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封建社會時代,禮節頗為繁雜,對人與人之間的稱呼也有相應的要求,於是便有了稱謂禮儀。稱謂禮儀涵蓋的範圍包括:如何稱呼他人和自己,如何讓稱呼符合對方和自己的身份,以及雙方的關係等等。
中國人有謙虛的美德,其表現在稱謂上,便是敬稱對方、謙稱自己,特殊情況下還要避諱。
所謂敬稱指的是對他人表示尊敬的稱呼。敬稱一般用於下麵幾種情況:
1.古人常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備、智慧超群的人稱為“聖”。如尊稱孔夫子為“孔聖人”。後來又將它用於對帝王的敬稱,如稱皇帝為“聖上”。
2.古人為了表示敬意,通常會用與對方相關的事物來稱呼對方。如“陛下”。“陛下”專指對帝王的尊稱,“陛”是指皇宮殿前的台階,“陛下”原意是指站在台階下,後引申為借指自己地位卑下,專指對帝王地位的尊稱。
3.古人在稱呼對方的親屬時,為了表示敬重通常會加上“令”、“尊”、“賢”等字。如稱呼對方的父母為令尊、令翁和令堂。其中,“令”有“善”、“美”之意。而“尊”通常用於稱呼對方父輩以上的親屬,如稱呼對方的祖父為尊祖、尊上。“賢”主要用於稱呼對方叔父及以下的親屬,如稱對方的叔父為賢叔,兄弟為賢兄、賢弟,還有賢侄、賢婿等。
謙稱是相對於敬稱而言的,是對自己的一種謙虛的稱呼。謙稱一般用於下麵幾種情況:
1.從先秦的一些文獻中可以知道,當時的貴族都有對應的稱謂。如《老子》中說:“王侯自稱孤、寡、不穀。”王侯稱孤道寡,是謙稱自己德行淺少;“穀”有善的含義,“不穀”即“不善”。
2.在稱呼自己一方的親屬時,常加上家、舍等詞來表示謙的含義。如:家母、家父、舍弟、舍妹等。
3.在對方麵前稱呼自己的妻子時,也要用謙稱,如“內人”、“內子”、“拙荊”等。
在社交活動中,一般用敬稱來抬高對方的身份和地位,使對方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一般用謙稱來稱呼自己,這表現了說話者的謙遜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