己在每按過之後,就馬上躲起來,在暗處觀察來開門的人的表情;等對方回去了,他又再一次去按響門鈴。比較一下對方每一次的反應與自己想象中的反應有什麼不同。

因為自閉,沒有辦法跟同齡的孩子一起玩,沒有朋友,朱德庸就常常自己想象:如果我跟他們一起玩兒會怎麼樣,會做什麼樣有趣的事情,會有什麼動作,會講什麼話……這種豐富的想象力與觀察力,為朱德庸打開了一扇繪畫的窗,也為朱德庸畫漫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4歲臨摹影院宣傳單開始,畫畫一直伴隨著朱德庸。在學校裏畫,書上、本上,所有空白的地方,都被朱德庸畫得滿滿的。回到家裏,也是畫畫,外麵的世界待不下去,那就回到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有他獨特的快樂方式。在學校裏受了哪個老師的批評,覺得那個老師非常可惡,又敢怒不敢言,一回到家他就開始畫這個老師,狠狠地畫,讓他死得非常慘。經過這樣一番發泄,心情很快就能變好,第二天見到那個老師反倒開心了。這樣一種“出氣”方式,不但讓朱德庸保持了良好的心態,有了一份寬廣的胸襟,也讓他在漫畫上的天賦得到了更好的練習與發展。人生的運氣就這樣在一點點向他聚攏……

初中畢業後朱德庸被“流放”到了一個“非常糟糕的職業學校”,“就像香港電影《黑獄風雲》裏描述的那樣,班上所有的學生都是其他學校不要的,就像一個收容所”。

糟糕的環境讓朱德庸第一次產生了對未來的擔憂,有一陣子他埋頭苦讀了一番書。但是因為前麵的基礎不好,他也隻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學——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他在那裏學習電影專業。

對於朱德庸來說,因為沒有朋友,所以從小在電視的陪伴中長大,屬於典型的“電視兒童”,本身又是典型的圖像型思維,讀電影專業還是比較適合他的。

當然,這期間他從未間斷過畫畫,並且還漸漸地有媒體約稿,為許多漫畫專欄提供作品。後來,隨著名氣漸長,連台灣最大的報紙之——《中國時報》也找上門來了。漫畫非常個人化,隻需一個人即可完成所有工作,但同時它裏麵卻也糅合了導演、編劇等多種功能:比如,選擇人物形象、動作,就像導演挑演員,而設計情節、對白,又像編劇工作;此外,除了受版麵限製外,漫畫也是一種最大限度避免其他幹擾的一種行業。與電影相比,漫畫顯然還是更適合朱德庸的,因為這能讓他的喜好和特長得以全麵發揮。

人生的大運氣就在朱德庸對漫畫的堅持中逐漸向他靠近了。

1985年大學畢業後,朱德庸要去服兵役,臨行前《中國時報》向他約稿。於是,在他所服役的小島軍營中,每天晚上一熄燈,朱德庸便舉著手電筒貓在被窩裏悄悄創作。朱德庸畫了整整一個月,然後把一套《雙響炮》寄回家裏,讓父親替他上了顏色後再寄到報社。半年後,朱德庸回到台北,才知道《雙響炮》在台灣已經很紅很紅了。

人們甚至評價:“發現中國人的幽默,不能不讀朱德庸作品,它是男人與女人的漫畫版戰爭!”《雙響炮》中,朱德庸用詼諧刻薄的語言,詮釋了現代版的愛情和婚姻。其中的經典段落,更是被廣為傳頌。

“婚姻就像迷宮,蓋迷宮的人自己就已經先迷路了。”

“愛情像鑽石,燦爛但昂貴;婚姻像房地產,衝動購買後你要還長期貸款,而且很容易被套牢。”

每當拿到報紙,人們總會迫不及待地翻到漫畫這一頁,他們一麵驚呼“婚姻怎麼可能這樣的互相‘壓迫’與‘計較”,—邊卻又用打量的眼光比對身邊的伴侶,“你看看,你平時就是這樣對我的!”

