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悲觀的心理習慣(1 / 2)

“露露吃飯了。”媽媽邊收拾碗筷邊叫在一旁發呆的露露。

露露慢吞吞地走過來問:“媽媽,我以後做什麼工作呀?”

媽媽驚奇而又高興地說:“你的理想不是當醫生嗎,那你就去醫院工作呀。”

露露心不在焉地吃著飯,猛然又問:“周日我們要出去玩,我穿什麼衣服呀?”

媽媽說:“就穿那套粉色的小裙子吧。”隻見露露嘴裏絮絮叨叨的,很是不高興。

晚上,一家人正在看電視,露露又悶悶不樂地說:“我們天天都要這樣的生活嗎?我感覺生活真的很沒意思。”然後徑直走進自己的房間。

媽媽很擔憂,於是走進她的房間一看,露露正坐在書桌前望著課本發呆。媽媽耐心地問:“露露,你怎麼了?”

隻見她用憂鬱的眼神望著媽媽說:“你說我能活到多少歲?我會不會明天就死了?”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在某一段時期,孩子的情緒會突然糟糕,變得異常悲觀。他們經不起失敗的打擊,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最終產生了抑鬱情緒。嚴重的還會有食欲缺乏、失眠、胸悶、頭昏等一係列症狀。

孩子的這種心理習慣,正是我們常說的“抑鬱”。抑鬱,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它如一張無形的網罩住本該充滿激情的心靈,讓孩子們整天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處於抑鬱情緒當中的孩子,經常生活在焦慮、煩悶的心境中,內心孤獨卻不願向家長、同學和老師傾訴;在學習上,經常精力不集中,情緒低落,反應遲鈍,以至於成績下滑。

所以,麵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萬萬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讓他擺脫這樣的習慣。而在具體的措施前,我們要先分析孩子產生抑鬱的原因。

第一,家庭原因。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與孩子抑鬱性格的產生有著極大的關係。在家庭中,父母是子女的表率,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然而有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相當極端,生活中溺愛孩子,當孩子的“老保姆”;學習上則是吹毛求疵,成了孩子的“監督官”。這種專製的家庭教育方式,常使他們的孩子在生活上不自立,在學習上怕失敗,從而在心理和性格上都受到壓抑,逐漸變得憂愁、抑鬱。

第二,自身原因。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還不夠完善,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往往是片麵的。理想和現實的衝突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挫敗感,由於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還不強,就容易變得憂慮和苦悶。尤其是對於學習,他們會對自己的期望很高,但接二連三的成績不理想,就會使他產生自我無能感,陷入自輕、自賤的抑鬱情緒,最終喪失自尊心,變得孤獨、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