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黴”原來是“倒楣”(1 / 1)

現在我們用來形容運氣不好時就會說“倒黴”,也就是遇到了讓人感覺窩囊的事情。但“倒黴”中的“黴”是怎麼來的呢?實際上,“倒黴”應該是“倒楣”。

大約在明朝後期就出現了“倒楣”一詞。明朝沿襲自隋唐以來的科舉取士製度,科舉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所以,科場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雖然明朝的監考製度相對完善,但也無法阻止作弊的行為。讀書人要想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績就顯得更加艱難。在這種背景下,有考生的家庭為了求吉利,同時為了給考生心理上的安慰,會在考試之前,把一根旗杆豎在自己家門前,以此來給考生加油鼓勵,這根旗杆就被稱為“楣”。

按照當時的慣例,揭榜那天,榜上有名的家門前旗杆便可以照豎不誤;若是考場失利,自然會把自家門前的旗杆撤去或者放倒,叫作“倒楣”。後來,“倒楣”一詞便廣泛在口語和書麵語中使用,且一直被沿用到現在。不過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和演化,人們常把“倒楣”寫作“倒黴”,慢慢地也就習慣後麵的寫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