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退之
朱文公雲:“愈博極群書,奇辭奧旨,如取諸室中物。”司空圖雲:“韓吏部歌詩累百首,而驅駕氣勢,若掀雷抉電,撐決於天地之間。”
《蔡寬夫詩話》雲:“韓退之詩,豪健奔放,自成一家。”
至壽陽驛
風光欲動別長安,春半邊城特地寒。不見園桃並巷柳,馬頭惟有月團團。
《唐語林》雲:“退之二侍妾,一曰絳桃,一曰柳枝,皆善歌舞。《初使王庭湊至壽陽驛》絕句,蓋寄意二姝也。”
鎮州初歸
別來楊柳街頭樹,擺亂春風隻欲飛。惟有小園桃李在,留花不發待郎歸。
《語林》雲:“退之使王庭湊歸,柳枝已逾垣遁去,為家人所獲。自是專寵絳桃矣。”
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聖明除弊事,豈於衰朽計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藝苑雌黃》雲:“退之有《示侄孫湘》詩,餘按之《酉陽雜俎》言韓愈侍郎有疏從子侄自江淮來,年少狂率,韓責之。拜謝曰:‘某有一藝,恨叔不知。’因指階前牡丹曰:‘叔要此花青、黃、赤、紫,惟命也。’愈大奇之,遂給所需試之,乃齎紫粉朱紅,旦暮治其根,凡七日。時初冬也,牡丹本紫,及花發,色白紅,每朵有詩一聯雲:‘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字色分明,愈大驚異。後辭歸江淮,竟不願仕。段成式所載如此。及觀劉斧《青瑣》,亦紀此事,雲:‘湘落魄不羈,公勉之令學,嚐作詩獻公,有“解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之句。公戲之曰:“汝能奪造化以開花乎?”湘遂聚土覆盆,良久舉盆,乃碧花二朵。花開,間有金字,乃詩一聯。公未曉詩意,湘曰:“事久方驗。”公後以言佛骨事,貶潮陽。一日中途遇雪,俄有人冒雪而來,乃湘也。曰:“公憶向花上句乎?”詢地名,即藍關也。公嗟歎久之,命筆續成全篇。’二說乃不同。東坡嚐有《冬日牡丹》詩雲:‘使君要見藍關詠,須倩韓郎為染根。’正用《酉陽》故事也。”
贈張籍
洛邑得休吿,華山窮絕陘。倚岩睨海浪,引袖拂天星。日駕此回轄,金神所司刑。泉紳拖修白,石劍攢高青。磴蘚澾拳局,梯飆颭伶俜。悔狂已咋指,垂戒仍鐫銘。
李肇《國史補》雲:“韓愈遊華山,窮極幽險,心悸目眩,不能下。發狂號哭,投書與家人別。華陰令百計取之,方能下。”
《曆代確論》載沈顏《登華旨》曰:“嚐讀李肇《國史補》雲:韓文公登華嶽之巔,顧視其險絕,恐栗。度不可下,乃發狂慟哭,而欲縋遺書為訣,且譏好奇之過也如是。”沈子曰:“籲,是不諭文公之旨邪!夫仲尼之悲麟,悲不在麟也;墨翟之泣絲,泣不在絲也。且阮籍縱車於途,途窮輒慟,豈始慮不至邪?蓋假事諷時,致意於此耳。前賢後賢,道豈相遠?文公憤趨榮貪位者,若陟懸崖,險不能止,俾至身危踣蹶,然後歎不知稅駕之所,焉可及矣。”悲夫!文公之旨,微沈子,幾晦乎!
《藝苑雌黃》雲:“謝無逸作《讀李肇國史補》一篇,謂肇之言不合於理,其發狂慟哭之事,尤不足信。雖婦人童子,且欲愛其身,不忍快一時之欲,以傷其生。而謂退之賢者為之乎?豈肇傳之誤邪?何其信退之之不篤也。餘謂無逸此語,謂之愛退之,可也。謂之熟退之之文,則未也。登華之事,退之嚐載之於其詩矣,則發狂慟哭不可謂之無。肇之書此,蓋實錄也。豈無逸未嚐見退之之詩乎?”