男人、女人、麻辣婚姻,一夜間,朱德庸就用這部《雙響炮》征服了台灣。隨之而來的,還有紛紛傳來的流言:“對婚姻分析得如此透徹,作者不知結過幾次婚。”

時年25歲尚未走入婚姻殿堂的朱德庸怎麼可能有婚姻的經驗呢?那麼他的那些體驗又是從而呢?那就是他通過對父母以及周圍親戚、朋友、鄰居的觀察中提煉而來。說到這種觀察,就不得不提到他兒時伴隨著孤獨與想象所玩的遊戲了,當時他在想象中揭穿了人們道貌岸然的麵紗。如今,又靠著長期以來積累成長起來的想象力,用一種遊戲的心態跳出生活的牢籠,反倒讓他將生活看得更透徹,也讓他摘掉了婚姻的神秘光環。運氣就這樣在一夜間光顧了朱德庸,他很快成了紅遍台灣的名人。後來,《中國時報》也給退伍的朱德庸一份待遇超好的工作:專職漫畫編輯,但每天隻要求在辦公室出現1個半小時。

而此時身處畫畫這一天賦帶給他巨大成功的朱德庸。心中卻逐漸產生了很多的彷徨和猶豫,因為他不知道自己今後的路到底該何去何從。真的把畫漫畫當成自己的終身職業甲這行嗎?要知道當時台灣還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專職的漫畫家。即使朱德庸從小就很喜歡畫畫,也隻是把它當成自己的業餘愛好。

盡管如此,朱德庸也沒有停下手中的畫筆,他邊畫邊想:我是不是還可以從事別的職業,如果真有更適合的職業就去試試。但是隨著他畫的畫越來越多,隨著更深入地接觸到漫畫的精髓,朱德庸終於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我天生就是畫畫的。

於是他辭掉了報社的工作,走上了堅定的專職漫畫家之路。他也不再僅僅是滿足於將自己的漫畫刊登在報上及集結出書這兩個層麵,他開始試著把漫畫推廣到各個層麵。

在台灣,朱德庸第—個將漫畫人物做成公益廣告人物;第一個用漫畫製作商品廣告片;第一個用漫畫形象做信用卡;第一個將商場的雕塑用漫畫形象來做……

朱德庸就這樣在漫畫這一天賦上越行越遠,他畫了20多年漫畫,也紅了20多年,但這遠不是結局……

朱德庸,台灣著名漫畫家,1960年生於台北,4歲開始紙上塗鴉。

1983年,獲民生報漫畫擂台賽佳作稱號,同年入伍服役。

1985年,在軍中每晚以手電筒照明,偷偷創作《雙響炮》連載於台灣《中國時搠,引發了一場漫畫熱潮,成為漫畫界最受矚目的新人。

1987年,出版鍬響炮1》,獲台灣“國立”編譯館優良漫畫獎。

1989年,出版《雙響炮2》,從此每年出書1~2本,連續7年有多本漫畫蟬聯金石堂年度TOP暢銷排行榜。

1990年,發表《醋溜族》刊於《中國時報》,成為新新人類最喜愛的四格漫畫。

1992年,英文版《雙響炮》、《醋溜族》係列於歐亞地區發行。

1993年,發表《澀女郎》漫畫,主角成為單身女郎熱門話題。創作“禁煙小子徐則林”公益卡通人物,廣受矚目。

1994年,創作著作權代表卡通人物“著作權先生”,三支卡通公益廣告與書店,係統代言人推廣極受歡迎。《澀女郎》獲金鼎獎。

1995年,入選金石堂年度十大暢銷男作家,是“十大”中唯一的漫畫家。發表(<滾月族》於雜誌。與華信銀行合作《十二生肖卡通信用卡》,掀起卡通圖案信用卡的最新風潮,廣受青年男女注意。

1996年,1月份再度入選金石堂年度十大暢銷男作家,是“十大”中唯一的漫畫家。再度創作“著作權先生”第二波二支公益卡通,頗受好評。

1999年3月,大陸版《現代風情朱德庸都市漫畫係列》(13冊)出版,首印3萬套。7月、11月二度赴北京、上海,在內地傳媒行業形成朱德庸風潮,係列漫畫暢銷內地,並在內地形成漫畫創作、出版發行熱潮。

