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幾個朋友聚會,大家在一起聊到了拙作《鋤奸殺寇》,個人覺得很有意思,在此錄下,以饗書友。
朋友甲:你寫本書的初衷,大概是想拍成電視劇吧?不過我提醒你,要想拍電視的話,最好不要寫國軍抗戰,把國軍寫得太英勇,那八路軍、新四軍怎麼辦?把國軍寫的太窩囊,那正麵戰場的幾場勝仗從何而來,而且也影響統戰工作,不利於海峽兩岸共同保釣、保南海。所以,不管你寫得怎麼樣,要想拍電視恐怕沒人敢投資。
作者:初衷正如朋友所言,不過後來有所改變,看到有諸多網友追捧,已經十分滿足,一心當成網絡來寫,努力不讓網友失望。至於在描寫的尺度把握上,我堅持的原則是戰場戰役力求真實,比如參戰部隊、戰役時間和傷亡情況,基本上與曆史一致,但著筆點不同,所以氣氛的渲染與同類作品有較大的不同。諜戰情節方麵力求合情合理,但為了迎合大眾口味,難免誇張和充滿離奇,但基本上不會牽強附會。至於感情方麵,盡量拋棄人物的政治背景,從人性的高度詮釋七情六欲,個人覺得還比較理性。
朋友乙:為什麼不寫穿越呢?穿越自由施展的空間大,也有足夠的回旋餘地,象這樣的曆史最難寫,過於真實便索然無味,略加誇張就會被網友戲稱“神作”,看得出你在《鋤奸殺寇》中努力兼顧了兩者,但還是沒有跳出“媚俗”的框框,這也是網絡曆史的硬傷。
作者:媚俗沒什麼不好,我就是俗人一個,隻不過喜歡附庸風雅而已。至於穿不穿越,純屬個人喜好。年輕的時候也比較喜歡科幻,覺得未知的世界和領域異常神奇,後來也看過國外的幾部穿越電影,比如《時光隧道》等,不過都覺得那屬於娛樂類作品,如果用穿越的手法寫抗戰題材作品,總覺得太過意淫了。等退休後,說不定也會寫些科幻作品。不管怎麼說,還是非常感謝網絡平台的應運而生,如果還停留在紙質傳媒時代的話,我們這些俗人大概就沒有什麼機會登台表現,洛陽紙貴呀!
朋友丙:細膩的情感描寫一直是你的強項,聽說你在網上寫,第一感覺應該是言情類,沒想到居然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諜戰,不過看了作品的前半段後,覺得還是一部言情,隻不過是借用抗戰那段曆史,承載了你的言情情節,應該說《鋤奸殺寇》既是一部寫給男人看的言情,也是一部寫給女人看的諜戰,人物和對話都很豐滿,隻是沒有你過去寫詩歌時期的那種精雕細琢、惜墨如金的感覺。
作者:我們這波曾經的文學青年,都是讀著《毛澤東詩詞》和《普希金詩選》長大的,又在舒婷《致橡樹》中迷失方麵,曾經的自命不凡隨著歲月的風雕雨蝕已經逐漸頹廢,所以毫不猶豫地投身媚俗的行列,去尋找大碗喝酒和大塊吃肉的酣暢淋漓。
朋友丙:另外一點,我覺得本書色誘篇幅過大,給人感覺好像諜戰即是“色”戰,再有就是日本人的性關係過於複雜,是不是有悖於曆史?
作者:從曆史上來看,進入明治中期後,日本政府為發展經濟增加原始積累,以妓女業成為振興國家的經濟,已經成為一項基本國策,於是,一批又一批被稱為“黃色娘子軍”的日本婦女,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和親人,來到了海外,據1911年統計顯示,日本到海外賣淫的婦女數量超過了2萬人。明治時的中國上海,日本人在此定居的人數大約是700人左右,基本上都是以開娼妓館為生。1903年在中國旅順的日本妓女一共有201人,到日俄戰爭結束之後,迅速增加到了1403人,占到當時日本人在旅順的總數的一半還多。而當時在中國東北各地的5000多個日本人中,有70%都是妓女。這是史實,不是醜化。在利用妓女完成國家原始積累的同時,她們還充當著日本各情報機構的情報員,除了腐化色誘各國官員外,日本的黑社會組織還利用她們控製本國的僑民僑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侵華戰爭中,日寇每次情報的獲取和顛覆活動成功的背後,幾乎都有形形色色日本女人的影子。至於說到性關係的複雜,日本是個島國,而且連年發動戰爭,在男少女多的國情下,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