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瓦倫找到那位姑娘,告訴她湯姆林斯的想法,她很快就改正了。據瓦倫說,後來,她進步得很快。
起初,那位姑娘並不了解這一切,她隻是想盡量去表現自己,就像迪斯雷裏第一次演說一樣,她想表現“自我”,卻犧牲了他人的“自我”。
許多老板在對待下屬時也會犯這樣的錯誤,很多前程光明的青年在自己前程麵前也會如此,結果總是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一位年輕人就是因為用這種態度對待他的經理而被迫辭職的。著名的心理專家米切爾博士曾針對這個故事說:“有好幾次遇到緊急事情時,這個年輕人總是非常粗魯地指責自己的主管,他從未感覺自己如此指責他人有何不妥——人們習慣這樣。”
原來,有一種感覺一直隱藏在我們的意識深處,那就是,我們總以為自己在某些方麵比其他人更聰明、充實。可一個真正的大人物所追求的是一個更偉大、更永恒的擁有權力的感覺。他會讓其他人大步向前,自己卻躲在後麵拉繩子,他甚至會盡量維持那些最卑微的人的虛榮心。
泰勒是一個偉大的管理大師。他就懂得如何巧妙地抑製住他的“自我”,即使是與下級講話,他也不一口一個“我”字。
因此,我們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那些有領導才能的人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他們不讓別人在自己麵前有自卑感,這是他們人際交往藝術的第一步。
桑德柏格在談到林肯和道格拉斯之間那場著名的辯論時這樣寫道:“林肯說自己一無所知,當時,他講了許多令人驚歎的妙語,可他自己絕對沒想過要讓他人頌揚他的機智。”
費城著名的工藝家卡朋特在筵席間的演講特別精彩,在這種場合,他發現了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
有一次,他說:“你在眾人麵前口若懸河地說話,如果你以為自己智慧超群,有著別人無法相比的聰明,並且十分自滿於自己的表現,那麼人們是不會對你的演講有多大興趣的……
“那些連這一基本常識都不懂的演說家總是絞盡腦汁地想弄點新穎材料,自以為這樣做就能為演講錦上添花,事實上,他們並不能取悅聽眾,隻是滿足了自己而已。”
因此,越是平庸之人便越想讓他人知道他是絕頂聰明的,與他相比,其他人就像傻瓜一樣。可真正的大人物根本不會這麼做,他不會讓群眾有一種仰視他的感覺。大人物的巧妙之處就在於:他能讓聽眾覺得他們自己十分聰明。
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海約翰在與人談話時,便運用這種策略。畢修伯曾這樣寫道:“海約翰有著非凡的談吐,好像他是從聽眾那裏獲得靈感,而他自己其實很是平凡的。在這方麵,他和法國具有談話天才美稱的雷加米爾夫人很相似,她總能讓那些與她談話的人感覺自己很優秀。”
你必須要小心地維護那些你想與之保持友誼的人的自尊心。在他們麵前,你不能認為自己超凡脫俗,比其他人更重要。你須謹記,隻要你有一絲自大的心理,無論你是否在言行之中表現出來,它都能時刻通過你的內心而影響你的行為。
讓他人站在聚光燈下
有一次,著名的帕特南出版公司經理喬治帕特南公開抄襲他人將演說的演講辭,然後又調換演講的順序,以達到一種特殊目的。░思░兔░網░
帕特南原本應該做壓軸演說,可他仔細考慮又與主持人商量後,便決定讓著名牧師亨利凡戴客博士享受這種榮譽。那麼,帕特南為何要這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