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隨意和上級開玩笑
紀曉嵐中進士後,當了侍讀學士,陪伴乾隆皇帝讀書。
一天,紀曉嵐起得很早,從長安門進宮,等了很久,還不見皇上到來,他就對同來侍讀的人開玩笑說:“老頭兒怎麼還不來?”
話音剛落,隻見乾隆已到了跟前。因為他今天沒有帶隨從人員,又是穿著便服,所以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皇上聽見了紀曉嵐的話,很不高興,就大聲質問:“‘老頭兒’三字作何解釋?”
旁邊的人見此情景都嚇了一身冷汗。紀曉嵐卻從容不迫地跪在地上說:“萬壽無疆叫做‘老’,頂天立地叫做‘頭’,父天母地叫做‘兒’。”
乾隆聽了這個恭維自己的解釋,就轉怒為喜,不再追究了。
在不協調和次協調交際中,成功地運用自己的機智和口才,隨機應變,可以化解矛盾,幫助交際者走出困境,紀曉嵐正是成功地運用曲意直解,將對乾隆有不尊性質的“老頭兒”三字,巧釋為“萬壽無疆”、“頂天立地”、“父天母地”。這樣不但化險為夷,而且變辱為恭。
在生活中也難免會遇到類似紀曉嵐的尷尬,自然也需要適當的方法予以彌補。
王科長下午要主持一個大型的企劃會議,需要準備一些資料。於是就把這件事交給小陳去辦,由於小陳處理這類事很有經驗,沒多久就把資料交給科長了。
王科長翻閱著資料並慎重地問:“這件事上麵的人很重視,資料內的數字,你是不是都詳細校對過?”
不料小陳卻好像滿不在乎地嬉笑著說:“大概不會錯吧?”小陳的話說完,就見王科長把資料重重地往桌上一丟,並怒氣衝衝地說:“你是在於什麼?怎麼可以說‘大概’呢?”
小陳覺得有些委屈,心想:“開個玩笑也不行呀?”
明明是一句玩笑話,對方卻信以為真,結果就造成說者不快、聽者生氣的後果。這種情形的發生原因,大致有下列三種:
一是以對方用心思考、重視的事開玩笑。
小陳的事例就是這種情形。王科長命令小陳替他準備資料,是以一種一絲不苟的心情,而陳卻嬉皮笑臉,毫不在乎。所以,王科長會動氣發怒。
二是個性耿直的人經常會把別人的玩笑話當真。
三是對方有心事,沒有心情聽玩笑話。
由於焦躁不安、過度疲勞、精神過於緊張……等因素,也會使一個正常人的精神或肉體陷入緊繃狀態,而聽不下任何玩笑話。
另外,有強烈自卑感和被害者意識的人,也是開不得玩笑的。
如此一來,或許你會懷疑:“那麼,玩笑話是說不得了嗎?”其實也不盡然。一般而言,玩笑話大多具有使工作場所變得活潑,化解呆板氣氛的功用。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看準當時對方的心情罷了!
那麼,開了不適宜的玩笑以後,該怎麼彌補呢?比如上麵小陳的例子,既然上級已經生氣了,如果他也默不作聲,更容易造成對方的誤解。
在情況的勢頭不對時,小陳應該把語氣一轉,用嚴肅和充滿自信的口氣說:“科長您放心,這些資料絕不會有問題的。”
科長可能會問:“那麼,你剛才為什麼說‘大概’呢?”
“對不起,不過,請檢查這些資料看看,一定不會有錯的!”小陳說話時除了語氣要有自信外,還要麵帶一點微笑,聽了小陳的補充說明和看到他的態度後,王科長的心情和語氣應該會緩和下來。
通常朋友問的談話較不必拘小節,即使夾雜些諷刺性的話或略帶調侃時,彼此也會不以為意。當然,想借此機會引人注目或出出風頭就另當別論了。不過,不論本意如何,適度地收斂這種行為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工作場所更應該多加注意。因為在工作場合自我意識較強,彼此間也難免有利害關係,哪怕隻是一句無意的調侃之詞,有時也會造成不愉快的芥蒂。因此,身為一個公司的職員,在人際關係的運用方麵,至少要懂得言詞分寸,盡可能避免說出令人厭惡的不當言詞,倘若隻是為了營造歡愉、熱鬧的氣氛而刻意製造幽默,卻弄巧成拙地讓人生氣,也是相當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