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與秦軍的戰爭拖了三年,秦軍的糧草供應日見困難,卻仍然拿不下趙國一寸土地,秦國軍士們心裏都非常焦急,並且由於長時間地背井離鄉,都歸心似箭。將領們害怕再這樣下去,軍心將散,銳氣將盡,那時候,恐怕要攻下趙國隻能是做夢了,這三年的時間和心血算是白白浪費了,於是主將就召集眾將和謀士商議。
一謀士對秦軍主將說道:“我聽說,大將趙奢有個兒子叫趙括,此人自幼熟讀兵法,隻可惜從未曆經戰場,隻懂得紙上談兵,沒什麼才能。如果,我們派人到趙國境內散播謠言,使趙國撤掉大將廉頗,換成趙括,那我們就勝券在握了。”
於是,秦軍主將便派遣間諜潛入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奢之子趙括擔任大將。”
謠言傳入宮廷,趙孝成王正為戰事毫無進展而愁眉不展,便準備起用趙括。藺相如在病中聽說,連忙勸諫趙王切勿委趙括以重任,甚至趙括母親也上書趙王,告訴他趙括隻會空談,難勝重任。但趙王固執不聽,果然撤回廉頗,任命趙括做了大將。
趙括一到前線,立刻擺出一副整軍經武的架勢,改變了戰略,撤換了不少將官,一時間弄得軍心惶惶,人心渙散。秦將白起探明這些情況,深夜派出一支奇兵偷襲趙營,隨後佯裝敗走,趁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趙括不知秦兵敗退有詐,揮師追趕,隻聽一聲鑼鼓,斜刺裏殺出一彪秦軍,把趙軍攔腰切成兩半。就這樣,趙軍被圍困四十多天,樹皮草根都吃光了,軍心大亂。
趙括眼看熬下去也是活活餓死,便率軍突圍。但見旌旗蔽野,秦軍四麵掩殺過來,趙括被亂箭射死,四十萬兵將全軍覆沒。接著,秦軍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後因魏國信陵君率軍相救,趙國才沒有亡國。
大謀略:單純地追求熟悉理論知識卻不加以實踐,是不能成功的,甚至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當權者越在緊要關頭,越該冷靜思考,才不會因政策失誤一失足成幹古恨。
孫臏圍魏救趙計
公元前三五三年,魏國大元帥龐涓率數十萬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陷入了戰火之中,國王升朝向文武百官問計,有位大臣向國王獻計:不如由主公寫一封求救信,再備上金銀,然後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國王想了想,也隻能這樣了,於是急忙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國國王接到信和財物後就派大將軍田忌和軍師孫臏率軍趕去趙國解圍,田忌隨即點兵準備來日向趙國進軍,軍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鬥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而出,國內一定隻剩下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險要,擊其虛處。敵人必然放開趙國,回兵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
田忌立刻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果然,魏軍得悉大梁被圍,慌忙回師。人馬行到桂陵地麵,齊軍蜂擁殺出,將魏軍打得丟盔棄甲,橫屍遍野。
大謀略: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相互聯係、相互製約和相互影響。如能抓住這種聯係的主要結節點,便可牽一發而動全身。轉劣勢為優勢,轉被動為主動,達到克敵製勝的效果。
孫臏減灶誘敵人
齊、魏桂陵大戰之後十三年,魏國與趙國聯合起來攻打韓國,韓國情勢危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率軍前往,直接向魏國的都城大梁進攻。魏將龐涓得知了這個消息後,馬上率領軍隊撤離韓國,回去救都城,但是等龐涓趕到時,齊軍已通過大梁繼續向西進發了。
孫臏對田忌說:“韓、趙、魏的兵士英勇善戰,一向瞧不起齊國,齊國士兵膽子小是出了名的。善於打仗的人應該因勢利導。兵書上說,百裏之遠而企圖獲利的損失上將,五十裏遠而企圖獲利的軍隊隻有一半能夠趕到。”於是讓齊國軍隊一進入魏地先安十萬口鍋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口,第三天又減為三萬口。
龐涓行軍之日,見到這種情形後非常高興,說:“我知道齊軍本來膽怯,進入我國土地才三天,士兵中就有一半以上的人逃走了。”於是就丟下步兵,隻帶少量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對魏軍的行程有了一個初步的計算,他估計這天晚上魏軍應該到達馬陵。馬陵道路狹窄,而且四周有很多險要關口,可以設下伏兵。於是他就命人在大樹上砍出一塊空白,上麵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他又派齊軍中擅長射箭的士兵,帶著弓箭埋伏在險要關口的兩旁,約定“黑夜中看見火把舉起就一齊放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