2000年,內地如下媒體開設專欄:《三聯生活周刊》、《女友》、《女性月刊》、《羊城晚報》、《杭州都市快報》、《楚天都市寺艮》。1月((粉紅澀女郎》大陸版發行。

2001年1月,《時尚》雜誌開設“朱德庸的目光”專欄;2月,《家庭》雜誌開設“雙響炮”專欄;3月台灣《中國時寺艮》開設“絕對小孩”新專欄;7月授權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澀女郎》由中央電視台開拍。

2002年1月,新書((搖擺澀女郎》大陸出版;4月改編自《澀女郎》的同名話劇,由大陸著名話劇“大導”林兆華工作室製作,在北京人藝小劇場演出,票房火爆,位列北京人藝小劇場2002年度票房之冠。

2003年4月,《雙響炮》係列之七《麻辣雙響炮》大陸、台灣同時出版,兩岸讀者再一次領略了夫妻雙響炮的辛辣;6月《醋溜族》電視連續劇改編權授予華誼兄弟影視製作公司;11月授權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聯合改編攝製長篇電視劇《澀女郎》之二。

2007年,《絕對小孩))發表。

2008年,《什麼事都在發生》發表。興趣愛好帶來人生最旺的運氣——菲爾·奈特他,一個古怪神秘的人,展示給人們的永遠是一幅戴著墨鏡的超“酷”形象。他,一個幻想家,身處商界前沿,卻熱愛研修日本禪文化,常常陷入沉思冥想。他,一個天生的生意人,曾是一個不太出色的長跑運動員,卻以1000美元起家締造了百億美元的體育用品王國。

他,一個離經叛道者,雖然自己的公司是著名的廣告先鋒,但仍直言“我不相信廣告”。他,一個高明的領導者,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卻最善於凝聚人心。他就是耐克品牌的傳奇領袖菲爾·奈特。1938年,菲爾·奈特,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男孩子在美國出生了。和當時大多數的同齡人一樣,他也很喜歡諸如打籃球、棒球、跑步等許多運動項目。甚至於他高中的論文幾乎全與運動有關,他的大學也選擇了美國田徑運動的大本營——俄勒岡大學。雖然奈特喜歡運動,但隻是一位成績平庸的1英裏短跑運動員,他的最好成績是4分10秒,離世界級運動員(成績為4分)的最好成績隻差10秒,不能不說他不太走運,隻差那麼一點點的距離!不過這何嚐又不是一個最大的幸運呢9如果他進入了世界級運動員的行歹0,那也不過是多了一個並不出名的田徑運動員罷了,但今天,我們見到的卻是一個著名的企業家!

在俄勒岡,奈特遇到了他一生的良師益友——教練比爾·鮑爾曼。鮑爾曼20世紀50年代曾連續打破世界長跑紀錄,俄勒岡州尤金市也因此而揚名。他是個事業心極強的人,一心要使自己的運動隊超過其他隊。訓練比賽中,運動員的腳病是最常見的,鮑爾曼便想設計出一種鞋——種底子輕巧而支撐又好,摩擦力小且穩定性強,能減少運動員腳部傷痛,幫助他們跑出好成績的跑鞋。

於是,鮑爾曼精心設計了幾幅運動鞋的圖樣。他找了好幾家製鞋公司,卻沒有人理會他,倔強的鮑爾曼幹脆自己請教補鞋匠,學會了做鞋,在一次運動會上,奈特穿上了由他親手製作的、外表難看但輕巧舒適的鞋,結果跑出了比以往任何一次比賽都好的名次。對此,奈特曾幽默地說:“由於我不是隊裏最好的隊員,教練(鮑爾曼)設計出來的鞋子理所當然地由我來做試驗。”

畢業後,奈特繼續到斯坦福大學攻讀MBA學位。這期間他在一個調查報告中提到,很多體育名將和普通運動員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打敗阿迪達斯,讓越來越多的運動員穿上日本生產的高質量低價格的跑鞋——Tigers(虎牌)。1962年,奈特畢業了,他決定到日本去試試看,能否找到機會實現這一目標。

