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現象,從孩子的進食特點就可以發現。有的孩子很胖了還控製不住,不停地吃,有的孩子已經很瘦還認為自己太胖,於是拒絕食物,還有的孩子在這兩者之間循環。其實在這裏食物是一個象征,象征著焦慮而幹涉的母親。孩子吃進大量食物,象征著媽媽(食物)大量闖入孩子的邊界,孩子感到無法拒絕母親以愛的形式施加的控製;孩子吐出食物,象征著孩子在反抗媽媽(食物)的控製,拒絕媽媽帶給焦慮的愛。這種現象如果嚴重,就會形成神經性貪食或厭食的症狀,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傷害。
麵對這種現象,很多母親摸不著頭腦,隻是簡單粗暴地訓斥孩子不要厭食或貪食。這樣一來,孩子以被動地攻擊(厭食或貪食以反控製)遭到母親以直接地攻擊,孩子和母親打成一團,重演了孩子從小所感受到的與母親控製與反控製的場景,於是,孩子在前麵逃,母親在後麵追。小小食物,竟能有這麼大的心理學問!
麵對這種現象,怎樣來解決呢?其實這不能就食物而論食物,而是要追究這個家庭的親子關係,以及養育人的性格特點。母親如果能通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的焦慮和控製欲,就不要總是和孩子糾纏以滿足自己的心理。說到這裏,很多母親可能會想:“我這是愛孩子呀!”沒錯,天下沒有母親不愛孩子的,但愛的方式是否有問題呢?很多傷害是以愛的名義進行的。孩子不會拒絕愛,但孩子會不喜歡被傷害、被控製。
另外,如果孩子已經達到神經性貪食症/厭食症階段,父母要立刻送孩子到正規醫院治療,有時還需要在配合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的同時,輔以藥物。
心靈詞典
神經性厭食症:又稱為厭食症,是患者自己有意造成的體重明顯下降至正常生理標準體重以下,並極力維持這種狀態的一種心理、生理障礙。多見於青少年,發病年齡多在13~25歲期間,主要罹及女性,男性與女性患病之比約為1:9.5。
三、孩子告狀其實是處理攻擊本能
每個正常孩子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攻擊性本能,三四歲孩子的攻擊性本能表現出來可能就是愛告狀。當孩子又跑到父母跟前告狀時,父母能否明白,孩子其實是在試圖處理自己的攻擊性本能?
案例
為什麼三四歲的孩子喜歡告狀
鄰家的孩子已經三四歲了,總是喜歡告狀。有時候告小朋友的狀,有時候連父母的狀也告。這不是特殊現象,很多三四歲的孩子都喜歡告別人的狀,有不少家長對此持拒絕態度,對孩子說:“跟小朋友好好玩,不要鬧矛盾。”或者“你看爸爸那麼愛你,你怎麼還說他的壞話?”
這種現象是怎麼回事呢?三四歲的小孩子是由於什麼心理總是告狀?父母又應該如何對待?
心理分析
其實,這是一種小孩子心理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小孩從一歲多或稍晚開始,就會逐漸開始發展自主性。想要脫離完全受照料、完全被動接受的狀態。
開始自己做些事情,比如自己走路、自己吃飯等。到了三四歲,這種傾向進一步發展為在交往活動裏追求自主感和控製感,顯現出一種主動攻擊的傾向,比如和小朋友鬧矛盾了就會產生攻擊性的衝動。而由於他們畢竟還太小,這些攻擊性衝動很難在現實中完全滿足,於是變成言語攻擊,比如跑到媽媽那裏告狀:“某某小朋友欺負我了!”目的是借助大人的力量,滿足孩子自己的攻擊性衝動。
這個時期,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太過於壓製,孩子會逐漸喪失剛剛獲得的自主性,逐漸變得膽小、內向、退縮,雖然可能會不告狀了,但是也失去了自主感和對於外界環境的控製感,長期這樣,長大後學業和事業可能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