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哥說理財,簡單又好玩。前幾集小夥伴們認識了金錢君和理財君。接下去我要介紹他們的兩位好朋友:一位是金錢君的損友——通脹君;一位是理財君的益友——複利君。今天先來聊聊通脹君,撒旦的化身。
跑不過劉翔,跑得過王二小?
記得有一次給年輕白領做理財講座時,我說:“有一句關於理財的流行語叫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你一定要跑過誰啊?”台下一大群理財小白朝我眨巴著天真無邪的小眯眼,大概在想:除了劉翔,我能跑過誰,難道是放牛的王二小,把鬼子帶進了埋伏圈,然後撒腿就跑?
突然我耳邊傳來一個弱弱的聲音:“好像是什麼P……額……GDP”?
力哥瞬間石化……
我發現好多年輕人對GDP、CPI這些基本經濟學概念真叫一個傻傻分不清楚。反正在他們眼裏都是P,不是叫“及第屁”嗎?
其實GDP和CPI是對個人理財影響最大的兩個宏觀經濟指標。
GDP意思是國民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個國家過去一年內新生產出來的全部財富總和,不管是掃大街的阿姨還是在台上揮揮手的歌星,他們賺到的錢,隻要合法交稅都算在裏麵。在歐洲很多國家,連賣淫女賺的錢也算在GDP裏。他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牛不牛,國力強不強最關鍵的指標。
CPI意思是消費者價格指數,俗稱物價指數。CPI去年漲了5%,意味著去年所有商品平均漲了5%。原本賣1RMB的包子,今年得賣1.05RMB。
名正言順的打劫
說這些概念沒勁,還是給大家說段子吧。年紀比較大的朋友可能聽說過《三毛學生意》這部電影。這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根據同名上海滑稽戲在1957年改編拍攝的電影,其中有許多經典橋段,至今還經常被拿出來重新演繹。
????
電影中有個關於通脹的橋段很有意思:三毛去剃頭店學生意,正好有個客人來修胡子。老板發現肥皂用完了,就讓老板娘去買。沒過多久,隻見老板娘慌慌張張地跑回來說:“不好啦,不好啦,肥皂價格漲了兩成!”老板趕緊在價目表上原本剃頭價格的邊上加了四個小字“另加兩成”。
??
這時老板又發現開水沒了,又讓老板娘去開水房泡開水,結果老板娘又氣急敗壞地跑回來大喊:“不得了啦,開水也漲了兩成!”老板趕緊把“另加兩成”的“兩”改成“四”。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原材料成本上漲隻能轉嫁給消費者。結果客人不幹了:乖乖隆地洞,韭菜炒大蔥,老子這頭不剃了!
這個橋段非常生動地描繪了民國末年底層百姓被通脹所苦的景象。可當時物價怎麼會瘋狂到分分鍾都在漲價的節奏呢?
原來國民政府發行的貨幣叫法幣。但是抗戰一開打,東部沿海大量富庶地區淪陷,政府財源吃緊,加上打仗就是燒錢,政府也木有辦法,既不能說沒錢老子就不抗戰了,又不能明著搶老百姓的錢,就隻能通過發行超額貨幣來稀釋財富。
比如說原來社會上總共有100元,對應的商品是100個蘋果,1個蘋果就賣1元。通過收稅,政府手裏握有20元,百姓手裏有80元,所以政府擁有20個蘋果,老百姓擁有80個蘋果。
但一夜之間,政府新發行了100元紙幣,但蘋果不可能一夜間多出來100個,所以1個蘋果就要賣2元。政府突然有了120元,就名正言順擁有了60個蘋果,而老百姓還是隻有80元,所以老百姓手裏的蘋果就莫名其妙變成了40個。你看,政府隻要變個戲法,神不知鬼不覺就把老百姓手裏的40個蘋果搶走了。
所以在經濟學上有一種說法叫“通脹稅”。政府通過發行過多貨幣來操縱物價上漲,這本質上和直接搜刮民脂民膏,問老百姓征稅沒什麼兩樣,就是一種變相的沒有法律依據的打劫。
金圓券夢魘
國民政府當年這麼幹的理由是抗戰。至於這錢搜刮來後,到底多少拿去真抗戰了,多少被官員中飽私囊了,看看馮小剛的《1942》,你就懂了。
抗戰8年,法幣總共貶值了8萬多倍!
別以為故事就這麼結束了,亮點總是在最後。
我勒個去,天曉得抗戰勝利後中國又陷入了規模更大的國共內戰。用韓寒的話說,這物價突然就“像少年啦飛馳”。
單單從47年底到48年7月底,7個月裏物價就漲了55倍!
“英明神武”的蔣委員長實在Hold不住了,就在48年8月啟動了幣製改革,宣布每300萬元法幣折合1元金圓券,強迫老百姓必須把家裏的金銀外彙拿去兌換。但是隨著48年4季度到49年1季度,3大戰役上國軍全線潰敗,國民政府大勢已去,國統區經濟也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