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原之地也別稱為‘中華’。如此想來‘中華’二字卻有道理。”
“嗯,不錯。昔日中華大地上諸部混居,其血緣宗族各不相同。因諸部共用‘夏禮’故稱‘諸夏’,又稱‘華夏’。如今的新朝也與那時一樣疆域之內多族共存。隻要各族都能奉我中華之禮,那我等亦能共稱中華一族。”黃宗羲也跟著點頭附和道。顯然他對孫露的這個提議也很滿意。
“這麼說來兩位也覺得以‘中華’為國號很合適咯?”孫露試探著問道。
“那是當然。相信沈大人他們知道大人您想出的國號後也會欣然同意的。‘中華’二字確實要比歷代諸朝的國號要有氣勢得多。不知大人您是怎麼想到此二字的?真是太妙了。”陳子壯一邊回味著“中華”二字,一邊欣然詢問道。
“老師真是過獎了。其實‘中華’二字也不是本相憑空想出的。本相自幼隨父母流浪海外,雖未見過中原故土,卻時刻不忘‘中華’二字。對外則自稱華人或是中國人。時刻不忘我等來自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無論如何艱苦,都不能辱沒祖先。因此,諸位大人提及國號之時,本相腦中頭一個反映而就是這兩個字。”孫露低垂著眼眸回答道。雖然她的這番話語完全都是在瞎編,但言詞之中對於中華二字的感情卻是真真切切的。因為那代表著一份難以釋懷的回憶與赤誠。
“原來如此。沒想到此二字後頭還這樣一段典故。想來我華夏子孫亡命國外、浪跡天涯的不在少數。從前朝廷一直視這些人為自棄王化的頑民。卻不想這些海外的遊民依舊心繫著中華故土。如今大人以‘中華’為國號相信一定能將這些遊離於中原之外的遊子重納天朝的麾下。”陳子壯感觸頗深的頷首道。雖說他並不知道孫露那是在說謊。但是來自嶺南地區的他清楚的知道目前明朝在海外的移民是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這些人多是因異族入主中原或朝廷緝捕而流亡海外的。也有不少是沿海地區受不了苛捐雜稅而脫逃的遊民。所以他們對中原的政府朝廷並沒什麼好感。隻能通過強烈的民族感情來寄託對故土的深深眷戀。因此孫露也不算是在瞎編。至少“中華”、“華夏”、“炎黃”等詞在海外遊子的心目中確實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老師所言甚是。吾等可先奏請皇上加封首相大人為中華王,繼而再在日後受禪之時公布新國號。如此一來便名正言順了。”此刻的黃宗羲已然將中華二字當作了新國號,卻見他又躍躍欲試著向孫露詢問道:“不知首相大人年號定了嗎?”
“年號之事就按諸位大人的意思取‘弘武’二字吧。”孫露不假思索的就回道。
“太好了,首相大人您也是覺得新朝在天下太平後,要莫記尚武的精神吧。”黃宗羲見孫露選了他們建議的年號,當下便歡欣鼓舞地喃喃自語道:“中華朝,弘武元年。大人,不如新憲誥就改全稱為‘中華帝國弘武憲誥’吧。”
“弘武憲誥。”孫露滿意地回味了一番憲誥名稱後,連連點頭道:“嗯,不錯。但是既然名稱與年號都改了,該不會影響到憲誥修訂的進程吧。”
“大人請放心,這點東西修改起來並不麻煩。況且能將新國號與新年修入新憲誥也是吾等下屬的榮幸。”黃宗羲欣然領保證道。
“能趕得急就好。本相希望整部憲誥能在受禪儀式前整編完畢,並交由國會審核通過。”孫露說到這兒,不由在心中盤點了一下自己登極前需要完成的各種任務,不禁發現這時間還真是緊迫。
“怎麼?首相大人您現在就要向國會公布憲誥了嗎。不是說要在您登極那天才向天下百姓公布嗎。”陳子壯見孫露將憲誥訂立的期限卡得如此之緊,不由地便開始納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