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思考,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1 / 2)

今年已經5歲的小雨眼前正擺著十幾塊正方體,每個正方體的六個麵上麵都畫著不同的圖案。小雨不停地擺弄這方塊,想要擺出上午老師展示的圖案來,可是總是會出錯。坐在一旁的爸爸悄悄地挪到了小雨的麵前:“你這塊擺錯了,應該這樣調過來。”爸爸一邊說著,一邊就伸出手,想要幫小雨擺正確。

可小雨好像不領情,一下子推開了爸爸的手,然後繼續低著頭研究手裏的方塊。兩分鍾以後,當爸爸再次靠近小雨的時候,小雨就又一次地拒絕了爸爸的幫助。

小雨參加的,是一項專門鍛煉幼兒圖形記憶能力的訓練。在這個遊戲過程當中,很多父母都不理解孩子參與到這個活動的真正目的,就好像小雨的爸爸,其實是屬於幫倒忙,潛意識裏是想代替孩子成長。從小雨拒絕爸爸的幫助可以看出,很多孩子都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意願,隻是父母的一些行為在無意識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

和小雨的爸爸不同,楠楠的父母是通過日常的穿衣行為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楠楠3歲的時候,媽媽給她穿衣服都隻會穿上一半,而剩下的一半就會讓她自己去完成。穿褲子也是一樣,媽媽也會隻給她穿到膝蓋,然後再讓她自己拉上去,或者就隻幫她穿一條褲腿,讓她自己穿另一條褲腿。

等到楠楠4歲的時候,爸爸和楠楠說:“希望你可以完全自己穿!”剛開始的時候,楠楠給自己搭配的衣服都是又難看又怪異,通常這個時候,爸爸媽媽隻會在一旁給予意見,但最終還是會讓楠楠自己去選擇。遇到天冷下雨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在一旁提醒楠楠。漸漸地,楠楠就學會了關注天氣預報來替自己選擇衣服。

現在的很多孩子,都缺乏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像小雨的爸爸那樣,什麼都想替孩子做。過多的幫助,使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喪失,最終導致他們形成了一種依賴的心理:反正爸爸媽媽會幫我做好。長此以往,孩子也就懶得去思考問題了。

家長們不妨回想一下,你家的孩子是否也經常會說這樣的話:

“爸爸,這道題我不知道怎麼做,你來幫我做一下吧。”

“是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你說是什麼那就是什麼吧。”

“我做的這個剪紙怎麼樣?我看同桌做得很好看,我跟著後麵學的。”

再仔細回想一下,當孩子在說出類似的這些話的時候,你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呢?是很快跑過去幫忙,還是表揚孩子“抄襲”他人的作品很棒?抑或讓他自己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回憶結束後,我們就要做出改變。我們不要什麼事情都去替孩子大包大攬,有些事情,必須要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而對於一些孩子的新思維,我們也別急著否定,而是應當以理解為主。

1.允許孩子標新立異

如果孩子有了新奇的想法,父母千萬不要急於去否定孩子的標新立異,因為標新立異是培養孩子思維能力的重要表現。

有這麼一個推理故事是這樣描述的:江上有一座東西橫跨江麵的大橋,人們在通過的時候需要5分鍾。大橋的中間是一個亭子,裏麵有一位看守者,他每隔3分鍾的時候就會出來一次,隻要看到有人通過,他就會讓人回去,不準他通過。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就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他從東往西過橋,在走了兩分半鍾的時候就轉過臉來往東走,當看守者出來的時候,他就可以掉過頭來過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