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要拖拖拉拉(1 / 1)

玲玲的學習成績出類拔萃,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但是她有一個毛病:喜歡在做作業的時候拖拖拉拉。原本隻要30分鍾就可以完成的作業,玲玲有的時候可以磨蹭到晚上11點,甚至有時候還會在第二天一大早的時候起床補作業。

玲玲媽媽總是抱怨地說道:“要說這段時間以來孩子也是十分規規矩矩地坐在凳子上,有模有樣地學習,但是總是喜歡拖遝,磨磨蹭蹭。每次不到一小會兒,寫不到幾個字就開始玩會鉛筆、摳會橡皮什麼的,還會時不時地撓頭,移移小板凳,再過一會兒又找個借口去廚房拿點零食,一邊吃一邊寫作業,一個小時過去了竟然寫不到60個字,你說這樣下去,到底怎麼辦才好呢?”

相信很多父母,也都有一個像玲玲一樣的孩子。當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看起來是變得規矩和安靜了,可是卻總是給人一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人好好地在小板凳上,但是思想卻不知道神遊到什麼地方去了。晚上的確是學習了兩三個小時,可是當父母一檢查結果的時候,卻是收效甚微。

拖拉造成的壞處,每一個人都很明白——它會導致孩子的生活變得一團糟,任何事情都沒有辦法按時完成,每天都生活在恐慌當中。所以,有的人說拖拉就是一種無止境地和昨天打交道的藝術。長久的拖拉會磨掉一個人的熱情和鬥誌,給人帶去嚴重的痛苦和壓力,讓事情更加難以解決。

雖然,孩子拖拉和性格有一定關係,但主要還是因為生活習慣造成的。他們缺乏時間的觀念和做事的技巧,注意力無法集中,因此自然拖拖拉拉。想要扭轉孩子的這個壞習慣,父母就需要仔細觀察自己孩子的一些日常行為,準確地把握好孩子喜歡拖拉的原因,從而做到對症下藥。

1.不要對孩子有太多的關注和要求

首先,父母一定不要給予自己孩子過多的關注和要求。例如,孩子之所以吃飯很慢,是因為父母總是喜歡在孩子的飲食口味上加入許多自己的喜好,而且還會反複強調孩子“應該吃什麼”、“多吃一點什麼”、“快點吃下去”之類。

這樣一來,孩子的思維能力和選擇判斷能力自然大受影響,因此怎麼可能吃得快?所以,當孩子在自己一個人做事情的時候,我們就不要總是站在後麵盯著看,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聽取孩子的心聲,幫助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孩子感到,一件事能夠獨立做完時,他怎麼會願意拖拖拉拉?

2.給孩子提供判斷和選擇的機會

孩子之所以會產生依賴、無助和拖拖拉拉,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完全左右,甚至取代了孩子思考和判斷。所以,我們就應當適當放權,讓他們有機會自己發言,且還要讓他們學會自己去做一些選擇。

例如,在做遊戲、寫作業、做家務等事情上,父母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態度:我們給你提供了很多的選項,想要怎麼去做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做任何的事情都說個沒完沒了,不停地命令要求他們,甚至還會使用各種處罰手段。那麼就會導致孩子可能把“拖延做事”作為自己手中的武器去懲罰、對抗和利用父母。

3.合理滿足孩子的要求和規範孩子的行為

父母應該合理滿足孩子所提出來的一些要求,但同時還要確立合理的規範約束他們。孩子的哪些行為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孩子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當孩子了解了自己所被允許的行為界限時,他們就會覺得很安全,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行為上的自律性。

以培養孩子的準時為例,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時間限製,將守時的責任交給他們,就好像“離上學還有十分鍾了”、“隻要你準備好了就可以看動畫片直到我們吃晚飯”,等等。這樣簡短表達陳述的目的其實是要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也認為他們一定會準時。采用這種證明的預期方式,孩子才能有所了解並把握好準則,知道到底該如何去管理時間。

除此以外,父母還可以盡可能多地給孩子一些自由時間,要求他們對這段自由時間負責。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用心去設計出一套訓練孩子自製力的計劃,從而幫助他們控製好自己的惰性和欲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