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流暢的,才是好聽的
要想讓你的語言具有感染力,能夠打動人心,那麼必須讓你的語言具有流暢的特征。因為隻有流暢的語言,才能給以快感和美的享受。
要想讓你的語言優美生動,還必須具備流暢的特征。所謂流暢,是指語言的脈絡清晰,連貫無阻,沒有冗繁累讚、成分殘缺、搭配不當等毛病,運用語言有如行雲流水,給人以快感和美的享受。
在麵對聽眾進行演講時,要善於把握句式的變化。語言是否連貫跟句式的協調與搭配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例如,有句演講詞說:“難道政治野心家能篡改客觀真理嗎?烏鴉的翅膀擋不住太陽的光輝。”這句話意思是清楚明白的,比喻也很恰當,但說起來就很不順口,聽起來也不順耳,使人有別扭之感。其實,隻要我們稍稍調整一下句式,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試比較下列幾種句式:
(1)政治野心家篡改不了客觀真理,烏鴉的紹膀擋不住太陽的光輝。(前後都是敘述句,句式整齊,形成對照。)
(2)政治野心家不能把客觀真理篡改,烏鴉的翅膀不能把太陽擋住。(前後都用“把”字句,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3)客觀的其理不會被政治野心家篡改,太陽的光輝不會被烏鴉的翅膀擋住。(前後都用“不會被”的句式,側重點各不相同,朗朗上口,語氣連貫。)
(4)難道政治野心家能篡改客觀真理嗎?難道烏鴉的翅膀能擋住太陽的光輝嗎?(連用兩個反問句,強烈有力。)通過以上對比和比較,可見,連貫流暢的語言,還須演講者下番功夫琢磨。
一代文學巨匠巴爾紮克去世了,作為其摯友的雨果在追悼會上發表了《巴爾紮克葬詞》,我們不妨品讀下麵這樣一節:
在最諱大的人物中間,巴爾紮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紮克是最高的一個。他的理智是壯麗的、穎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說得盡的。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唉!這強有力的、永不敵倦的工作者,這哲學家、這思想家、這詩人、這天才,在我們中間,過著暴風雨的生活,充滿了鬥爭、爭吵、戰鬥、一切偉大人物在每一個時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憤怒與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榮,也步入了墳墓。從今以後,他和祖國的星星在一起,侶耀於我們上空的雲層之上。
雨果的這篇葬詞,既沒有泛泛地敘說死者的生平,也沒有講述死者做了什麼,而是用詩一般的精湛語言,讚譽了巴爾紮克的高貴品格,頌揚了他對文化、曆史和人類的巨大貢獻。其語言凝重中透著男永,深沉中顯出壯麗,冷靜中掩著奔放,有如流泉吟啤,又像江河萬裏,具有沁人心脾之穿透力。像這樣生動流暢的演說詞,全篇比比皆是,美不勝收。令人百聽不厭,百讀不借。
演講是講給別人聽的,這種“雙邊活動”要求講與聽中間不能有阻隔,而講的聲音是轉瞬即逝的,要想讓人聽準、聽懂,就得說聽眾熟悉而又經常講的口語。所以,演講的語言必須保持口語的樸實風格。隻有保持這種風格,才能使自己的語言平易、上口、入耳、便於傳播。
這裏說的口語,不是日常的口頭語言,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口頭語言,要層次清晰,語句通順。
那麼,怎樣做到演講語言的口語化呢?
(1)把長句改成適合聽的短旬
演講的句式要盡量簡短,使聽眾容易把握句子內容。例如,毛澤東在《關於重慶談判》中說:“事情就是這樣,他來進攻,我們把他消滅了,他就舒服了。消滅一點,舒服一點;消滅得多,舒服得多;徹底消滅,徹底舒服。”你看,句式多麼簡短而又整齊勻稱,顯得自然流暢。
(2)把單音詞換成雙音詞
單音詞聲音短促,不容易聽清楚;雙音詞存在的時間長,留給聽眾的印象深。因此,演講稿中的單音詞要盡量改成雙音詞,如曾一曾經,已一已經,因一因為,應一應該,時一時候、時間、時刻、時分。
(3)慎用近音詞和簡稱
例如,把“堅持十年不歇腳”讓人聽成“堅持十年不洗腳”會大煞風景的。不如說“堅持十年不停步”。又如“打經辦”之類的簡稱,如聽眾還不熟悉,演講中第一次提到,最好用全稱。‘(4)把倒裝句盡量改為正裝句
倒裝句具有強調某種成分的作用,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方法。‘但有的倒裝句在演講稿裏講起來顯得別扭,聽眾不易把握意思。如果改成正裝句,就會既順當又容易為聽眾所把握。例如:
原句:在開始以前已被打倒,是承認失敗的人。
改句:承認失敗的人,在開始以前已被打倒。
(5)在用詞風格上,多用通俗生動的“現成話”,而不要文言夾雜。
演講最忌諱不合時宜的文言夾雜和濫用深奧難懂的成語、典故,因為它不僅說起來勘口,而且聽起來也晦澀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