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的丁丁坐在小推車上麵,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找到了一根頭發絲。他很快就對這根頭發絲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開心地用小手捏著頭發絲,然後再把頭發絲捏起來放到嘴巴裏舔一下拿出來,再將它放到小推車麵前的擋板上拍打好幾下……就這樣,丁丁不斷地重複著這些動作,一副樂在其中的樣子。
在一邊擦拭桌子的丁丁媽媽忽然一回頭,看到了這一幕。媽媽覺得很髒,於是就把頭發拿走扔了。誰知這一下可闖了大禍:丁丁立刻號啕大哭了起來!他邊哭邊說:“媽媽真壞,那是我的試驗品!我正在觀察它為什麼那麼堅韌!”
媽媽愣住了。她感到很困惑:一根小小的頭發絲,孩子為什麼會如此地喜歡和在意呢?
其實,隻要我們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類似丁丁這樣的行為經常都會在很多的孩子身上發生。實際上,這正是孩子觀察習慣的開始。
孩子開始觀察,說明他願意去探索這個世界。所以,像丁丁媽媽那樣不分青紅皂白地阻止孩子顯然是不對的。在孩子看來,物體的任何一個方麵都是非常神奇的,因此,他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為什麼,當他的手中在抓到一個玩具時,常常會兩隻手不斷地翻來覆去地看。
孩子通過從不同的側麵去觀察他的玩具,以及周圍的其他物體,開始逐漸地整合出了他所看到的每個物體所具有的特性。在經過這樣一段時間的觀察過後,孩子能夠學會不管站在什麼樣的一個角度,都能夠一眼看出,他眼前的這個物體到底是什麼。
所以說,這個階段,正是孩子思維和行為習慣大噴發時期。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阻撓他?
1.尊重孩子觀察的心理需求
實際上,像小石子、小樹枝、小線頭和碎紙片這一類的小東西都是天然的物品,不會給孩子的健康帶來特別的傷害。相反,尋找這一類的小東西,反而是鍛煉孩子觀察力的一種重要方式。
例如,當孩子的手裏握著一個小石子的時候,他就可以觀察到這個小石子不同側麵的各種形狀,像石子的顏色、質地和粗糙度等,它會在不同的光線背景下反光,它掉落在地上的時候滾動的情形,它握在手上的重量,等等。這些特性,隻有通過這樣的觀察才能獲得。
所以說,與其禁止孩子去接觸這些東西,還不如幫孩子洗幹淨雙手,並尊重他發現收集這些東西的嗜好,滿足他的這種需求,這對他觀察習慣的保持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2.引導孩子更加細致地觀察
在生活當中,可以觀察的機會比比皆是。除了尊重孩子那些特殊的觀察需求以外,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更為細致地去觀察一些事物。
例如,孩子喜歡撿小石子,父母就可以跟隨著孩子的這種興趣,在外出的時候和他一起去撿小石子:“耶!寶貝,快來看看,我撿到一個圓溜溜的小石子呢!你可以找到一個比我這個還要圓的石子嗎?”
當媽媽和孩子雙眼對視的時候,可以說:“哈哈,我看到你的眼睛裏麵有媽媽哦!你從媽媽的眼睛裏麵看到什麼了嗎?你可以再轉動一下身體,這樣眼睛裏麵的投影也會跟著改變!”就這樣,這個觀察的活動就可以無限地拓展開了。
3.在變化當中創造觀察的機會
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看到有變化的事物更令他興奮了。即便是一根小線頭或者頭發絲,都可以在他們雙手中下變出無數的形狀和花樣。好比孩子在玩線頭或者頭發絲的遊戲一樣,兩個或者多個事物組合起來,給某一個事物施加一個作用力,變換一下角度,換一種氣候條件,在運動的過程當中再觀察……許許多多的可能就會造就出更多觀察的機會。
因此,當孩子的手裏捏著一根小線頭的時候,就難怪他會對這種極為普通的小東西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了。
如果家長們可以這樣去引導孩子觀察,那麼孩子的觀察能力會越來越高。並且,他還會將他的觀察習慣永久地保持下去,將來上學後,也不用父母再總是說著諸如“你要細心一點,要認認真真地去觀察了”之類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