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棄恐懼:找回失落的信心
遇到陌生人,你會臉紅、緊張嗎?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兒。更嚴重者,在和家人、朋友說話時,臉也會紅,手心也會冒汗,與人打交道的恐懼心理折磨得他們無法正常生活。
青少年時期是我們成長發育的重要轉折期,該時期會出現許多心理問題,心理恐懼就是其中常見的問題之一。恐懼是世上最摧折人心的一種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感覺恐懼的時候。
心理學家認為,恐懼是人類普遍的心理障礙,有的人怕狗,有的人怕貓,有的人怕工作不好,有的人怕看恐怖電影,有的人怕死,有的人怕煩,有的人怕戰爭、颶風和地震等,人們有著無窮無盡的莫名擔憂,盡管那些所謂的恐懼離我們很遠。
青少年朋友,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案例吧:
心理醫生陳大夫和王某第一次結識是在學校谘詢室開始的。那天在電話裏預約好之後,陳大夫如期等待著她的到來。
看得出王某是一位十分文靜的女生,長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一笑起來嘴角向上翹翹的,給人的印象就是甜甜的青春女孩。同時,王某還是一位很聰明的女孩,有自己的見解,興趣也很廣泛,然而卻一直因為沒有知心朋友而十分煩惱。
“我覺得自己很孤獨,周圍的人與我格格不入,我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另類。”王某開門見山地說。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什麼時候開始的?”陳大夫開始發問。
“大概是大二開始的吧?進入大三以來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
“說說你過去的經曆吧!”
稍事停頓,王某開始作自我陳述:
“我小的時候,父母因為我是女孩子,從不鼓勵我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因此我獨處的時間比較多。上高中的時候,我的班主任很凶,還時常打人,再加上我們學習壓力普遍比較大,於是我內心開始產生了緊張感,現在更加嚴重了。”
“例如有時上課,老師看看我,我就特別不舒服,很緊張,課也聽不下去,有時候,老師如果講得很吸引人,我就會忘了緊張,但多數情況下,總覺得老師在看我。”
“參加集體活動,例如演講會等,即使不要求我去演講,隻是做一個聽眾,我都會緊張。還有,現在和同學交往時,特別是在彼此距離很遠時,同學會大聲叫我,和我打招呼,但我卻不能大聲回應,同學就以為我冷漠。”
“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我擔心大聲地叫喊,會讓身邊的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我,覺得怪怪的,如果是比較近的距離,我還比較自如。”
“最近,我剛參加了一個文藝社團,結果有一次在路上一個剛認識的社團成員和我打招呼,我又覺得特別緊張了,心慌意亂,說話時語無倫次。”
“他是一個男生,我心裏知道,那隻是一個簡單的打招呼而已,但我就是控製不住自己的緊張。前天,校團委召集我和他及其他同學開會,我就借故回避了,可又覺得這樣不好。”
這位同學與人交流就產生緊張的情緒,其實也是一種恐懼心理作祟——社交。你出現在陌生環境、見到陌生人和異性時,有沒有心悸、心慌、戰栗、出汗、頭暈等症狀?這些其實都是社交恐懼的症狀。
不過,這些症狀並不一定表明你患上了恐懼症。調查顯示,95%以上的人在陌生環境時會有不適的感覺,見到陌生人初期會有緊張、恐懼、害怕說錯話等反應。
在陌生環境看到陌生人,幾乎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恐懼,不知道對方底細嘛!不過,大多數人能夠通過微笑、整理衣襟、上廁所等舉動緩解緊張情緒,以達到“不當眾出醜”的理想效果。
恐懼,本身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不過,當恐懼的情緒影響到自己或身邊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學習時,這就是一種病態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