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三教九流”這個詞,一般我們會想到的是指過去下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多含有貶義。但是,“三教九流”的說法到底是如何出現的?指的是哪些人呢?
實際上,“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順序的先後,始於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北史·周高祖紀》:“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誌》。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後來,“九流”被用來代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在“九流”中,又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可見,“三教”和“九流”的名稱,開始不是貶義,這個名稱僅僅是對不同人群的概括稱呼而已。自唐人撰《春秋穀梁序》中,把“九流”和“異端”並列在一起,加之佛教、道教裏麵出現了很多迷信的成分,後人便用“三教九流”來泛指社會上那些形形色色、各行各業的人物,從此含有貶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