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學會變色保護自己(1 / 2)

在所有的動物中,狐狸可能是最虛實結合的動物。麵對不同的對手,狐狸與對方實力強弱的對比也會發生變化,隻有同時扮演“紅臉”和“白臉”的角色才有可能保全自己。

人的兩麵性是指人的“善性”和“惡性”,在某些人身上表現出的“善性”強於“惡性”,從而“善性”覆蓋了“惡性”,像這類人,人們稱他為好人,也就是對社會有利的人。而另一些人呢?在他們身上表現出的“惡性”強於“善性”,從而“惡性”覆蓋了“善性”,像這一類人,人們稱他為壞人,也就是對社會有害的人。

實際上,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善與惡都是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上,隻不過在不同的環境中塑造了不同的性格,還有就是人們區分好壞時選的參考點不同而已。因此,有的“好人”因做一件所謂的壞事而成為“壞人”,有的“壞人”也會因為某件好事而被人們重新定義為“好人”。由此可見,好壞並不能用有無來判斷,而應該由強弱來評定。但不論如何界定好與壞的標準,在現代這個社會中,要想生存就要學會做兩麵人,“紅臉”、“白臉”都要唱。

三國時期,荊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17年,魯肅病死。孫、劉聯合抗曹的歲月已經結束。當時關羽鎮守荊州,孫權久存奪取荊州之心,隻是沒有找到一個成熟的時機。不久以後,關羽發兵進攻曹操控製的樊城,怕有後患,留下重兵駐守公安、南郡,保衛荊州。

呂蒙是孫權手下的大將,他認為奪取荊州的時機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議孫權派當時毫無名氣的青年將領陸遜接替他的位置,駐守陸口。陸遜上任,並不顯山露水,定下了與關羽假和好、真備戰的策略。同時,他還給關羽寫了一封信,信中極力誇耀關羽,稱關羽功高威重,可與晉文公、韓信齊名。而陸遜則自稱一介書生,年紀太輕,難擔大任,想要請關羽多多指教。

關羽為人驕傲自負,目中無人,讀完陸遜的信以後,就仰天大笑,說道:“無慮江東矣。”馬上從防守荊州的守軍中調出大部人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

就在陸遜與關羽假和好之際,他同時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風報信,雙方約定要一起行動,夾擊關羽。當孫權得到關羽調走大部分駐守荊州士兵的消息後,便認定奪取荊州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派呂蒙為先鋒,發起了向荊州的進攻。

呂蒙將精銳部隊埋伏在改裝成商船的戰艦內,日夜兼程,突然襲擊,攻下南部。關羽得訊,急忙回師,但為時已晚,孫權大軍已占領荊州。關羽隻得敗走麥城。

在這場戰役中,陸遜正是憑借自己虛實結合的做法,蒙蔽了自視甚高的關羽,從而為孫權奪取荊州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時機。可以說,陸遜的虛實結合在這場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無論是對於一個人還是一件事,決不能用一種眼光來看待問題。每一個事物都有其兩麵性,人也是一樣,麵對事物的兩麵性,應該做一個兩麵人,這樣才能很好應付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

在楊明剛對明朝楊慎所著的《韜晦術》注譯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唐德宗時,劉晏一手掌管全國的賦稅收入和各地的轉運工作,權重財雄。許多權貴大臣看著也很眼熱,便推薦自己的子弟到他那裏工作,都想分一杯羹。

劉晏一時犯了難,他知道這些權貴一個也招惹不起,否則用不上三天,自己就會被流放到邊遠蠻荒地區,殺頭抄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如果答應了這些人的要求,收下他們的子弟,委任官職,這些膏粱子弟根本不懂財政工作,自己指揮他們也不靈,到頭來搞得一塌糊塗,承擔罪責的還是自己,真是左右都難以得好的事。

劉晏苦思冥想多日,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凡是推薦來的權貴子弟,他都照單全收,委任要職,卻不分配給他們任何實際工作,所有的事務依然由自己精心挑選的官吏來做。

這些膏粱子弟既有官位,又有豐厚薪水,不必做繁冗細碎的財務工作,還可以積累自己升官的資曆,個個樂不可支,權貴們也都認為劉晏很給麵子,對劉晏的工作也都大力支持。劉晏的那些做實際事務的官吏都不是由正途出身,本來也不可能升到高官,隻要有豐厚的獎金,對官職根本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