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雖是一時,養兵卻需千日。從大學入校的第一天開始,莘莘學子就已經走上了求職的征途。朱光潛寫給青年的第十二封信是《慢慢走,欣賞啊!》。阿爾卑斯山奇峰峭壁、風景壯麗,可是很多人在遊覽時都是驅車前行,風馳電掣,兩邊的風景一轉眼就過去了。所以,路邊就豎有一個牌子,寫著“慢慢走,欣賞啊!”,意在提醒遊客要慢慢欣賞美景,不要走馬觀花。可是,求職之路並不在阿爾卑斯山。如果說求職是一場戰爭,衝鋒的號角在大一就已吹響。對於那些聽到了號角聲的大學生來說,求職路上,無心看風景。
我在這本書中所要說的卻遠遠不隻是勸大學生抓緊趕路,別迷戀身邊的風景,別把大學四年都用來在酒桌上觥籌交錯,在網吧裏流連忘返,在草坪上花前月下。比止步不前更可怕的是南轅北轍。如果大學四年都在馬不停蹄地趕路,放棄了周末的休息,放棄了美好的愛情,卻沒有把勁使對地方,所有的努力都成了無用功,沒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競爭力,忙忙碌碌幾年,碌碌無為收場,那又是多麼可惜的事情!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當一個人選擇周扒皮做老板,不管他多麼努力地工作,恐怕也賺不到幾個錢;當一個人選擇西門慶做老公,不管她多麼努力地相夫教子,也無法保證沒有第三者插足。同樣的,當一個大學生選擇走一條不適合自己的路,整天都把精力用來參加一些沒用的協會、看一些沒用的書,不管他大學四年多麼刻苦,畢業時到了人才市場上照樣沒有競爭力可言。所以,選擇應該是努力的前提,而不是盲目地努力之後再考慮如何選擇。“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如果沒有做好職業規劃,沒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選擇,又談何求職與就業?
也正因為如此,有一些問題看上去跟求職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在這本書中談論求職的時候卻無法繞過。比如說考研,很多人覺得考研與求職是兩個並列的話題,事實上考研不過是求職的一部分。什麼人應該考研,什麼人不應該考研,考研的話又應該報考什麼專業,歸根結底都取決於求職。所以,希望看過《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讀者能夠原諒我在這本書中一些必要的重複。
有很多讀者一直在期待著我的新書,等到這本書出版的時候,他們卻早已畢業離校了。我必須為這本書的遲到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歉意。至於遲到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能夠從工作中抽出來寫書的時間實在太少,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我的固執。這幾年來,先後有過不少出版商與我聯係,提出為我出版新書,由他們組織人員編寫,署我的名。盡管他們說這是圖書行業公開的秘密,而且允諾給我不少的經濟利益,我都不假思索地拒絕了。我必須對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負責,因為我必須對我的每一個讀者負責。薩特說:“我習慣於一個人寫作、一個人讀書,至今仍然認為真正的智力勞動必須單獨進行。真正的勞動、同時涉及寫作與哲學性反省的勞動,是不能由兩三個人一起幹的。”雅斯貝爾斯甚至說:“人隻有作為個體時,才能成為哲學家。”我所做的事情遠沒有他們那麼偉大,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將他們的固執當成我自己的固執。
最後,要感謝長江文藝出版社的姚梅老師在我撰稿的這幾年中給了我最大限度的寬容與支持。同時,也希望大家繼續關注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qinbiaoxi),如果有什麼疑惑,可以通過這個平台與我交流。如果希望得到更係統、更深入、更有針對性的指導,也可以憑購買正版書獲贈的充值卡加入我們的“去木取貝計劃”(http://www.qumqub.com)。通過這個計劃,我和一群誌同道合的人希望憑借我們在各行各業中積累的經驗為後來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用梁啟超的話來說,那就是“未能成佛,便先度人”。
溫家寶總理說:“無論是農民工就業,還是大學生就業,以及城鎮零就業家庭就業,都時刻擺在我心裏。因為我認為就業不僅關係一個人的生計,而且關係一個人的尊嚴。”好了,現在就讓我們通過這本書開始一場關於生計與尊嚴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