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孩子必須學會的行為習慣(1 / 1)

晚上6點,爸爸到小學門口接劉輝放學。在擁擠的人群中,爸爸一眼就看到了兒子,隻是他的表情沉重,嘴裏還念念有詞。爸爸急忙問道:“兒子,你怎麼了?”

“哼,我決定不和郭峰一起玩了!我討厭死他了!”

“為什麼不理人家了?”爸爸不解地問。

“昨天我們倆說好,今天我拿漫畫書和他交換激光燈,可是他今天卻沒有帶!我問他這是怎麼回事,他吭吭哧哧地說被爸爸沒收了!我討厭這種說話不算數的人,所以決定和他斷絕往來!下午我就給他說明白了!”

聽完劉輝的話,爸爸險些笑出了聲。爸爸拉著他走到路邊說:“劉輝,你這樣可不好,人家畢竟也不是故意的。如果昨天咱們倆提出交換,比方我說晚上給你買電動槍,你要給我畫一幅畫,可是今天你的功課特別忙,所以沒有畫出來,於是我就說,‘那你以後也別吃晚飯了,因為那是我做的!’你會怎麼想?”

“那當然不行了!我這又不是故意要逗你玩,故意不畫的啊!”劉輝跺著腳說。

“就是啊。人家郭峰也不是故意的啊,可是憑什麼你和人家可以斷絕關係,我卻還要讓你吃飯?”

“這……”劉輝撓了撓頭,沒有再說話。這時,郭峰恰巧從學校走出,劉輝急忙跑上去,說:“郭峰真對不起,下午我不是那個意思……咱們還是好朋友,好嗎?”

沒過一會兒,兩個人又玩鬧了起來。爸爸看著他倆感到由衷的高興。

孩子進入小學後,每天都有大量的時間在學校,因此,他的身邊自然會圍繞著不少好朋友,他們一起玩耍,一起成長。可是有時候,孩子會因某些小問題出現摩擦,繼而導致友誼的破裂。而這些問題中,尤其以朋友的承諾未達成所占的比例最高。

一般來說,父母遇到孩子抱怨朋友不能實現諾言時,隻能敷衍了事,因為對於小孩子的事情,父母確實不該一味插手。所以有的時候,父母會看到孩子和朋友之間第二天言歸於好,但有的時候,兩人卻從此形同陌路。這時,孩子就需要父母的協助了。倘若父母依舊對此不管不問,任由孩子如此,那麼就可能導致他待人接物的能力遲遲得不到提高。

其實,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暗示孩子換位思考,從而懂得寬容的道理,這才是解決之道。

就像案例中劉輝的爸爸,就是這個方麵的“高手”。通過假設中的實例,他就是要讓孩子明白:“說出絕交的話很簡單,不用考慮其他的問題;但是如果自己成為另外一方,那麼勢必就會感到格外委屈,為這個決定傷心不已。”當劉輝體會到了這個暗示,自然就願意寬容郭峰的爽約,收回“斷絕友誼”的話。而未來一旦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他也會選擇正確的思維進行處理。

這個時候,孩子的寬容習慣不就養成了嗎?

所以說,麵對孩子因為某種原因和好朋友決裂時,父母不妨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當孩子假想自己成為對方,麵對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心裏自然會寬慰自己:這件事我實在做不到,這是情有可原的。這樣,當他在回歸現實時就會明白,剛才的話不僅傷了朋友的心,同時也是自己不成熟的表現。如此一來,他就會自然而然地學會寬容,學會體諒朋友的處境。

因此,當孩子對父母說起因為朋友失誤而導致自己無法釋懷時,父母不必和他講大道理,給他講得太深了,他有時反而會理解不透。通過簡單的情景假設,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那麼他就會很快學會尊重他人,從而寬容他人的失誤。

當然,運用“換位思考”來暗示孩子應當懂得寬容的同時,父母還要在他有了體驗之後進行引導和說教,這樣才能起到積極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平常生活中父母也要寬容孩子,否則自己做不到,那麼父母所說的一切在孩子心中也打了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