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第三耳聽反語
人們的語言表達有著約定俗成的習慣性規則。在特定的情況下,人們也出於表達的需要打破習慣的約束,反其道而行之,便形成了反語。反語是一種極端的拐彎抹角,徹底的迂回表達。對此,女性朋友要多長一隻耳朵,聽明白反語的真意。
1.常見反語
1.正話反說:直接表達禁止和壓製時,以反話表達正麵的意思。
2.以謬歸謬:麵對荒謬不硬加駁斥,而是謬上加謬,使其荒唐之處極端放大而達到歸謬目的。
3.“錯”用貶義:把一係列貌似貶義的詞語“錯”用,實則通過交換感情色彩表達一種更強烈的愛憎喜怒。當正麵語言難以表述強烈情緒時,反語表述效果更好。
在人際交往中,反語是很常見的。女性朋友應宜有第三耳意識,捕捉弦外之音,尤其是聽懂反話,才能免於被動。
2.常見反語的用法
1.正話反說
有些話絕對不允許你說出來,因此必須從其反麵說起。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變成謬誤,反麵的話稍加引申,就能走到反麵的反麵。
楚莊王的一匹愛馬死了,非常傷心,下令行大夫禮節厚葬。文臣武將紛紛勸阻也無濟於事。最後楚莊王還下決心說:“誰敢再勸阻,定斬不饒。”
很明顯,不論怎樣改頭換麵,隻要一說“不”,必是自取其辱。
優孟知道了,直入宮門,仰天大哭,倒把莊王弄得異常納悶,迫不及待地問是怎麼回事。優孟說:“那馬是大王最喜歡的,卻要以大夫的禮節安葬它,太寒酸了,請用君王的禮節吧!”莊王越發想知道理由了,優孟繼續說:“請以美玉雕成棺……讓各國使節共同舉哀,以最高的禮儀祭祀它。讓各國諸侯聽到後,都知道大王以人為賤而以馬為貴啊。”至此莊王恍然大悟,趕緊請教優孟如何彌補自己的過失。終於將馬付於庖廚,烹而食之。
以優孟地位之微,如果直陳利弊,凜然赴義,固然令人肅然起敬。然而他正話反說,力挽狂瀾,所作所言豈更不令人擊節嗎?
反語是語言藝術中的迂回術,是更為極端的迂回術。正話反說便是以徹底的委婉,欲擒敵縱,取得合適的發話角度,達到比直言陳說更為有效的說服效果。
齊國有一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大怒,命人將這個膽大包天的人綁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來肢解這個人。為了防止別人勸阻,他甚至下令:“有敢於勸諫者,也定斬不誤。”文武百官見國王發了這麼大的火,誰還敢上前自討殺頭之冤。晏子見武士們要對那人殺頭肢解,急忙上前說:“讓我先試第一刀。”眾人都覺得十分奇怪:晏相國平時是從不親手殺的,今天怎麼啦?隻見晏子左手抓著那個人的頭,右手磨著刀,突然仰麵向坐在一旁的齊景公問道:“古代賢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從哪裏開始下刀嗎?”齊景公趕忙離開坐席,一邊搖手一邊說:“別動手,別動手”把這人放了吧,過錯在寡人。”那個人早已嚇得半死,等他從驚悸中恢複過來,真不敢相信頭還在自己肩上,連忙向晏子磕了三個響頭,死裏逃生般地走了。
晏子在齊景公身邊,經常通過這種正話反說的方法,迫使齊景公改變一些荒謬的決定。例如:
有一個馬夫有一次殺掉了齊景公曾經騎過的老馬,原來是那匹馬生了病,久治不愈,馬夫害怕它也把疾病傳染給馬群,就把這匹馬給宰殺了。齊景公知道後,心疼死了,就斥責那個馬夫,一氣之下竟親自操戈要殺死這個馬夫。馬夫沒想到國君為了一匹老病馬竟會殺了自己,嚇得早已麵如土色。晏子在一旁看見了,就急忙抓住齊景公手中的戈,對景公說:“你這樣急著殺死他,使他連自己的罪過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請求為你曆數他的罪過,然後再殺也不遲。”齊景公說:“好吧,我就讓你處置這個混蛋。”
晏子舉著戈走近馬夫,對他說:“你為我們的國君養馬,卻把馬給殺掉了,此罪當死。你使我們的國君因為馬被殺而不得不殺掉養馬的人,此罪又當死。你使我們的國君因為馬被殺而殺掉了養馬人的事,傳遍四鄰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們的國君愛馬不愛人,得一不仁不義之名,此罪又當死。鑒於此,非殺了你不可。”晏子還要再說什麼,齊景公連忙說:“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讓我落個不仁的惡名,讓天下人笑話。”就這樣,那個馬夫也被晏子巧妙地救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