在日本參加的一次展覽會上,奈特碰到了日本的虎牌運動鞋廠家。奈特沒有放過這一絕好機會,他自稱是來自美國的“藍絲帶運動公司”,希望能夠取得虎牌運動鞋在美國的代理銷售權。沒想到,剛好虎牌也正需要一個代理商幫他們打入美國市場,奈特的出現可說是恰逢其時,運氣再好不過了。於是奈特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就這樣很快拿到了他想要的代理權。

奈特回國後立即找到了仍在研製跑鞋的教練鮑爾曼,兩人各自出資500美元,成立了真正的藍絲帶運動公司,成為虎牌運動鞋在美國的獨家經銷商,開始了最初的創業。

剛起步時,沒有庫房,奈特把存貨放在奈特嶽父家的地下室裏,他和鮑爾曼兩個人一個管財務,一個管設計,配合得十分默契。事實證明,他對市場的預測是正確的,這種低價運動鞋銷量很好,第一年便銷售了價值8000美元的貨品。

1968年,經鮑爾曼改製過的Cortes鞋成為虎牌運動鞋的最暢銷產品,而奈特為公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財務基礎。公司的生意在兩人的絕佳分工與共同努力中,逐漸好轉起來。但時間不長,日本總公司見產品銷路不錯,便要求他們先彙款後發貨。這樣一來,公司的運營成本就大大地提高了,他們隻好加倍努力去推銷鞋子。但是,此時日本方麵的問題卻越來越多,他們不但常常不按期交貨,甚至還把一等品偷偷地留在日本銷售,把次品送往美國。一次,鮑爾曼他們收到一批鞋,顧客穿了兩個星期,鞋底鞋幫就分家了。為了維護公司的信譽,他們隻好忍氣吞聲,自己承擔了顧客退換的成本。更可氣的是,虎牌又派代表來到尤金市,提出購買藍絲帶公司51%的股份,並在5個董事中占2席,如果拒絕這個要求,立即停止供貨。受盡日商刁難的鮑爾曼和奈特忍無可忍,斷然拒絕了這一非分要求。

這一個看似不好的壞運氣再度成就了奈特,讓他得以更接近那分人生最大的運氣。

憑著自己的設計專利,他們很快找到了新的生產合夥人,並將公司的名稱改為耐克——希臘勝利之神的名字。這個名字在西方人的眼光裏是吉利的代表,而且易讀易記,很能叫得響——他們希望能像這個名字一樣帶給運動員勝利,也帶給自己勝利。

在這段時期,奈特還為公司設計確定了虛擬化生產的戰略——公司沒有一家工廠,不從事生產製作,而是利用自己的商標、設計開發能力,以特別許可證的方式在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大規模生產;公司則將所有資源集中到研究運動員需求、設計產品和市場營銷方麵。

很快,公司就推出了以“耐克”命名的運動鞋,並設計了精美的商標。耐克那個著名的“一勾’商標十分醒目,頗具視覺上的吸引力及運動鞋和其他體育用品應有的那種動感、象征力量和速度。

為了做好宣傳,奈特和他的妻子親手印製了耐克T恤到奧運會的預賽場上分發,看見的人都問:“誰是Nike?”但在比賽中,奈特悄悄地出了一把風頭,被說服使用這種新鞋的馬拉鬆運動員獲得第四名到第七名,而穿德國阿迪達斯鞋的運動員則在預選賽中獲前三名——耐克緊隨其後,這就已經讓他們達到了初步的目標。但是,運動鞋行業的競爭一直很激烈,如果不能提高市場占有率,耐克要想真正立足下去是很困難的;而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唯一辦法,就是開發出比現在產品更好的新產品。而此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好運氣也正在朝他們走來。

1975年,一個星期天的早晨,鮑爾曼在烘烤華夫餅幹的鐵模中擺弄出一種尿烷橡膠,用它製成一種新型鞋底,在這種華夫餅幹式的鞋底裝上小橡膠圓釘,使得這種鞋底的彈性比市場上流行的其他鞋的彈性都強。這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改進,成為奈特和鮑爾曼事業騰飛的起點。1976年,耐克鞋的銷售額從前一年的830萬美元猛增到1400萬美元,公司像野火—樣迅猛地發展起來。

而後,一個又一個的好運氣也在他們將巨資投入到新樣式跑鞋的開發與宣傳中一一光臨。

耐克氣墊鞋是他們這一時期開發出的一項重要產品,至今幾乎所有耐克公司出品的正宗耐克運動鞋都嵌有這種氣墊一一種用來嵌入鞋跟部的充氣墊。它是耐克公司製鞋技術上的一張王牌,相比泡沫海綿或橡膠,它能保持更長時間的彈性,而且穿著舒適、平穩。但是,這個耐克高質量、高性能、高品質之所在卻並未當時的消費者所知曉,怎麼辦呢?

