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縱容當寬容,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1 / 1)

小琪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從小和爸爸相依為命。今年,她剛剛進入中學,爸爸決定放手讓她自己感受人生。小琪放學回來晚了,他對此不過問;作業是否寫完,他也從不打聽。即使孩子向他要錢買東西,他也毫不猶豫地掏出錢包。

爸爸的這個行為,讓奶奶有些看不慣了。誰知爸爸卻這樣回答:“你懂什麼?我這是尊重孩子!”看著快樂的小琪,爸爸也很滿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然而,剛過了一個學期,爸爸卻在一個下午得到了非常不好的消息:小琪學會了抽煙,並和校外人員一起敲詐本班的一個女生!

在政教處辦公室裏,爸爸著實想不通,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了這個樣子。他向政教處主任詳細說明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並委屈地說:“老師,你看我並沒有不好的影響啊,為什麼小琪會變成這個樣子?難道我的寬容教育有問題嗎?”

政教處主任歎了口氣,說:“哎,你哪裏是寬容,簡直就是縱容!孩子才多大,她沒有家長的指引,自然會走上一條歪路!”

聽完政教處主任的話,小琪的爸爸頓時傻眼了。

很多父母都如小琪的爸爸一般,將寬容與縱容混作一談。寬容,這是指孩子做了錯事以後,家長以一種寬大的胸懷接納孩子的過失,並不去計較追究,隻是及時地、技巧性地引導、提醒、啟發,使孩子的內心深處受到自責,感到悔恨,促使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而縱容卻恰恰相反,父母對孩子從來不管不問,任由孩子天馬行空、我行我素、一錯到底。孩子自由是好,但是自由過了頭,那麼飛翔的終點就非天堂,而是地獄。

想要給予孩子寬容而不是縱容,父母就應該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破壞性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如果發生了這樣的行為,父母就應該介入,使孩子把情緒通過言語發泄出來,或者通過其他象征性的渠道。告訴孩子:什麼事情允許做,什麼事情必須做,什麼事情不能做,這才是真正的寬容。

具體來說,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寬嚴相濟、鬆緊有度。

1.寬容孩子的無知

孩子年齡小,某些問題自然不可能完全理解,因此,父母應教給孩子有用的知識。例如孩子親曆社會少,沒有經驗,說些很令人生氣的話,這時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用什麼樣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合適,而不是站在一旁當“甩手掌櫃”。

2.不遷就孩子的錯誤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做錯事,這是很正常的,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犯錯,要寬容孩子的錯誤,以理解的心態去親自溝通,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引導孩子自己去改正錯誤。

郭嘉遙是個兩歲大的孩子,經常黏著媽媽。這天,媽媽把他帶到公園去玩,母子倆坐在草坪樹蔭下,兒子發現了一個小黑點在爬,連忙爬過去用手捉,原來那是一隻螞蟻。

從小到大,這是郭嘉遙第一次接觸小螞蟻,因此非常好奇。他哈哈大笑起來,然後抬起腿,準備一腳把它踩死。

眼見孩子的腳就要落下,媽媽趕緊對他說:“兒子,你看它好乖啊!螞蟻媽媽一定很疼愛它的寶寶呢!你不能踩死它,它媽媽還在等著它回家呢。”於是,郭嘉遙就趴在一旁驚喜地看那隻螞蟻寶寶爬來爬去。螞蟻遇到障礙物時,兒子用一根小草搭橋讓它爬過去。看到小螞蟻就要爬回洞穴,他也快樂地拍起手。

媽媽欣慰地笑了,因為她知道,孩子的心裏已播下同情關愛的種子。

踩死小螞蟻,這本身不是正確的行為。這要是換了其他母親,一定會鼓勵孩子去一腳踩死那隻螞蟻,以此鍛煉孩子的膽量,但這顯然不是合理的教育方式。不縱容孩子的錯誤,告訴他正確的道理,這才是稱職的父母,成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