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古代版的“一國兩製”(1 / 2)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長遠來看,烏舍國征服了夏依以後,極有可能跟大燕之間是有一場大仗要打的,但是那時形勢多變,那一仗會在什麼時候發生,誰也說不準,說不定中間又出了什麼事,這仗又不打了呢?

對大燕當前沒有明顯好處和利益的事,光憑一封求救的國書,大燕憑什麼要花這工夫?

辛螺也跟大家仔細討論過了這事,最終才寫下了第二封國書,如果大燕朝中議事不決,就讓陸遠請托易長安帶他麵聖,將第二封國書遞上去,夏依土司府願意向大燕稱臣!

其實易長安和辛螺都清楚,在燕朝之後,統治者逐漸改變了以往“貴中原、賤夷狄”的民族偏見,很快就出現了一種“以夷製夷”的羈縻府州製度。

羈縻府州被納入國家統一行政設置之中,中央王朝加授各族首領擔任羈縻州的土官,並且世襲其職,讓他們繼續統轄本族人民,但這些土官都必須得到中央王朝的認可和任命。

羈縻府州無須向中央王朝繳納賦稅,隻須定期三年或五年一貢,中央王朝可以派遣流官到羈縻府州輔助管理。羈縻府州也有自己的衛兵,如有大戰,同時還要聽從中央王朝的調遣。

這種管理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同時加強了中央王朝對羈縻府州地區的領導和扶持,密切聯係,宣揚教化,加快同化——

實際上,這就是古代版的“一國兩製”!辛螺在第二封國書裏,向燕皇提出的正是這種方案。

一旦品嚐到了權力的滋味後,還能夠自削王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易長安當時才有些慨歎,說辛螺這一份魄力讓她心服……

辛螺說的那句“此一時,彼一時”,說到底還是因為她心係的是夏依百姓的平安啊!

陳延陵緩緩坐了下來,仔細消化了易長安的那一番話,沉沉吐了一口氣:“皇上他……答應了?”

易長安點了點頭:“答應了。”

不僅是因為每一位帝王心中都有一幅宏圖,想把自己治下的版圖擴大,四海宣揚大燕國威,更是因為陸遠在禦書房的那一番陳情:

“夏依貧瘠,在海外尚且傳出遍地黃金的名聲,烏舍虎狼之心,一旦發現大燕富庶,又怎麼可能不仗著堅兵利炮向大燕下手?

大燕如果坐看夏依被烏舍取而代之,如同坐任友鄰被凶匪強占一般,匪人在側,不過一牆之隔,大燕豈能再得安寧?屆時必會勞心勞力而更甚!

且夏依山高林密,道路崎嶇,這種地勢並不利於火炮大規模開戰,大燕如果出兵襄助,我夏依可以占地勢之利,遊擊殲敵。

而反過來,大燕要是現在對夏依不管不顧,一旦烏舍攻陷了夏依,大燕多是平原地區,烏舍進可運送火炮大麵積殺傷,退可以據夏依的山形據守。

而且我們夏依的蓮花港和大燕的鈞城港通航日久,難免就不會有一些貪生怕死之人拿了這航線給烏舍告密,要是發現傳說是滿地黃金的地方並不是夏依而是大燕——

燕皇陛下,您覺得烏舍艦隊的統帥會如何抉擇呢?”

陸遠的這一番話有理有據,再加上還有辛螺寫的那封自削王號、俯首稱臣的國書當了台階墊著,燕恒召了幾名閣老議了不到半個時辰,就把事情定下來了: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