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黃帝“西至於崆峒,登雞頭”。雞頭山,又名牽屯山,後也稱大隴山,即六盤山。黃帝登雞頭山祭祀之後,後世的秦始皇、漢武帝等帝王們紛紛效仿,都來登雞頭山祭祀。《史記》還記載:天下大亂,群龍無首,那時候,蚩尤與炎帝之間的戰爭、炎帝與黃帝之間的戰爭、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都屬於氏族社會晚期氏族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黃帝戰勝蚩尤和炎帝後,得到了原炎帝與蚩尤各氏族部落的擁護而成為部落聯盟的盟主,同時也成為建立黃河流域遠古文明的領袖。

黃帝多次到過崆峒山與雞頭山。黃帝族處在氏族社會晚期,起源於雞頭山一帶,發祥於西北黃土高原。其時代約相當於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年代大約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間。黃帝在與各氏族部落的大戰中統一了中原,確立了他的霸主地位。他登雞頭山祀山,又前往弱水祭水,是為了祭祖,也是為了圓嫘祖的一個夢。

黃帝祭祀

據說,在黃帝出巡前,黃帝的女人嫘祖正值孕期。她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北方一處紅果滿園的水澤之鄉臨盆,生出一條黃龍,黃龍入水即逝。嫘祖把這個夢告訴黃帝。黃帝請來倉頡解夢。倉頡說,黃帝出巡北方後,一定要尋到長滿紅果的水澤之鄉,一來,是解脫嫘祖不能進孝的焦慮。原來,嫘祖生在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上西陵國嫘村山一戶人家,長得美麗,本性善良。她每天不辭勞累,外出采摘野果侍奉家中體弱多病的父母,附近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采摘。可沒過多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她一想到家中的父母要挨餓,不由失聲痛哭起來。她的哭聲哀婉、淒涼,森林裏飛禽走獸都感動地流下了淚水。嫘祖采果的故事打動了黃帝,此時,黃帝征服四方、治理天下正需要嫘祖這樣的好女人作皇後,母儀天下,於是,黃帝迎娶了嫘祖。嫘祖住進行宮十餘載,思鄉心切,於是寄思於夢,便有了紅果之象。二來,黃帝在打敗蚩尤後,將蚩尤部落的凶惡者,流放到“有北之鄉”,也就是北方寒冷的不毛之地。嫘祖夢到黃龍降生,是龍子降生的前兆,但黃龍出世卻被湖澤所吞,這可能是流於“北地”的蚩尤之眾的餘怨在上空聚集邪惡之氣,欲意暴動反抗的征兆,此惡果非龍身不足以壓邪。

黃帝登雞頭山追念先祖伏羲、女媧,祭祀山嶽之後,又繼續北上,尋找紅果滿山、湖澤浩渺的北地,以求解得嫘祖之夢。途中他了解到距六盤山北邊二百多裏處有一座小山叫泉眼山,在黃河岸邊,泉眼山在現中寧縣舟塔鄉境內,山下是一片水澤之鄉,生長著他要尋找的紅果。

遠古時,中寧四麵環山,青銅峽峽穀還沒劈開,黃河出水極不順暢,在中寧形成了浩大的堰塞湖,顯示出一種遠古的神奇。如此大的水域,正是黃帝祭水的好地方。黃帝祭山祭水也是一種生殖崇拜。《淮南子·地形》中的解釋是:“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溪穀為牝。”丘陵為牡意即表示丘陵是雄性,溪穀為牝,則說溪穀象征著雌性。牡為雄,牝為雌。為了繁衍生息,使自己的部落後繼有人,且人丁興旺,就必須崇拜山和湖。祭山是黃帝追求一種旺盛的雄性美。祭水則是追求一種雌性美。

黃帝到了泉眼山,終於見到了嫘祖夢中的水澤之鄉、紅果之地。大行祭祀,摘紅果數枚回駕,去往有熊之地(山東)。半途,探馬來報,嫘祖生得一子,後來取名昌意,意為昌盛之意。嫘祖生了昌意之後,黃帝統一了大業,立嫘祖為後,從此,母儀天下。

黃帝一生辛勞,巡視到現在的陝西黃陵處,終老橋山,享年111歲。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