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禮儀,是關係著家庭生活必需的禮儀規範。
家庭,在我們中國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集體。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曾習慣於“家”、“國”並稱,視“家”為“國”的基本單位。對這一基本單位的認識與實踐也形成過一些優良的傳統,如“父慈子孝”、“勤儉持家”、“忠厚傳家”、“詩書繼世”等。而從禮儀的角度看,則流行過一句家喻戶曉的老話:“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個“規”就包括禮儀方麵的內容,它是維係家庭生存、幸福、延續的重要規範。作為現代人可以不必全麵深入地了解家庭禮儀規範的全部傳統與現代內容,但卻必須熟練掌握一些相關而重要的家庭禮儀常識。這些有常識特點的規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孝敬父母長輩
濟南市一中設立“孝敬日”,教育學生回家要幫助父母做家務,關心體貼父母,在父母生日的時候,不要忘了送件小禮物,加深與父母的感情。泰安市河西村設立了“孝敬榜”,表揚那些贍養父母的好人好事。河北省寧晉縣河渠鄉在35所中小學為l萬多名學生開設了孝敬父母的教育課,培養青少年孝敬父母、尊敬長者的良好品德……我們列出的這些事例都是作為正麵報道出現在《中國婦女報》和《人民日報》上的。
孝道,應該從感謝父母賜給生命開始。
《封神演義》是一部美麗神話故事,其中有一段說的是小小哪吒英勇無畏,曾一氣之下抽了龍筋,殺了龍太子。因屢次觸犯天條,而受到天帝的懲罰。臨行前,他因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遂拿出刀“割肉還母,割骨還父”。這是一個悲壯的神話故事,其中有著許多誇張、許多荒誕,但它卻說明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人的血肉之軀,來源於父母。父母給了子女最珍貴的饋贈,那便是生命。
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爸爸娶的不是媽媽,媽媽嫁的也不是爸爸,那麼爸爸媽媽也依然會各自成家,依然會有他們各自的孩子,可這個孩子就不會是你了。在芸芸眾生、茫茫人海之中,你的父親和母親終於有一天走到一起,由相遇到相知,再到相愛,走過一段苦戀的曆程。這段曆程雖然沒有作家或詩人把它記錄下來,描繪成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但這段曆程珍藏在父母的心中,成為刻骨銘心的記憶。當父母的愛情升華到靈與肉的結合的那時起,你便成為一個生命雛形在母腹中孕育,隨後經過漫長的、沉重的十月懷胎,待到“瓜熟蒂落”的時刻,你在母親的劇痛中誕生了,一個可愛的小生命來到了世界上。自那以後,在父母的關心嗬護下,你一天天地長大,一天天地懂事,於是你踏上了充滿著甜酸苦辣的人生旅途。
生命,多麼美好;生命,又來得多麼不易。如果沒有爸爸媽媽當年“眾裏尋她(他)千百度”後而結成的一段情緣,就不會有他們精心營造的這個溫馨的家,若沒有這個家,又怎會有如此可愛的你?
因此,讓你和我一起呐喊出心底的呼聲: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孝道,應從飯桌上開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做人。雖說早動筷子晚動筷子時間相差不過幾秒鍾,看上去隻是個形式,但正是在這區區幾秒鍾的謙讓中,孩子可以學會對長輩、對所有為自己成長付出心血的人們的尊敬。
孝道,應從拒絕對孩子亂許諾,勿用金錢賄賂孩子開始。有的家長一心想讓學生考個好成績,考第三名去吃麥當勞,第二名玩遊戲機,第一名去大賓館度周末,金錢的刺激會讓孩子以為他考出好成績,家長物質獎勵是天經地義的,錢是他學習“掙”來的。如此以來,談何以愛回報父母?
