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格的習慣,要由媽媽來引導(1 / 1)

一天,媽媽接囡囡放學回家,因為姥姥剛從外地來,所以,一路上她將自行車騎得飛快。

在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對麵的紅燈亮了。這時,媽媽沒有絲毫猶豫,直接衝了過去。囡囡不解地問:“媽媽,老師上課時說過‘紅燈停、綠燈行’,為什麼咱們沒有停呀?”

媽媽說:“沒關係的,那是對汽車說的,咱們騎車和走路闖紅燈不算錯!”

媽媽的話被囡囡記在心裏。又過了幾天,班裏玩模擬遊戲,當囡囡大搖大擺地闖了紅燈被老師批評後,她就把媽媽的話告訴了老師。

老師問囡囡:“那你就是說,闖紅燈不是錯事嗎?”

囡囡趾高氣揚地說:“對!媽媽說沒有錯!”

當囡囡說完這些話時,所有的小朋友都大笑了,圍著圈叫她“小壞蛋”。囡囡無助地哭了起來,心裏說:“是媽媽告訴我走路可以闖紅燈的,媽媽是不可能騙我的!可是,為什麼小夥伴和老師都在嘲笑我?他們到底是誰對誰錯?我該聽誰的?”

自打這以後,囡囡的心理困惑更加嚴重,不僅對媽媽的話有些不敢完全相信,甚至在學校裏也不敢再像過去那樣活潑。因為,她總記得小夥伴們叫她“小壞蛋”的模樣。囡囡一遍遍地問:“到底我該怎麼做,大家才能原諒我?到底我聽誰的,才是正確的做法?”

囡囡的心理困惑,正是由於媽媽的不當言語造成的。也許在媽媽看來,闖紅燈隻是件小事,可是這給孩子帶來的,不僅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有心靈上的巨大陰影。

所以說,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作用。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不要以為隻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也許,作為父母的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錯了。但是,你想沒想過:你不在他身邊的時候他也這樣該怎麼辦。真出了事是孩子的錯,還是司機的錯?

歸根到底,這就是父母的錯。正是因為孩子的年齡比較小,所以,他總會情不自禁地模仿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一切。對他來說,父母就是他的榜樣——行為方式、體態姿勢、言語、習慣和品格等。當父母把髒東西放入垃圾箱裏,孩子也會這樣做;當父母隨處亂丟垃圾,孩子也會亂丟雜物。

在大人眼中,這些都是小事;但所有的災難,都是由一點一滴組成的。就像囡囡那樣,聽到了媽媽的那番言語,就會認為闖紅燈沒有錯,倘若有天囡囡在路上出現了意外,那麼到時候就真的後悔莫及了。

可以說,孩子就是一部複印機,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不論我們說多少,往往不如我們親自做一件事對孩子更有說服力。而縱觀歐洲,即使沒有車,也沒有人會去闖紅燈。人們好奇,曾問過一位老人何以如此,那位老人說:“我不能保證,在對麵的窗戶裏沒有孩子的眼睛。”正是這種高度的榜樣意識,使歐洲成為一個禮儀之邦。

所以,如果孩子學會了父母那套不良的習慣,等到有人指正時,他就感到了迷茫,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賴,否定父母,就等於否定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從而導致出現了囡囡那樣的狀況。

可以說,囡囡對於紅燈的迷茫隻是表象,還會有更多的細節今後逐漸暴露。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行。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而自己卻不遵守交通規則,紅燈亮時強行通過。或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事,孩子說:“媽媽,紅燈。”可你說:“沒關係,走,否則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這樣,你平時對孩子遵守交通規則的教育被你的行動全抵消了,而你對孩子交通安全的教育也就沒有任何效果了。

還有些父母要求孩子講文明禮貌,自己卻髒話不少,因而他的孩子也髒話連篇,有時說話的口氣、語調和他父母的一模一樣。有人說這是遺傳,其實這正是從他父母那裏學來的。作為父母,既要注意言教,更要注意身教,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馬克思曾經說過:“你可以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響孩子,可最好的方式還是你的行動。”因此,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孩子不能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能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