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忌不是好品德(1 / 1)

春節又到了,何新收到了爺爺奶奶的壓歲錢,高興地蹦了起來。回家的路上,何新迫不及待地拆開紅包,隨後說出了讓父母瞠目結舌的一句話:“這錢是真的還是假的?”

看到父母有些吃驚,何新說:“怎麼了?現在假錢這麼多,我可怕上當受騙!”

大年初三,媽媽又帶著何新去大姨家拜年。何新的表哥今年初三,學習非常好,因此牆上掛滿了獎狀。何新仔細地看著獎狀,好像有什麼寶藏在裏麵。媽媽看著他的這個樣子,心裏高興極了:“這孩子終於開竅了,想要向表哥學習了!”

誰知就在這個時候,何新冒出一句:“你看這些獎狀連個圖章都沒蓋,你說有沒有可能是假的?表哥去哪裏了?我要和他當麵對質!”

接下來的半年,何新還是這個樣子,仿佛對什麼都不信任。媽媽發現,隻要別人說話聲音小,他就會側耳傾聽。如果沒聽到說什麼,他會非常不高興,總是在說:“他們一定在議論我!媽媽你也一樣,我已經猜到了,你很討厭我!”

何新的這種行為,相信許多父母都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現。八九歲的孩子,仿佛都染上了猜忌的毛病,總以為別人在騙自己,得不到別人的真心。於是,他們顯得有些小心翼翼,無論與誰接觸,臉上都寫滿了不信任。

孩子的這種習慣,自然對他的成長不利。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就曾說過:“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也許有的父母會以為,孩子的這種行為隻能說明他很謹慎。然而,謹慎與猜忌是大不相同的。謹慎是指言行慎重小心,以免發生有害或不幸的事情,這是很正常的思維,也可能是符合客觀事實的。

但反觀猜忌,則主要是由孩子的幻想帶來的。孩子總以為別人會害自己,於是不免利用想象,將生活中無關緊要的事情湊在一起,把別人無意間的言行舉止,誤認為是對自己懷有敵意或迫害的心理,甚至把別人的好心好意理解為陰謀詭計。

這樣的孩子,總是抱著懷疑的心態來麵對別人,最後與他人產生了本可避免的摩擦。據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毫無根據的猜忌,多屬於偏執型的性格缺陷,隻能讓人越活越累。這樣的孩子,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喜歡,自然,他也體會不到人生的樂趣。所以,我們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1.培養孩子對別人的信任感

孩子之所以愛猜忌,是因為不信任別人造成的。這個時候,父母不妨引導他多和別人交流,讓他用寬闊的胸懷、友善的態度與別人交往。當他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真誠後,他就會意識到,原來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陰謀詭計。尤其是一些團隊活動,我們更應該鼓勵孩子去參加,諸如拔河、踢足球,等等。通過這些團隊活動,他們就會和他人進行更加親密的接觸,更加了解每一個人的思維。

2.讓孩子認識到猜忌的危害

父母要告訴孩子猜忌是不好的,這麼做隻能引起別人的反感,更增加自己的迷茫。父母可以讓他多看健康向上的書籍,端正人生態度,讓他們從故事中,認識到多疑心理的危害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

父母還可以進行“場景模擬”,即故意表現出猜忌孩子的行為。當孩子體會到這種行為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他也會主動改變之前的心態。當然,父母在場景模擬結束後,一定要對孩子進行適當說明,不要讓孩子認為這是真的,從而更加學著你的樣子,變得更加猜忌。

3.多鼓勵孩子

對於因為自卑而愛猜忌的孩子,父母應當對他多鼓勵,多說些“你是最棒的”、“媽媽以你為驕傲”的話,讓他漸漸相信自己的實力。父母還可以邀請親戚朋友一起加入,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鼓勵。當他充滿自信後,就再也不會因自卑而多疑了。同時,他還會感激父母的鼓勵,與父母建立和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