奈特的虛擬化生產策略在這裏大顯身手了。在公司優秀的銷售策劃人員的努力下,很快一幅十分有特色而又吸引人的廣告畫出現了。在一隻耐克鞋的腳跟部開了兩個窗子”,人們透過“窗子”可見到鞋底的耐克氣墊。這幅廣告畫大大吸引了消費者,使他們一目了然地明白了耐克鞋比其他運動鞋技高一籌之處。隨後的兩年裏,耐克鞋的銷售額翻了兩番。在新產品研發的投入上,奈特一刻也不曾停止過。到20世紀70年代末,耐克公司已有將近100名研究人員,其中許多人有生物、實驗生物學、工程技術、工業設計學、化學和多種相關領域的學位。在雄厚的研發力量支持下,公司一年開發出140餘種不同式樣的新產品,其中不少新產品是市場上最新穎和工藝最先進的。這些式樣是根據不同腳形、體重、跑速、訓練計劃、性別和不同技術水平設計的。這些風格各異,價格不同和多種用途的產品,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運動愛好者,他們心中產生了這樣一致的觀念:耐克公司是提供品種最齊全跑鞋的製造商。

就這樣,到1979年,耐克公司通過策劃新產品上市及其強勁推銷,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3%,終於擠進了原來由阿迪達斯、彪馬和riger構建的“鐵三角”,成為銷售明星。到了1981年,其市場份額甚至達到50%,遙遙領先於阿迪達斯,而奈特本人也跑步進入了《福布斯》雜誌評選的令人垂涎的美國最富有的400人之列。

在產品營銷上,奈特第一個采取名人代言方式打響產品和公司知名度,顛覆性地修改了體育產品營銷的法則。這種前無古人的做法也給奈特帶來了影響整個大局的一個大運氣人物——喬丹。

1984年,耐克開始采取廣告代言人的策略重新樹立自己的形象。奈特與喬丹簽訂了一份5年合同,其中的條件除了正常的廣告代言費用外,還包括贈與耐克股票以及在耐克運動鞋上使用喬丹的名字等一些前所未有的禮遇。這在當時幾乎所有的人看來都是傻瓜才幹的事情,但奈特卻力排眾議堅持了這一做法。奈特的堅持原因是很明確的:喬丹身上所凝聚的那種活力、聲望、高超的競技水平和令人振奮的體育精神,已經超過耐克公司理想中的標誌。而事實也正如奈特所料一

1985年春天,數以百萬計的美國電視觀眾,看到了這樣一段廣告:一個籃球飛快地滾向球場一端,等候在那裏的一位英俊小夥子輕鬆地用穿著彩色運動鞋的腳將球鉤入場中,開始帶球移動,與此同時,傳來發動機引擎的刺耳噪聲,引擎的咆哮聲越來越響,小夥子隨之一飛衝天。廣告的最後10秒是小夥子那令人驚歎的投籃“雲中漫步”,即使從未看過籃球比賽的觀眾,也會感歎於他精湛的投籃技巧。這段廣告告訴人們的不隻是那位小夥子擁有怎樣特殊的飛行能力,同時也向人們暗示出他腳下那雙鞋對他達到這一點有著怎樣的幫助。這個廣告中那位神奇的小夥子就是著名的NBA球星邁克爾·喬丹,他腳下的那雙運動鞋就是著名的品牌“耐克”。此後,曾經默默無聞的喬丹很快進入到巨星的行列,而這也反過來給耐克、給奈特帶來了更大的好運。借助喬丹,耐克公司創造了新品牌“飛騰喬丹”(Ajr.Jordoi),生產五顏六色的籃球鞋和配套的服裝。“飛騰喬丹”首先帶給耐克公司巨大的效益——它第一年的銷售量就高達1億美元;其次,它還使耐克這一品牌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提升。

