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打小報告的習慣要不得(1 / 2)

曉娜是個伶牙俐齒的小女孩,在學校裏她很喜歡向老師告狀。誰在廁所打鬧了、誰午睡的時候和小朋友講話了,這些都是曉娜告狀的內容。有時候,連老師也被她弄得哭笑不得。

一次周末,媽媽領曉娜去公園玩,在車站曉娜看到了同學小敏。小敏化了很漂亮的妝,還塗了漂亮的口紅,小敏走過來大方地跟曉娜打招呼:“曉娜,你看我漂亮嗎?我媽媽給我化的妝。”曉娜態度顯得很平靜地回答:“老師說小朋友是不能化妝的。”

到了周一,曉娜一到學校就去找老師。“老師,我昨天看見小敏化妝了,還塗紅嘴唇了呢?老師您不是說過小朋友是不能化妝的嗎?小敏沒聽老師話。”

老師隻好無奈地說:“曉娜說得對,小朋友不能化妝,一會兒老師去批評小敏。”曉娜這才罷休。

這個曉娜,成了小朋友眼中的“告狀王”,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歡跟她玩,離她越來越遠了。

不少孩子在進入校園後,都變得和曉娜一樣,特別喜歡告狀。

“老師,我被他打了。”

“媽媽,他拿了我的東西不還。”

每每當孩子拿各種小事情來找自己告狀,不少父母和老師都會感到頭疼。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都會感到不知所措:對他很關心,怕孩子養成動不動就告狀的習慣;不去理會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問題,受了欺負。

那麼,為什麼孩子這麼愛告狀,是不是應該製止他們的這種行為呢?

其實,對於孩子的“愛告狀”,父母在合理注意的同時,大可不必因此憂心忡忡。心理學家認為,“愛告狀”在幼年比較明顯,這是心理發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以致消失。

當然,還有些孩子並非那麼簡單。他們總是先看到別人的缺點,而對自己的缺點,即使與別人的一樣也不容易發現。所以,孩子喜歡告別人的狀,目的是為了顯示別人不好而自己好。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就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否則,這種習慣很可能導致孩子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錯誤,不僅難以從別人身上發現優點,也使他不能對自己身上的缺點予以足夠的重視。甚至這還會是忌妒的表現形式之一。這對於孩子的未來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讓孩子擺脫“總打小報告”的習慣?

1.分辨孩子告狀的目的

對於孩子的告狀,父母需要進行分辨。有時,孩子告狀是為了表現自我,吸引大人的注意,討得大人的歡心。如有的孩子告狀說“他上學帶零食,我沒帶”、“他睡覺說話,我沒說”,等等。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采取妥善的方式,在肯定孩子良好表現的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孩子為了表現自我而產生不良心理,進而養成亂告狀、說謊的習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