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為客戶服務還是客戶為我服務(2 / 3)

我發現她的話有一個特點,就是表麵上一口一個“是我不好”,而其實內心體驗中並沒有覺得自己這樣有什麼心理上的問題,而是歸結於一個“合理化”的結論,這就好像在說“是我不好,但是這主要是因為環境所迫”或者“是我不好,但是我自己對改變這個現狀無能為力,你說怎麼辦”。這種被動的推脫責任的傾向和內歸因、把責任歸結於自己的傾向一起,造成了她獨特的對待問題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她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因為“反正也不是因為我自己不夠努力,而是因為環境因素”;而且,她也沒有辦法獨立地承擔對自己行為的責任,表現為對現狀漠然置之的態度,就好像她剛才的姿態——攤開手,聳聳肩。

我說:“那麼你們超市的其他收銀員也經常向顧客發脾氣嗎,因為他們跟你麵對的是一樣的環境。”

她第一次看看我,撇撇嘴,低聲說:“沒有啊。”

我感到她好像覺得我在攻擊她,於是我問她:“我這樣問你你會有什麼感受?”

她狠狠地剜了我一眼,狠狠地說:“如果你是去我們超市的顧客,估計也不好惹,我八成會跟你吵起來。”

果然,她在表麵上隻是焦躁、不耐煩的情緒背後,已經在積攢著怒火,如果我們再談下去,遲早也會吵起來。我感到她的憤怒在不斷升級,開始時隻是不耐煩,逐漸變得不可忍受,在表麵上被動漠然的表象背後,其實已經怒火中燒,而且,這還是在一般正常的人際互動之下。可以想象,如果她在超市雜亂的工作環境下,再遇到自尊感強的顧客,雙方發生衝突會變得多麼不可避免。

我溫和地看著她,說:“我感到在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對於你來說是憤怒的來源,就好像一條蟒蛇緊緊地纏住你一樣,這會使你感到窒息、不耐煩、焦慮,感到對方無時無刻不在給你壓力,最終變得不可承受,發展為憤怒發作。”

她鬆了一口氣,說:“你要是這麼說倒是好了,擺出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也能理解,可是那些顧客誰有工夫跟你糾纏這些情節,我還沒發火,他們就已經攪進來,弄得我隻好跟他們著急。”

她還是那一條老思路,遇到問題就往環境上推。雖然我能想象她的環境也許確實比較容易導致她焦慮,但是我覺得問題不隻是在環境,怎麼能讓她明白這一點呢?另外,她的思維具有循環的特點,總是繞圈子,並且對別人的話缺乏回應,可是,她自己卻很需要別人的回應,當對方由於情境或人格不可能給她正性的回應時,她就會像剛才那樣“八成會跟你吵起來”。

我用盡量淺顯的語言說:“你很需要別人理解、接受你,當你表現出煩躁不安和不耐煩時,你也需要別人體諒你。可是,你從事的是服務性行業,這個行業的特點需要你主動為別人服務和著想,這時,你就會覺得自己不過是需要一點接納,別人怎麼就跟你較勁。而且你也知道職業規範,所以你一直忍著,但是積累到忍不住的時候就爆發出來,而且你自己還挺委屈,覺得雖然自己不應該對顧客發脾氣,那些顧客的態度也還是太差。”

她一個勁地點頭,聽到最後,她打斷我的話說:“您可真是理解我了,但是那些人不理解,讓我怎麼辦?”

我笑了,說:“與其呼喚別人理解自己,不如自己先去理解一下別人,這既是服務行業的要求,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