喬丹第一次穿上這種運動鞋就遭到了NBA官員的禁止,他們認為這違反了聯盟的著裝條例。奈特敏銳地感到這是一次進行公關活動的大好時機,於是發起一場廣告聲援,宣稱“飛騰喬丹”被禁是由於它“革命性的設計”。結果耐克和“飛騰喬丹”登上了無數報刊的封麵頭條,NBA遭到圍攻。這件事最後以有利於耐克的結局告終,耐克也由此踏上了世界頂級運動品牌的行列。

菲爾·奈特,1938年2月24日出生。青少年時,他就十分熱愛體育運動,並在高中校報上刊登有關體育的采訪文章。

1959年,畢業於俄勒岡大學,獲得工商行政管理學士學位。在俄勒岡大學,奈特是一名長跑運動員,還創造了一英裏跑的個人最好成績4分10秒。

1962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

1964年,和鮑爾曼各出資500美元創立耐克的前身藍絲帶公司。

1971年,藍絲帶公司銷售額超過600萬美元。當年年底,奈特以希臘勝利女神的名字將公司命名為耐克(NIKE)公司。

1972年,耐克鞋正式上市,當年銷售收入320萬美元。

1973年,奈特聘請長跑健將蒂夫·普裏方丹代言其運動鞋。

1980年,耐克擊敗阿迪達斯,成為美國體育行業的領頭羊。

1983年,奈特到中國長時間旅行,把耐克交給了老員工鮑伯·伍德爾管理。

1984年,奈特回到公司重整旗鼓,伍德爾等元老離開公司。聘請邁克爾·喬丹為代言人,更使耐克名聲大噪,僅以喬丹命名的運動鞋就為公司贏得了25億美元的利潤。

1997年,耐克成為行業巨頭,控製了美國鞋類市場的40%,奈特放手,任命長期從事產品開發的湯姆·克拉克當CEO。

1999年,奈特又回來了。

2000年,炒掉克拉克,重建經營團隊,提升有20多年經驗的馬克·帕克和查理·丹森為耐克品牌聯合CEO。從外麵廣納人才,同時強化供給鏈係統並且通過收購增加新品牌,公司麵貌煥然一新,經濟效益重新出現兩位數增長。

2001年,委托獵頭公司從外部為自己挑選接班人。

2004年5月,奈特在慈善機構工作的長子馬修因潛水事故意外去世,年僅34歲,選定接班人成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9月,奈特再次與曾會過一次麵的威廉·佩雷斯會晤,並敲定其為接班人。

2004年,66歲,辭去耐克集團主席和總裁職務,隻保留董事長職位。

2006年1月,炒掉佩雷斯,任命耐克品牌聯合總裁馬克·帕克為CEO,另一位聯合總裁查理·丹森出任耐克品牌總裁。一個最有運氣的從商運動員——李寧

1984年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的金牌之王,2008年以李寧公司董事長的身份成為中國首次舉辦奧運會的主火炬手。24年時間,從國際著名的體操王子到中國第一運動品牌的創始人、成功的商人。離開運動賽場的李寧,還在進行著難度係數遠超以往的跳越。似乎每個人對此都有一個疑問:他,是如何完成從體育明星到商界奇才的跳躍的。在談起自己這一巨大的人生轉變時,李寧的回答簡單而又出人意料——“是運氣”,他淡淡地說道,“我不過是一個最有運氣的從商運動員而已。”

1984年,被稱為是中國公司的元年,海爾、聯想、萬科等公司在這一年相繼創立。在廣東省三水市一個偏遠的縣城裏,一個名叫李經緯的酒廠廠長憑著一紙飲料配方,開發出一款橙黃色的飲料,他給它起了一個在後來響徹中國的名字——健力寶”。

1984年,新中國派出了第一支體育代表團參加了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並奇跡般地奪得了15枚金牌。李寧獨攬3金2銀1銅共計6枚獎牌,中國沸騰了。

