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子,就有人出來反對了,說是百姓知道太多不好,隻要君主聖明,能讓他們吃飽穿暖就可以了,知道太多,他們更容易造反。讚同這個理由的,有一大半的人。

胤禛自然是早早的做了準備了,張廷玉前段時間升官了,這會兒也是在朝堂上說話了,當即往前一步說道:“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往大家都說這話的意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對此微臣有另外的想法。”

康熙點頭,張廷玉才接著說道:“這句話還可以這麼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微臣認為,這樣才符合孔子所提出的仁義之意。前麵那樣理解,雖然是讓百姓們更安心種田了,但也更容易被人煽動。若是後者,就能讓百姓多思考,天地君親師裏麵,除去天地,君排第一。忠孝禮義裏麵,忠排第一,一個君王是明君還是昏君,史書上說的,都是一麵之詞,而百姓口口相傳,才是真正的流芳百世。”

張廷玉說的很明白,大家心裏也都知道,所謂的曆史,記載下來的都是勝利者一方的一麵之詞,並不可信。但若是一個君王連種地的百姓都交口稱讚,天下文人也全部尊為明君,那才是真正的明君。

這話說出來,自然是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的,大家又開始吵成一團。連滿人都沒有避免,這十來年,康熙的統治又是十分清明的,大清很是繁榮昌盛,連滿人都出了不少讀書人。

所以,這引經據典也不光是漢官的事情了,不少滿人官員也參與到其中,各個說的口沫橫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互不相讓,差點兒都打起來了。

這事情也確實不是小事,每個人說的,也都貌似是很有道理的,吵的康熙頭疼,卻也並沒有阻止。眼看著都快中午了,原本精神抖擻像是打了雞血的人,現在也開始精神萎縮了,畢竟,他們都是一大早隻吃了點心過來的,這從早上吵到中午,不渴也會餓的。

“眾位愛卿說的都很有道理。”康熙最後做出總結:“這件事情,稍後再議,羅馬教廷的事情,眾位愛卿有什麼想法,也都回去寫個折子,這件事情已經拖了幾年了,也到了該解決的時候了。”

羅馬教廷大約就是看著清朝朝廷總是不采取強硬措施,這才得寸進尺的。康熙已經決定,再也不容忍他們了,羅馬教廷的手伸得太長,再這樣下去,說不定他們都要開始幹涉大清的內政了。

大臣們一個個又渴又餓,自然是很聽從康熙的命令,一個個趕緊的下朝回家去了。

隻是誰也沒有想到,張廷玉在朝堂說的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居然以飛一般的速度傳遍了整個翰林院,甚至是傳遍了整個京城。不光是翰林院開始翻書考據了,就是京城裏隨隨便便找一個茶館,都能聽見討論這句話的出處以及聯係上下文推斷孔子本來意思的的專場。

各種爭辯,各種討論,將這句話推廣的更快。很快,這種討論就不局限在京城之內了,開始往周邊府縣擴散。而京城裏,就是剛開始上學讀書的小孩子,也能念叨幾句論語了。

這也算是,從側麵推動了文化的宣傳?按照胤禛的打算,等這些討論擴散到整個大清,那會兒康熙就能做出決定了。

胤禛很是得意的回府向李巧慧展示自己的戰果,得了和小兒子一樣的待遇——中午能多吃一個炸魚丸,吃多了會積食,然後引發腸胃毛病。

胤禛不知道的是,隨著這場討論的擴散,他的兄弟們,心裏各種滋味也跟著擴散開了。就算是胤禛沒有繼承皇位的權力,但是胤禛這會兒實在是太耀眼了,他已經站在了所有人的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