《隱居詩話》雲:“李肇載韓愈遊華山事,沈顏作《聱書》,以為肇妄載此事。餘觀此詩,則肇記為信然,而沈顏為妄辨也。”
贈同遊
喚起窗全曙,催歸日未西。無心花裏鳥,更與盡情啼。
黃山穀雲:“吾兒時每哦此詩,而了不解其意。自謫峽川,吾年五十八矣。時春晚,憶此詩方悟之,蓋喚起催歸二鳥名,若虗設,故人不覺耳。古人於小詩,用意精深如此,況其大者乎?催歸,子規鳥也。喚起聲如絡緯,圓轉清亮,偏於春曉鳴,亦謂之春喚。此乃謂之禽言詩,亦如用藥名為詩之類。梅聖俞亦有禽言詩,如‘泥滑滑,苦竹岡’之句,皆善造語者也。”
黃玉林雲:“按此詩喚起催歸,固是二鳥名,然題曰《贈同遊》者,實有微意。蓋窗已全曙,鳥方喚起,何其遲也?日猶未西,鳥已催歸,何其早也?豈二鳥無心,不知同遊者之意乎?更與我盡情而啼,早喚起而遲催歸,可也。”
(附)梅聖俞四禽言詩
泥滑滑,苦竹岡。雨蕭蕭,馬上郎。馬蹄淩兢雨又急,此鳥為君應斷腸。
婆餅焦,兒不食。爾父向何之?爾母山頭化為石。山頭化石可奈何,遂作微禽啼不息。
提葫蘆,沽美酒,風為賓,樹為友。山花繚亂目前開,勸爾今朝千萬壽。
不如歸去,春山雲暮。萬木兮參天,蜀天兮何處。人言有翼可歸飛,安用空啼向高樹。
早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胡苕溪《漁隱叢話》雲:“退之《早春》詩與蘇東坡《初冬》詩意同而辭殊,皆曲盡其妙者也。”
(附)東坡初冬詩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方橋
非閣複非船,可居兼可過。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作,音佐。
《蔡寬夫詩話》雲:“詩人用字,有乘語意到處,輒從其方言為之者,亦自一體,但不可以為常耳。吳人以‘作’為‘佐’音,退之用此語也。如淮楚之間,以‘十’為忱音,故白樂天有雲:‘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六十橋。’“十”字作“忱”音。不知當時所呼通爾,或是姑為戲也。又如呼孺為囝,音“蹇”。呼父為郎罷,此閩人語音也。顧況作《補亡訓傳十三章》,其《哀閩》之詞曰:‘囝別郎罷,心摧血下。’況善諧謔,故特取其方言為戲。至今觀者,為之發笑。然五方之音各不同,自古文字,曷嚐不隨用之?楚人發語之辭曰‘羌’,曰‘蹇’,平語之辭曰‘些’。一經屈、宋采用,後世遂為佳句。但世俗常情,不能無貴遠鄙近耳。今毗陵人平語皆曰‘鍾’,京口人曰‘兜’,淮南人曰‘塢’,猶楚人之曰‘些’也。嚐有士人學為騷詞,皆用此三語,聞者無不拊掌。”
胡苕溪雲:“老杜詩,有‘主人送客無所作,音“佐”。行酒賦詩殊未央’之句,則老杜固已先用此方言矣。”
和裴晉公
旗穿曉日雲霞雜,山倚秋空劍戟明。敢請相公平賊後,暫攜諸史上崢嶸。
《蔡寬夫詩話》雲:“此退之《和裴晉公征淮西時過女幾山詩》也,而晉公之詩世無傳者,惟《白樂天集》中載其一聯雲:‘待平賊壘報天子,莫指仙山示老夫。’方其時,意氣自信不疑如此,豈容令狐楚輩沮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