在那屆奧運會上,健力寶作為中國奧運代表團的首選飲料,獲得了不可想象的關注。也是在那屆奧運會上,胸懷淩雲之誌的李經緯結識了當時剛剛在洛杉磯完成金牌圈地運動的李寧。因為誌同道合,相差24歲的他們很快成了忘年交。

4年之後,漢城奧運會,在關鍵的吊環比賽中,李寧意外失手摔了下來,整座體育館鴉雀無聲,爬起來的李寧微笑著搖搖頭,金牌擦肩而過,從1禺像之巔猝然跌落,這0.01秒仿佛一個被痛醒的夢境。如果沒有後麵的故事,這將是一個充滿悲情的結尾。回到北京的李寧沒有民眾的鮮花和掌聲,沒有媒體的簇擁和追捧,他甚至不敢從機場正門回到自己的國家,而隻能孤單地從一條偏僻狹長的通道中悄俏出關……而在通道的盡頭,隻有—個人_—李經緯手捧鮮花,微笑著等候他。1988年12月16日,李寧在健力寶讚助的告別晚會上宣布退役。當晚,偌大的深體育館座無虛席,人們見證了那個昔日的英雄決然地離去,人們也看到了兩個男人的眼淚,當李經緯將一副純金護手送給李寧時,台上的兩人全都淚流滿麵。

當時,李寧的想法是在深圳創辦一所體育學校,而李經緯給他的建議是,你搞體育不能光靠別人讚助,為什麼不可以自己做出一個體育企業來?

1989年4月,李寧從李經緯手中接過了廣東健力寶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的聘書。李經緯給了李寧人生大轉折的第一絲運氣,讓李寧開始踏上那條通往後來成功商人的小路。李寧並沒有白白接受這份貴人相贈,他回報給李經緯的是自己那不曾顯露過的商業才華。

憑著一種天生的直覺及多次出國比賽所培養出來的眼界,李寧很快向李經緯提議健力寶應該拍一條有衝擊力、富於體育動感的廣告,並且由他親自出演。這個建議,連同在當時屬於天文數字的60萬元廣告費,都得到了李經緯的全力支持。廣告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很快掀起了巨大效應。當年,健力寶的銷售額增加了3000萬元。

一直以來,在李寧的心中存有一個不曾說過的夢想——做一個中國自己的運動品牌。。每次在國外比賽,自己常常因為穿著外國的運動服而被誤認為是日本人、韓國人,甚至中國台灣人、中國香港人,那時我就想什麼時候我能穿著中國人自己的運動服出現在國際賽場上。”對於這一夢想的由來,李寧是這樣解釋的。

健力寶這次廣告成功,給了李寧一個發展的機會。他借此向李經緯提出想辦一家體育服裝廠,並希望由健力寶投資。李經緯不希望因健力寶自身產權不清(為體製原因,健力寶雖然由李經緯一手創辦,但在資產上依然屬於三水市政府的國有企業)給李寧將來的發展留下後遺症,便委婉地建議道:“如果能夠引入外來資金,就不要全部用健力寶的錢。”隨後,他陪著李寧一同尋找投資。1990年,一家新加坡公司同意出資。很快,由三方共同投入的中(新加坡)合資健力寶運動服裝公司掛牌成立,李寧出任總經理。經過緊張施工,不到幾個月,一幢5000平方米的廠房在三水市竣工了。屋頂上,一塊由三個字組成的巨大招牌異常醒目:李寧牌。

李寧牌的出現也是恰逢時機,李寧很快得到了他事業發展的一個大好運氣。

1990年8月,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身穿白色李寧牌運動服的李寧作為運動員代表,莊嚴地從藏族姑娘達娃央宗手裏接過了第11屆北京亞運會聖火火種。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北京亞運會是中國第一次承辦的國際大型綜合性比賽賽事,而李寧則是中國第一家讚助國際體育比賽的本土體育品牌。為了拿下亞運會火炬接力傳遞活動的承辦權,李寧付出了250萬元,而他獲得的回報則是——2億直接參與者,以及25億中外觀眾在新聞媒體對李寧牌的關注。

