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所謂吉祥之兆,已然成為中華王的孫露往往隻是一笑了之。她知道當年武則天登基前天下也曾出現過眾多的“吉兆”。武則天甚至還為此嘉獎過不少人。雖然說這些紛湧迭現“祥瑞之兆”,多多少少都是代表著朝廷內外改朝換代的民意已然蓬勃滋長。但孫露決不會就此當真,更不會拿這些無稽之談來大做文章。因為她堅信所謂的“祥瑞之兆”不過是強權底下的一個衍生物罷了。是“祥瑞之兆”還是“妖孽作祟”,決定權不在老天爺手裡,而是在握槍桿子的手上。沒有足夠的實力做後盾,再多的吉兆也是枉然。
雖然孫露本人對這些“祥瑞之兆”並不感興趣。但各地省城的主要報紙還是將這些吉兆大肆渲染了一番。通過媒介的作用在短短兩個多月間朝野上下改朝換代的呼聲就被抄得高漲起來。迫於朝野間的壓力,顯德皇帝識相地連續兩次下禪國詔,令湯來賀等人奉詔璽,引百官至首相府獻納。孫露當然是一次又一次地婉言謝絕璽綬,並作表謙辭。
至此孫露受禪前所需要做的準備已然完成得差不多了。無論是在民意上,還是禮數上均已達到了陳子壯等人理想中的狀態。在他們看來現在已是萬事具備,隻歉東風了。然而此刻的孫露卻並不忙著讓顯德帝下這最後一道禪國詔。因為她的還有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沒有完成。
農曆四月二十六日,才剛剛結束不到半年的國會再一次被召開了。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國會的議員們並不是來此地提交他們的請願書。而是來審議一份對後世發展產生極大影響的法律文件——《中華帝國弘武憲誥》。當然此刻的《憲誥》還未被灌上新名字。但與會的人都知曉這將是下一個新朝代頒布的第一份《憲誥》。
由國會來審議《憲誥》這樣重要的律法,這在隆武朝時期是不曾發生過的。之前隆武國會的職權隻限於審核內閣交付的預算以及徵稅提案。並通過國會議員各自代表的地方議會來控製地方上繳給中央的稅收,從而使國會得以左右朝廷的財政權。其實從崇禎末年起,明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稅收的控製就已經陷入了癱瘓。弘光帝在位時,南京朝廷對賦稅的征收範圍更是縮小到了江浙一帶。兩廣、湖廣、福建諸省雖毗鄰京畿,卻始終抱著袖手旁觀的態度。這種情況直到孫露掌權的隆武時期才得以緩解。雖說從那時起南京朝廷有了關稅、私掠金等其他收入方式。但地方上繳的錢糧依舊是中央財政的主要來源。而地方議會的議員們,恰恰就是各地繳稅的大戶。
在隆武朝時期,各地方議會通過選舉產生國會議員,並由國會議員代表該地區進京參加國會。由於國會是每五年一屆,因此期間會由內閣向國會公布之後五年的計劃。並以該五年計劃為藍本製定朝廷的五年預算案。再由這五年預算案來決定各省份在之後五年內所需向中央上繳的稅收份額。而省一級的地方議會則能決定其所屬範圍內各州的稅收份額。至於朝廷每一年的預算和結算,則由常任的上國會來進行監督調整。這樣一來帝國的納稅人便能通過國會、議會為平台來決定自己繳納的錢該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