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勸諫他人,把握尺寸(1 / 2)

有些人常常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我懷著一片誠意,苦口婆心地進行說服,到頭來不僅得不到對方的感激,反而受到周圍輿論的譏諷和指責呢?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把握好說服他人的尺度,犯了“過猶不及”的錯誤。

想要說服別人之前,先要為自己明確一個所能涉及的領域,沒有分寸地說了過頭話,很有可能說服不成,反而激化矛盾。

大量的說服事例表明,因說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的情況,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強化了對方本來就不該有的消極情緒,從而火上澆油,擴大了事態;第二類是“惹火燒身”,因說服方法不當,激怒了對方,使對方把全部的不滿和怨恨情緒都轉移到了你身上,你成了他的對立麵和“出氣筒”。經驗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說服者,就要有涵養、有博大的胸懷和寬厚仁義的氣質。遇到上述情況絕不可為了顧全自己的麵子而反唇相譏,以牙還牙,使玉帛變幹戈。

(一)不可急於求成

做別人的思想工作,要耐心細致,再三斟酌。如果條件不具備就急於求成,還想一勞永逸,其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甚至把矛盾激化。

(一)小要反常批評

必須努力克服以下幾種不正確的批評方法:[1]批而不評;[2]阿諛奉承:[3]隔靴搔癢;[4]褒貶對半;[5]自我否定;[6]自我吹噓。

以上幾種批評方式,均屬說服的“敗筆”。要想使說服達到轉變對方態度,改正對方錯誤的目的,就應該正確運用批評的武器,切忌簡單化和庸俗化。

(三)不要拿官腔官調

要克服官腔官調,最主要的是應該增強普通人的意識,以普通人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麵前,徹底改變那種高高在上、唯我獨尊、主觀武斷的官僚作風和指手劃腳、發號施令的作風。還必須注意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慎用套話,加強語言表達能力。

(四)不可不分場合

如果不分場合,信口開河,不管人前人後,指名道姓地說服人,結果往往不佳,搞不好還會出現與說服動機相反的結果。掌握說服的尺度,還要嚴格把握說服與批評的界線。說服與批評雖有相似之處,但亦有明顯的不同。二者都有對人施加思想影響,從心理上說服人的意圖。批評常輔以說服,但說服不一定都帶有批評。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改正缺點和不足,而說服是讓對方接受你的主張,或多或少能給對方帶來一定的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好處。說服的過程就是宣傳你的主張,令對方信服,從而采納。

在態度上,批評的態度較為嚴肅或嚴厲,說話的語氣也較重、較強硬,帶有指令性;說服的態度較溫和,說話的語氣也較輕、較委婉,容易讓對方接受。批評的話語,貶義詞多於褒義詞,否定詞多於肯定詞;說服的話語,褒貶皆可,要根據說服的對象與內容的不同,褒貶結合。