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勝有聲的說服藝術(1 / 1)

無聲勝有聲的說服藝術

想要影響對方的決定,需要你在事前了解對方的基本態度,然後采取因人而異的表述方法,使對方的立場按照你的思路得以改變。

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反攻下,意大利、德國相繼戰敗投降,二戰已進入尾聲。然而,日本帝國主義仍在太平洋地區負隅頑抗。

當時美國軍方擔心士兵會因為德國投降放鬆鬥誌,而幻想戰爭很快結束。如果是這樣的話,不但士氣減弱,導致戰爭時間延長,而且還助長日寇的苟延殘喘。所以,必須保持戰士們的鬥誌,使他們相信抗日戰爭還要持續很長一個時期,並且這一時期的戰鬥也很艱苦。

於是,社會心理學家向美國軍方遞交了兩份宣傳資料。一份材料的內容是單方麵的,隻強調日寇人多勢眾,而且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已經走火入魔,加上他們又控製了許多被侵略地區的資源,所以戰爭不可能很快結束,大概還要持續兩年。而另一份宣傳材料則不但介紹了日寇垂死掙紮的一麵。同時也強調了盟軍反法西斯的鬥誌高漲。交戰下去,大概也需要兩年。

這兩份材料分別向士兵宣傳後,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原本就認為戰爭不會很快結束的士兵,也就是說,原來立場跟說服者一致的對象,單方麵的宣傳更能堅定他固有的立場;而原來以為戰爭很快結束的士兵,也就是說,立場跟說服者相反的對象,告訴他們敵我雙方麵的情況,更使他們覺得可信,從而自覺轉換原來的立場。

對於上麵這個故事,隻要稍作研究,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如果被說服的對象,原來所持的意見跟你相同或大致相同,那麼單方麵強調那些有利於你觀點的證據,可以使他更加與你保持一致;如果被說服對象,原來的想法跟你截然相反或是左右搖擺,那麼改變原來的想法而跟你“英雄所見略同”。

說服別人需要動口動腦,如果能做到讓你的說服對象主動替你說話,這種說服藝術就更加高明了。

美國最大的一家汽車工廠,曾經計劃采購一年中所需要的汽車坐墊布。當時共有三家工廠參加競標。各自都做好了樣品,接受汽車公司的檢驗。之後,他們分別接到汽車公司的通知,派代表參加最後一輪競標。其中一家工廠的代表基爾先生正患著嚴重的咽喉炎,但是出於對這次競標的重視,公司還是派他來到這家汽車公司參加競標。

基爾先生事後這樣敘述:在那次競標會上,我的嗓子啞得說不話來。當我起身麵對汽車公司的紡織工程師、采購經理、推銷主任以及該公司的總經理時,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我根本連一句話都不能表達。於是我趕忙在本子上寫了一行字:“實在抱歉,我嗓子啞了,無法說話。”就在我窘急的時候,隻聽該公司的總經理說:“讓我替你說吧。”

他果真替我說了。他把我帶來的樣品陳列出來,詳細稱讚它們的每一項優點。他的解說引起了在座所有人的討論。針對任何人對樣品的異議,那位總經理都做出回應,完全像是在說我的心裏話。我當時能做的,隻有點頭、做手勢,表示同意,或者不斷地展示微笑。

結果如何?基爾先生興奮地說,我得到了那一份訂單!太令人欣喜了!150萬碼坐墊布,價值160萬美元!那是我得到的最大一筆訂單。

基爾先生最後說,我現在還在想,要不是我無法說話,要不是那位總經理替我解說,我極有可能失去那一單生意。

基爾先生說得沒錯,在競標會上一言未發,就為他贏得了競標的勝利。這從表麵看很出人意料,但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問題就出在那位總經理的親自解說。

可以想象,當那位總經理認真仔細地替基爾先生的樣品解說時,他的整個思維已經主動傾向於基爾了,也就是說,他跟基爾的關係已經由被說服、說服轉換到同一戰線了,雖然這種轉換不知不覺。這樣一來,最終讓他選擇別家產品而放棄基爾所提供的產品,無異是讓他在否定自己。一個人向別人陳述了半天理由,最後又坦言自己不相信,你認為這種情況會發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