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哥說理財,簡單又好玩。接著上回的話茬,什麼樣的理財師才稱得上能為客戶度身定做的優秀理財師呢?
優秀理財師=生活百事通
首先,你要綜合考慮客戶的家庭實際財務狀況,他的風險偏好如何,風險承受能力如何,投資水平和經驗如何,他有什麼實際理財困惑,他的理財目標有哪些?一二三四五六七,赤橙黃綠青藍紫,如何平衡這些目標的優先順序?這其實更多考驗的是理財師的投資理財經驗和他的生活經驗。
力哥反複強調,理財就是理生活。所以當客戶想買車了,你要懂看車的技巧,哪款車性價比最高,哪個銀行車貸最優惠。
客戶想買房,你要知道選房子的要領,清楚裝修裏麵的貓膩。
客戶要看電影,你要知道怎麼買電影票最省錢。
客戶要結婚了,你要了解當地婚宴價格是什麼行情,拍婚紗照找婚慶公司裏麵有什麼道道,別被坑了。
客戶要去蜜月旅行,你要知道怎麼訂機票訂酒店才最省錢,這點預算適合去馬代還是塞班還是長灘呢?
客戶要生孩子了,你要知道學區房的入學政策有沒有什麼變動,用什麼辦法循序漸進培養小孩的理財意識。
客戶要是想辭職創業,你要幫他從專業的財務角度分析辭職創業的利弊得失,創業風險幾何,投入產出比有多高。
萬一客戶七年之癢吵著鬧離婚,你還得告訴他從法律角度看,怎麼做才能既保住自己應得的財產,還能把離婚成本降到最低,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要學王菲好聚好散,別學黃奕沒完沒了。
聽明白了吧,你以為理財師就是告訴你這個股票我看漲,那個P2P收益高?錯啦!
一個優秀的理財師那真叫12580生活百事通,凡是和賺錢、攢錢、花錢相關的東西都要懂一點。
“72法則”
隨便舉幾個例子吧。考過CFP的人都知道,理財教科書上有好多所謂的理財法則。
比如72法則,就是
72/年收益=投資翻倍所需時間
。假如餘額寶每年收益4%,72/4%=18(年),那你今天在餘額寶裏放10K,18年後才會變成20K。像巴菲特每年回報28%,兩年半就能翻倍啦。這是個數學問題,沒什麼異議,教給大家以後可以自己算。但其他一些所謂的理財法則或曰理財定律就很成問題了。
“100/80-年齡法則”
意思是說人年紀越大,風險承受能力越弱,用100或80減去你的年齡,得出的數字就是你能投入高風險投資,比如股票裏的資金比例。假如你60歲,就隻能拿20%-40%的錢買股票,但如果你隻有20歲,可以拿60%-80%的錢炒股票。這話對嗎?理論上對,實際上不一定。
現在很多老頭老太,城市近郊的老宅一拆遷能分到好幾套房子,一夜間成了吃喝不愁的地主。假如他有4套房子價值1000萬,賣掉兩套去炒股票又何妨?他還有兩套房子養老無憂。但有些老人沒有攢到足夠的養老金,但人的壽命卻越來越長,如果不冒高風險努力爭取高回報,以後的退休生活隻會越來越糟糕。郭嘉又不管我死活,與其坐等通脹把自己慢慢耗死,不如主動出擊搏一把!
但一個28歲的年輕人,剛剛貸款買了房,辦婚禮還欠了一屁股債,正好老婆又意外懷孕,老媽剛確診得了肺癌要開刀,自己還有先天性心髒病,工作不能太玩命……好吧,這是雷死人不償命的韓劇催淚彈節奏嗎?這樣的人,如果他一個月就賺3K-4K,你說他能拿72%的錢去炒股票?開玩笑,絕對nozuonodie!
“負債50法則”
這也是那些銀行理財師很喜歡說的一條,意思是你的家庭負債(月供)不要超過家庭收入的一半,不然財務上會不安全。也有說法叫“三一法則”,就是房貸月供不能超過月薪三分之一,加上信用卡債務不能超過一半。理論上這話也對。實際上呢?
力哥每個月信用卡賬單都有好幾千,因為力哥日常消費能刷卡就堅決不掏現金,可你能說我是卡奴嗎?我財務上不安全嗎?再比如一對夫妻月入一共才6K,月供要是有4K,剩下2K,你讓他們一家在魔都喝西北風過日子嗎?但如果夫妻月入60K,拿出40K供一套別墅,剩下20K日常吃喝還不夠嗎?誰說債務一定不能超過收入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