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的習慣必須培養(1 / 2)

沃爾特·米切爾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他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成長跟蹤實驗”。當時,他選擇了一所幼兒園,並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將一些非常好吃的軟糖按每人一顆發給了這些孩子。

當把糖果發放完畢後,米切爾說道:“如果馬上吃,就隻能吃手裏這一顆;如果等20分鍾後再吃,則能吃到兩顆。在美味的奶糖麵前,任何孩子都將經受考驗。”

有一些孩子沒有見過這種糖果,根本等不及剝開就吃了。而還有一些孩子,他們決心等待20分鍾。為了使自己堅持到最後,他們或閉上眼睛不看奶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

最後,這些孩子終於堅持下來了,得到了兩顆糖果。但這個實驗還沒有結束,米切爾和他的實驗人員繼續下去,他們對接受實驗的孩子進行了追蹤調查,一直持續到孩子們高中畢業。

十幾年後,這個實驗終於得出了結論:那些在4歲時就能以堅忍的毅力獲得兩顆軟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表現出了更強的社會競爭性、較高的效率和較強的自信心,能較好地應對挫折,不會手足無措和退縮,為了追求某個目標,他們像幼年時一樣,仍能抵製“即可滿足”的誘惑。

但第一批吃掉糖果的孩子,結果卻讓人不慎樂觀:他們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

這時候,米切爾終於得出了結論:實驗結果表明,那些在軟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長的孩子,一定會取得人生更大的輝煌。而事實也的確如此,這幾個孩子,最後都成了各個領域的精英人物。

這個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有耐性,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和事業高度。想要取得成功,不僅需要有聰明的才智,還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所以,培養孩子的耐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現實卻令人不甚樂觀: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出現一種趨向——沒有耐心。比如說,隻要對自己有利就不顧是非盲目行動;念不完一本書,在家裏待不住,幹什麼事情都要讓家長幫忙;喜歡玩有刺激性的電腦遊戲,脾氣暴躁,稍一批評就張口頂撞,甚至離家出走。

表麵上看,這些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性格的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父母的教育出現了偏差。尤其是很多父母的“有求必應”,使得孩子根本不願等待,總希望成功立刻到來。

孩子已經產生了問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積極對孩子進行糾正。

1.耐心引導孩子的耐心

父母可用親切的語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做的事情上,避免分散注意力,使他堅持完成所進行的活動。例如,孩子在不停地抱怨這些磚頭什麼時候才能搬完,這時候我們不妨說:“孩子,當這些磚頭挪走後,這裏就有了一大片空地。你不是說總想練足球嗎?這不就是一片最好的足球場嗎?所以,請你不要急躁,踏實地把磚頭搬完,這樣你就能收獲一片足球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