此後,“李寧牌”得以更加順利的成長和發展,公司的營業額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長。

兩年後,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李寧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中國奧運體育代表團穿著本土品牌的、印有鮮明logo的李寧牌運動服出現在開幕式上。那一刻李寧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他回憶道:“那一刻,我體會到了此生最大的榮譽,那種成就感超過了我以前所獲得的所有獎牌的總和。”這次精彩的亮相,讓耐克、阿迪達斯這些巨頭們意識到了李寧牌的存在——在中國體育市場這塊未開發的處女地上,這家僅有4年曆史,看起來仍然贏弱不堪的中國公司將是他們未來的對手。李寧自己也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1994年初,李寧請專業人士為公司的未來做一個詳細的可行性規劃。經過仔細分析後,專家指出健力寶公司的產權不清將對“李寧牌”今後的發展帶來致命的負麵效應。因此,他們極力鼓動李寧脫離健力寶。在李寧心中,李經緯對他有知遇及再造之恩,因此躊躇不定,他不停地問專家:“如果脫離健力寶,、別人會不會說我忘恩負義?”專家明確告訴他:作為國有企業的健力寶並不屬於李經緯而屬於三水市政府,在日後的產權分割上必然存在無法想象的阻力,作為健力寶的子公司,與其在一條前景不明的大船上航行,不如現在抽身自立門戶。

在專家的強烈建議下,李寧決定跟李經緯以及三水市政府攤牌分家。李經緯非常痛快地同意了。1994年底,李寧和他的服裝公司離開健力寶,當初集團投入的1600755己,李寧分3次用現金進行了償還,李經緯甚至沒有提出增值補償部分的要求。

1996年初,李寧將公司總部從廣東遷到了北京,並更名為李寧運動服裝公司,徹底告別了健力寶。

著名商業作家吳曉波在《大敗局》一書中對這次分家寫下了這樣的評論:“李經緯‘扶上馬、送一程’把心愛的後輩朋友帶上了一條比他自己要順暢得多的商業大道。”李寧就這樣又為自己贏得一份好運氣,事情的發展也完全如專家所料。2002年1月15日,與李經緯交惡已久的三水市政府在達成“不能賣給李經緯及其團隊”的一致原則下,將健力寶作價3.38億元賣給—位資本炒家。那一天,李經緯,像一隻被棄的老戰馬,經曆一場令他心酸又悲傷不已的簽約儀式。對於李經緯的幫助,李寧始終不曾忘懷;對於李經緯的遭遇,李寧則是深有感觸。他將這種感觸結合到了自己的人生中,他說:一個企業的成功和一個運動員奪取冠軍頗為相似,很多時候,成功的並不是經曆苦難最多的,往往是因為他有運氣,沒有遇到讓自己毀滅的災難才能一直走到現在。”2001年7月13日,當北京拿到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之後,幾乎所有人都把“李寧”與北京奧運會的合作視為水到渠成。但現實卻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美好——在北京奧運會讚助商的競爭中,阿迪達斯憑借著雄厚的財力優勢勝出了。但是這次挫敗並不意味著李寧的奧運戰略走進了死局,他在後來使出了一係列充滿了中國式智慧的組合拳。

早在2006年,李寧便與中央電視台奧運頻道簽約,為所有主持人、記者量身打造專業服裝。因此,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李寧品牌的logo通過央視奧運頻道的轉播大強度地出現在億萬觀眾麵前。這個精彩的擦邊球,不但讓李寧占足奧運的運氣,也成為奧運經濟中最為經典的案例之一。

麵對李寧人生中如此華麗的轉身,疑惑的人們不禁都想知道,他是如何完成從體育明星到商界奇才跳躍的。李寧回答:是運氣,我隻是一個最有運氣的從商運動員而已。李寧,男,壯族,1963年3月10日,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1971年,8歲,進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體操隊,開始練習體操。1971年,全國少年體操錦標賽自由體操冠軍,雙杠第四名。1977年,全國青年體操錦標賽自由體操亞軍。1980年,全國體操分區賽(成都賽區)鞍馬冠軍。選入國家體操集訓隊。全國體操錦標賽個人全能季軍,自由體操亞軍,吊環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