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1 / 2)

心理定律

代際傳承定律:孩子的父母怎樣教育孩子往往受父母小時候被自己的父母教育所用方式的影響,換句話說,自己的父母怎樣教育自己,自己有更大的可能性怎樣教育孩子。

很多父母為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苦惱。為什麼身為父母,卻並不能理解孩子的變化?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原因到底在哪裏?

一、孩子的反抗其實是追求獨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存在三個比較明顯的反抗期,它們是:兩三歲時的第一反抗期、小學二三年級時的中間反抗期、青春期時的第二反抗期。孩子開始反抗,其實並不是非要跟父母過不去,而是包含著孩子自身的獨立願望。下麵我們就來看一看這方麵的內容。

案例

“逃跑——捉回”遊戲

我們常看到兩三歲的小孩喜歡玩“逃跑——捉回”遊戲,比如,孩子從母親或保姆身邊逃跑,等著大人把他們捉回身邊;或是玩“藏貓貓”遊戲,孩子藏到大人身後,希望大人把他們找回來。為什麼會這樣呢?

心理分析

原來,兩三歲的小孩在通過空間距離的拉大,表達心理距離的變化。他們已經不再滿足於與媽媽粘在一起,而要求初步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他們不多的詞彙裏,就包含“讓我來做”這幾個字;而在“逃跑——捉回”遊戲裏,逃跑也是“我要逃跑”,從而體現了獨立性。

這種逃跑也是在說“不”——“你不是讓我老老實實待在你身邊嗎,我就不!”學會說“不”是幼兒一個很大的進步。在這種拒絕裏,包含著幼兒成長的需要。因為有這些特點,所以這個階段被稱為“第一反抗期”。

這個時期,雖然幼兒反抗,逃跑,但是,他畢竟還小,還離不開媽媽。在“逃跑——捉回”遊戲裏,“被捉回”體現了依賴性和對母親的要求,以及幼兒想退回更原始的母嬰共生期的願望。

對於幼兒“逃跑——捉回”的心理需求,父母應該怎麼處理呢?我們認為,可以容許孩子逃跑。在孩子需要母親的時候,母親就在他身邊,保護著他,愛著他,等著他跑回來。必要時也去捉一捉他,以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

一個寬容的母親,在這個時期這樣做理智的。相反,如果母親懲罰孩子,比如,把幼兒束縛在身邊,不讓他亂跑亂動,甚至打罵孩子,那麼,孩子長大後就可能變得固執,不善變通妥協,易競爭對抗,即所謂的“肛門性格”。母親應該像一艘愛的船,隻要孩子需要,就隨時駛到他身邊。

談了幼兒第一反抗期的這個小插曲,讀者朋友們也許會想起青春期的孩子。青少年正處在“第二反抗期”,他們與“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多像呀!不過,青少年的反抗有自己的特點,青少年天真、純潔。但當他們的想法與父母和老師不一致時,往往會在思想上反抗大人的意見,跟幼兒的反抗有著不同的本質。而且其反抗常以行動來表現,常被稱之為成長的暴風雨階段。對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不能責罵或嘲笑,不能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而要認真而平等地解釋,幫助青少年學習如何以更成熟、更實際的方式去考慮問題。

你看,不管是小寶寶還是大孩子,人類對於反抗的需求是多麼強烈!人類正是由於有這麼強烈地追求獨立的呼聲,才一代一代繁衍至今。對於孩子們的反抗,您怎麼對待呢?我想,答案已經在您的心中了。

心靈詞典

逃跑——捉回遊戲:指的是幼兒出現的有時故意從父母身邊跑開,等著父母把自己提回去的行為和心理。這反映了幼兒對於獨立和依賴最初的探索。

二、孩子進食問題其實是反抗控製

有些有進食問題的孩子總喜歡無休止地減少體重,懼怕體重增加,這種問題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其實,孩子某種程度的進食問題往往和家庭教養方式有關,是在反抗父母無意識傳遞的焦慮和控製。

案例

從進食看保護與控製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媽媽追著寶寶喂飯,媽媽說:“再吃一口吧”,寶寶說:“不吃!就不吃!”這樣的情景總是似曾相識。其實,從進食量的大小及其規律性,可以看出孩子的家庭關係特點及類型。

心理分析

首先,進食可以反映家庭中養育者(通常是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是與孩子控製與反控製,還是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尊重孩子的邊界。有些有問題的家庭,母親與孩子過分糾纏,母親過分地保護孩子,母親全麵地侵入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生活內容完全離不開母親的幹預,連日記、郵箱都要母親審查。這樣的保護,其實已經是一種控製。孩子到青春期以後,逐漸產生了個人獨立的要求,這就包括需要有自己的空間,需要和母親逐漸拉開距離,這時如果母親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變化,還像對待三歲小孩一樣對待已經長大的孩子,孩子成長的動機就會受阻,孩子將停留在幼年階段,而不能真正長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