孝道,應從引導學生承擔社會責任開始。上海市洋涇中學實施責任教育,開設《社區社會服務工作》課程,與80多位老人結為幫助對子,豐富了學生的社會意識和服務意識,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學生陸棟偉說:“老人猶如一本書,值得我們仔細翻閱。”趙祺則認為:“每一次社會服務,都能使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關心別人是每個社會成員應該承擔的責任!”通過學習、實踐與思考,學生們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至理名言有了進一步的深刻理解。孝道升華為一種崇高的責任感,達到孝道教育的嶄新境界。
世界上也許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比“父母的慈愛”更寶貴的了。這種情感無私而博大,具體而永久。盡管人類已經經曆了漫長的曆史,但為人父母對自己子女的那片愛心又何曾有過變化!光是日常生活,為人父母者對自己的子女就普施了多少恩澤:一日三餐飽含多少艱辛、災災病病耗盡多少心血、讀書升學付出多少心力……為人子女的青少年們,孝敬父母(包括長輩)應該是每個人必須學習和實踐的一項絕對不可少的基本功。
二、關心長輩的健康
一個學生應該學會關心父母的健康。一般情況下,學生的父母多在中年,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好像健康上不會有什麼問題,但不能忽略他們也處在人生負擔最重的階段。在工作崗位上,他們是骨幹;在家庭中,他們是中堅。長期的緊張忙碌會有形無形地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關心父母的健康,便應該盡力擔當一些家務勞動。也許我們實際做的事不多,但在父母心頭產生的影響卻不可低估。何況家務勞動也是學會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呢!受社會影響,男孩子在這方麵的欠缺往往多些,要幫助他們改正。飲食和作息對健康影響很大,如果能在這些方麵作些必要的提醒,創造些方便條件,對父母的健康是大有好處的。有些父母不太接受子女的提醒或安排,但當他們發現子女在關心著他們健康心裏也會得到很大的安慰。有些父母有慢性病,做子女的可以催促他們按時服藥,及時治療。有的同學以為自己還小,說兩句、提提醒沒什麼用,這些同學低估了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子女隨便一句提醒,隨便一聲問候,都會在父母心中引起巨大的波瀾,他們會為子女的成熟感到歡樂,因子女的問候感到溫暖。
我們中國有孝敬老人的優良傳統,有許多學生就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長大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般年老多病,就更需要關心,問寒問暖,送茶送水,這都是我們學生能夠做的,而且是應該做的。老年人對隔輩人更親,孫子、孫女的關心,往往能使他們在感情上得到更大的滿足,而且我們照顧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實際上便減輕了父母的負擔。做晚輩的豈可稍有懈怠。
也許有同學擔心這樣關心起來還有什麼時間學習呀!時間是一個常數,但怎樣利用它卻因人而異。一位全國十佳少年,隻有十幾歲,要照顧全身癱瘓的媽媽,還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但他時間抓得緊,計劃安排得周到,既保持優秀的學習成績,又能夠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他比別的孩子是辛苦了一些,但天真、樂觀,活得很好。這就說明,隻要真有關心他人的心腸,完全可以在照顧長輩的同時,完成好自己的學習任務。關鍵是做一切事都要更快些、更好些,能夠這樣做就能更快地成才。
三、關心長輩的情緒
中學生正處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時期,自我意識日益增強,這是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因此,父母的限製和幹涉往往引起他們極大反感,甚至鬧出家庭矛盾,父母和子女都背上沉重的感情負擔,其實做子女的如果冷靜分析一下父母的心情,也許會采取完全不同的對待方法。為什麼我們不能聰明一點,去關心父母的情緒呢?有時候,父母的方法和觀點不一定對,甚至有時錯誤還很嚴重,但他們是關心子女的,他們的動機是好的,充滿了愛護子女的深情,難道我們不該倍加珍惜嗎?有一位男同學發現自己的一封信被媽媽私自拆看了,就笑著對媽媽說:“這是一位女同學給我來的信,您看沒什麼出格的話吧,您放心,以後要有什麼出格的話,我一定第一個告訴您。”有一位女同學不願意媽媽看她的日記,就在自己的日記本裏夾一張條,上麵寫著:“媽媽,不要看我的日記,我不會在背後寫你們的。”從此,以後男孩子的信很少被家裏人拆了,女孩子的日記也沒人再看了。並不是因為這些同學有多麼聰明,能想出這麼巧妙的辦法化解矛盾。隻是因為他們對父母關心之情懷有一種真誠的敬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